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譯名列表;梁容若的[如何改善中文裡外來語的翻譯]: 莊喆[巴黎的故事]的問題



梁容若的[如何改善中文裡外來語的翻譯] ,《東海大學學報》第一期,1959
文中的一些建議,譬如說用注音符號來翻譯外國人名等,至今未得採用,所以問題沒得解決。
舉一例,梁容若、王天昌編的{書和人},國語日報社出版,1965.3.13 創刊,雙周刊。前百期,與東海大學師生的關係不小。
莊喆  [雙城記],{書和人}第一百期,國語日報社出版,1968.12.28,內有3篇:
[巴黎的故事]:這篇提到的諸多畫家,都未附原文,所以即使在近48年後資訊發達的現在,都很難
[紐約的故事]:
(1968.11.20)
[記威尼斯雙年展]:
(1968.12.12)







讀{天主教字典}:
注意到 Innocent教宗的翻譯: ”laxism:放縱主義:倫理神學理論之一;1679年受到教宗諾森十一世Innocent XI)的譴責。
還不清楚為什麼選這Innocent --當然相對全能全知的上帝 每人都.....
(innocence, baptismal:洗禮後之無罪狀態:領洗後,原罪、本罪都蒙赦免,靈魂享有天主的寵愛。可惜不久靈魂會因後天的罪過而遭受污染。
innocence, original:原始無罪狀態:原祖亞當、夏娃墮落前之情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諾森一世後有譯名列表--- 這是可刊參考的做法

教宗聖諾森一世(Pope Innocent I),402年—417年3月12日在位。據同時代耶柔米的記載,諾
森一世系教宗達西一世之子;而《教宗名錄》(Liber Pontificalis)則指其父為 Innocent of Albano。…..


譯名列表 依諾增爵一世:天主教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禧年專頁作依諾增爵。因諾森特一世:《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993年版作因諾森特。英諾森一世:《大英簡明百科知識庫》2005年版作英諾森。聖諾森一世: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 歷任教宗作諾森。意諾增爵一世:天主教天津教區作意諾增爵。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兩篇《歌德與托爾斯泰》

我介紹這兩本書要指出:翻譯界的共譯是很重要的因素。中國因為在俄、德的翻譯很普遍,所以有其標準翻譯名詞,反之台灣的必須自創自己的譯名,別人難懂。舉一例:

水牛版72頁和浙大版64~65頁:
托爾斯泰到倫敦訪問的赫爾岑 (Alexander Herze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Herzen

Aleksandr Ivanovich Herzen (Russian: 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 April 6 [O.S. 25 March] 1812 – January 21 [O.S. 9 January] 1870) was a Russian writer ...)
水牛版為"歌爾琴"。赫爾岑女兒讀的托爾斯泰《童年、少年和青年》,水牛版為《幼年時代與少年時代》。以上只是名詞翻譯,我們再比較:

浙大:"在我在場的這唯一一次的會晤中,我自始至終沒有聽到他發自內心的一句話,沒有聽到我期待聽到的一句話。"

水牛版:"在僅有的一次見面當中,我沒有聽過一句出自他內腑的話。"


----
Thomas Mann 著
歌德與托爾斯泰     李永熾譯,台北:水牛,1971/80
單篇,169頁,25開

歌德與托爾斯泰      朱匯冰譯,杭州:浙江大學,2013
文集,477頁,16開

http://hcbooks.blogspot.tw/2015/09/blog-post_92.html

“Dites, qu'avez-vous vu?”

隨意翻許達然著「臺灣詩裡的疏離和抗議,1924~1945」是台南文化局主辦的"2015臺南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受邀"專題演講論文" (A4,42頁,英文摘要3頁,中文引用書目1頁--p.43,英文引用書目15頁)。

頁27末2行有「Baudelaire在生命旅程中,要「說出來!你看到了什麼?」」 (注101說出自The Flowers of Evil 一書的"Le Voyage/Le voyage"首。
這句的原文是: “Dites, qu'avez-vous vu?” (查一下Google 可知高更的日記 Noa Noa: The Tahitian Journal 也引用此句。

現在我將手頭的英文和幾本漢文翻譯列出來。有趣的是標點符號各顯神通,以及'我/你vs 你們/我們/省略":

Tell us:What have you seen. (Joanna Richardson, Penguin Books)

「說吧,你們看到什麼?」(杜國清,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說呀,見過什麼?」 (國宏安,上海譯文)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網友:洪蘭屠書 ;Simone de Beauvoir 波伏娃的『第二性』....


