這一年沒讀《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希望寫再評。
以下的話見於明萱寫給CH、HC、繆、瑞鱗和我(梁永安)的一封信(200 6/7/17),覺得值得讓它再一次呼吸空氣。
因為這本書得了金鼎獎首次創立的"最佳翻譯人獎"
原本以為八成是托原著經典份量之幸,
近日才得悉得獎評語, 心裡有點給他竊喜與感動加安慰 (因為說到心坎用力之處)
和同學小小虛榮分享一下:-)
得獎評語
原著援引大量文化、宗教、歷史、地理、文學典故與術語, 譯者查核詳實,展現良好的判斷能力;原著引用他人著作甚多, 文體、年代各異,譯者悉以不同的中文風格分別譯出,表現傑出。 翻譯策略靈活,語域選擇適切,充分展現敬業精神與翻譯專業能力, 值得肯定。
此篇主要為評介巴森的《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台北:貓頭鷹出版社,鄭明萱譯);雅克‧巴爾讚 著《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附余英時先生在第一版寫的書介:書中乾坤大 。
談明萱 譯的《從黎明到衰頹》2004
今天重讀余英時先生對鄭明萱譯本的美譽,更可以感覺他對後進的提拔。
台北的貓頭鷹出版社有人與余先生熟,促成這美事----不知道這本書和新聞局的獎勵,是否多少促成鄭明萱女士歸國,多為我們翻譯近10本的書.....
這部令人百讀不厭的《從黎明到衰頹》,現在有中譯本了,這是使我十分興奮的事。這部中譯本完全對得起原著。我抽閱了譯本的有些篇章,並與原書比勘之後,我發現譯者的巧筆很能盡原文的曲折。這是一部很難譯的書,因為其中充滿著西方文化史上各方面的專門名詞和典故。但譯者都能反復推敲,最後以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讀了這部譯本,不懂英文的人也可以對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演變,獲得一種有深度的認識。
我接下來的譯評筆記,多偏向指正:
要為這兩譯本作譯評,必須寫一本書,篇幅跟原著類同。這本中國、台灣各有譯本《從黎明到衰頹》台北:貓頭鷹,2004。對照:《從黎明到衰落》北京:世界知識,2002
我以前作過幾篇筆記。我甚至找出原書一處引Samuel Johnson ,是錯誤的。
作者某頁,引幾個人的話,其中有verification和validation兩字,而鄭明萱女士用同一詞翻譯它們。
"譯場(su)報告" * On Translating *
No.66,2008年4月14日 ; 2008/1/28 創刊
No.66,
Jacques Barzun名著From Dawn to Decadence:1500 to the present, 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e Life , Harper Collin 2000
有兩翻譯版本:
《從黎明到衰頹》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2004。
《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至今》林華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注釋、索引從缺。
【此處兩本翻譯各有些問題。貓頭鷹版的注解,年代打錯。】
現在我們要談第412頁的一小段
One Exchange in Boswell has perpetuated the myth about his prose: Johnson utters a terse epigram and immediately translates into Ramblerese.* It was play of mind and may well have been a joke on himself.
以及它的注解和相關的三本翻譯上的「議題」。原注:
*p.412
Ramblerese. Johnson said first:” It has not enough wit to keep it sweet,” and at once rephrased it:” It has not vitality enough to keep it from putrefaction.” The remark referred to the Duke of Buckingham’s The Rehearsal. The anecdote is in Boswell, May 30, 1784.
Jacques Barzun 從1400頁中選出這段來評論是相當有趣而富「洞識力」的:主要是當時Johnson 已75歲,身體很不舒適,隔年即過世。所以Barzun 說這些發言是他的「(自諷)警句」 (epigram)。他唯一的問題是原文有些不同、日期引錯,應該是1874年6月19日話
(牛津大學版Life of Johnson 第1312頁:He seems to take a pleasure in speaking his own style; for when he had carelessly missed it, he would repeat the thought translated into it. Talking of the Comedy of The Rehearsal, he said, ‘ It has not enough wit to keep it sweet.’ This was easy; he therefore caught himself , and pronounced a more rounded sentence; 'It has not vitality enough to preserve it from putrefaction', ..「他似乎以他自己的風度與人談話為樂。當他不介意而沒有把話講到點子上時,他慣常再說一遍,以另一種方法表達本來的意圖。談到《預演》的喜劇性時,他說道,”這劇沒有足以令人回味無窮的機智。”這句話是隨便脫口而出的,因此他住嘴,而講出一句更不客氣的話:”它沒有充足的氣韻和生動性,不能傳之久遠。” 」(约翰逊博士传) 王增澄,史美骅 合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06,pp.229-30)
hc評:”這劇沒有足以令人回味無窮的機智。”和”它沒有充足的氣韻和生動性,不能傳之久遠。”很好,其他翻譯問題多多:句子多冗長。《預演的喜劇》才對。”rounded sentence”指的「說法」(用字和發音更長而響亮、嘴型更圓等),不是「更不客氣的話」。
2006-07-23 15:45:48 人氣(509) | 回應(2) | 推薦(0) | 收藏(0)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J. Barzun《從黎明到衰頹》鄭明萱譯
謝謝某善心人送SU一套《從黎明到衰頹》,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2004。
要怎麼說這版本的一些優點呢?
譬如說,我曾經寫文章說原書的索引作得相當精彩。現在這本也有索引,而且某些資訊甚至於比原書更豐富。譬如說,原書第582頁提到狄更斯的一詞”moral pocket-handkerchiefs”,這本書譯者找出出於《匹克威克外傳》【HC案:第27章—我因為站在譯者的巨人肩上,才知道它】,這是原書沒有的資訊,中文索引也收入。
”He had wedded the wrong sister...” p. 576翻譯為 ”他愛妹妹卻錯娶了姐姐.....” p. 982
這樣翻譯 ,幫忙讀者了解....
*****
These women seem to be modeled on Dickens’ sister-in-law, Mary Hogarth, who lived with Dickens and his wife, Catherine. One of the great tragedies of Dickens’ life occurred when the 19-year-old Mary died suddenly in his arms.
談The loss it faces is that of Possibility 之Possibility
“我特別注意作者在Prologue的這一段:
But why should the story come to an end? It doesn’t , of course, in the literal sense of stoppage or total ruin. All that is meant by Decadence is ”falling off.” It implies in those who live in such a time no loss of energy or talent or moral sense. On the contrary, it is a very active time, full of deep concerns, but peculiarly restless, for it sees no clear lines of advance. The loss it faces is that of Possibility. The forms of art as of life seem exhausted, the stages of development have been run through. Institutions function painfully. Repetition and frustration are the intolerable result. Boredom and fatigue are great historical forces.”
我認為上文的Possibility 之所以採用大寫P,這是法語等學界的慣用法:用來強調某一特定辭彙的抽像或概念。
這方面,兩岸的譯本都沒有明白指出。在編輯上(注意,不是翻譯上),此一Possibility之處理,中國版本稍為清楚些。
頁388
(find out what makes him tick 即找出此人之所以然的緣故)
今天重讀余先生對鄭明萱譯本的美譽,更可以感覺他對後進的提拔。
台北的貓頭鷹出版社有人與余先生熟,促成這美事----不知道這本書和新聞局的獎勵,是否多少促成鄭明萱女士歸國,多為我們翻譯近10本的書.....
余英時:書中乾坤大 |
www.XINHUANET.com 2004年11月26日 15:05:55 來源: 南方周末 |
文/余英時
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雅克‧巴爾讚 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現在只說我個人的經驗。我對于歷史、文化、思想之類的知識發生了追求的興趣,大概是1947至1948年間的事。當時閱讀的范圍很廣,但都是淺嘗輒止。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我在1952年從香港新亞書院文史係畢業還沒有大變化。每一個人都受時代的影響。在我成長的歲月中,中國文化思想正處于最衝突、也最混亂的狀態。所以中國傳統的、西方的書刊我大致都接觸過。《圍城》小說中的方鴻漸,讀書“興趣很廣,心得全無”,大概也是我早年的寫照。現在回想起來,惟一可報告的是我是帶著許多困惑和問題去泛觀群書的。而這些困惑和問題則都起于我必須解答關于自己的價值抉擇和人生取向。我不願意為當時混亂的思潮所淹沒,總想找到一條可以心安理得的道路,使自己可以清醒地走下去。這點想法是我們當時東摸西看的主要動力。但是在閱讀過程中,並沒有某一部或幾部書對我起過“頓悟”的作用,也沒一位或幾位古今中外的大師使我崇拜到五體投地的境界。在讀書世界中,我是一個“多神論者”,我觀賞許多名著,也佩服許多傑出的大師,從不敢存一絲狂妄的念頭。然而我要追尋的畢竟是自己的精神歸宿,這不是任何別人能給我的,無論他是多麼偉大。所以我的經驗可以用杜甫“轉益多師”這半句詩作為總結。不過讀書必須取法乎上,在任何一門學問中都要選取第一流的著作。青年人的興趣各有不同,只能各就所需,向識途徑者請教。這在今天並不是難事。 上面的說明雖是我的早年經歷,其實大體上也通用于中年以後進入專門研究領域的階段,不過有“多惑”與“少惑”之別而已。總之,我一生讀書只不過是一個多方面摸索的過程,“困知”、“日知”的感受很深,大徹大悟的境界則從未到達過,這也許是學術研究不同于宗教信仰的緣故,始終支持著這個摸索過程的動力則是一種與日俱增的求知樂趣。 最後,我也願意介紹一部書,但不是我早年所讀的名著,而是本偶然讀到的新作。公元2000年美國出版了歐洲文化史大師巴森的《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中文版貓頭鷹出版社發行,鄭明萱譯),寫的是五百年來西方文化生活的演變史。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史書,更不是教科書,而是一位93歲高齡的博雅老人一生讀書和反思的最後結晶,他面對著西方文化價值受到全面質疑的今天,提出了他個人的觀察。我不可能在這裏介紹這部800頁的大書,有興趣的讀者必須自己去發掘它豐富的內容。此書深入淺出,大可雅俗共賞。後現代派的讀者也許會覺得其中某些論點不甚相契,但這是不相干的。我推薦它是因為它可以讓我們窺測西方人文修養深厚的學人究竟是像什麼樣子。此書出版是當年美國文化界一件大事,報章和電視都有評論和訪問。中國人如果真要想重振“人文精神”,這是一塊大可借鑒的他山之石。順便介紹一下巴森,他出生在法國,十三歲移民美國,一直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史學教授和文科領袖,但已退休二十多年了。 這部令人百讀不厭的《從黎明到衰頹》,現在有中譯本了,這是使我十分興奮的事。這部中譯本完全對得起原著。我抽閱了譯本的有些篇章,並與原書比勘之後,我發現譯者的巧筆很能盡原文的曲折。這是一部很難譯的書,因為其中充滿著西方文化史上各方面的專門名詞和典故。但譯者都能反復推敲,最後以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讀了這部譯本,不懂英文的人也可以對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演變,獲得一種有深度的認識。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