前教育部長妻翻譯神作又來 網友:洪蘭屠書.  
洪蘭根本英語文程度不佳,不懂得英文字一字多義的現象要從語境和前後文脈絡來判斷確切意思;譬如appreciate在不同語境分別有感激、鑑賞、深深了解、升值等不同意思;還有就是她完全不懂何謂翻譯、摘譯、編譯、直譯、意譯等基本概念。
有人從她以前翻譯過的書對照原文書,發現他的翻譯基本上屬於"瞎掰譯";
1.英文一字多義的問題,她完全不懂,遇到compromise就一定只會譯成"妥協",而不知該字還有"危害,危及"意思;遇到depression就只會譯成"憂鬱,抑鬱",而不知該自若與氣象有關是"低氣壓",與經濟有關是"蕭條",與地理有關是"窪地"。
2.她翻譯時遇到她喜歡的章節,除了翻譯原文,還會自己添加一堆東西,而那是原書根本就沒有的。西洋原文作者若知道恐怕會氣昏。
3.她遇到看不懂或不喜歡的章節,就直接略過或刪減。 
她翻譯的書幾乎每一本都出大紕漏,找她翻譯的出版社本身一定存在大問題,而且出版社的編輯在英語文與知識常識程度上,也沒有能力進行審校,只是改改錯字、下下標題、作作宣傳文案,就讓一本寰宇世紀太真超級大爛特爛翻譯本付梓上市。而這位語文與知識不扎實的教授,在歷經那麼多本問題翻譯,而且被人家用原文與譯文對照方式,進行過N次批判之後,還是完全沒有"悔改認罪""幡然悔悟""茅舍頓開""終於開竅"的表現,頗為令人驚訝。讓人真是"無言"。
有關翻譯問題,有興趣者可參閱:《白痴翻譯》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5969(內容收羅台灣常見的500則錯誤翻譯,並解說為何翻譯錯了,而正確的翻譯是什麼)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曾因砲轟...
APPLEDAILY.COM.TW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曾因砲轟台大學生上課吃雞腿,痛批學生「尸位素餐 ...」引發學生反擊;網友更翻出她翻譯著作,轟她翻譯錯誤百出,嘲諷她是「不肖譯者」!但近來她又有新翻譯作品問世,馬上又疑似被網友揪出謬誤之處,批踢踢瘋狂討論!

這回洪蘭翻譯的,是由Adrian Raine撰寫的書,書本中文譯為「暴力犯罪的大腦檔案:從神經犯罪學探究惡行的生物根源,慎思以治療取代懲罰的未來防治計畫。」將於9/25日才會正式出版!

網友decorum將消息轉發至台大批踢踢八卦版,表示雖尚未看到原著,但光從博客來網頁上,短短幾行簡介,「隨便就抓出了一個大紕漏」!

網友認為有謬誤的介紹文為「亞里斯多德以為大腦只是使血液涼下來的散熱器,笛卡兒認為它是使心智能夠和肉體溝通的天線。

網友批評,「17世紀的笛卡兒時代,最好有『天線』這玩意兒!妳是看到鬼了嗎?antenna 這裡是觸角、觸鬚的意思,那麼簡單的單字,不會不查個字典,真是混蛋極了。」

文章在台大批踢踢迅速被推爆,有人酸「人家是超譯  跨越時空還好吧 」、「快思慢想   慘案再現…」、「洪蘭屠書」;但也有人不認同,認為洪蘭翻「天線」也沒不妥,回嗆「翻觸鬚是有比較好喔?」、「我覺得這有點吹毛求疵了」!

過去洪蘭過去曾翻譯四十多本科普英文書籍,但其中不少都遭人批評翻譯有誤;而洪蘭曾翻譯的著作《大腦的秘密檔案》,遭部落客「譯人譯事」PO文抨擊,在解釋人類大腦在接受「懲罰與獎賞」指令時,常引用的「胡蘿蔔和棍子」理論,洪蘭卻翻譯成「引誘兔子的胡蘿蔔桿」,部落客抨擊「誰會懂?」就連作家張大春也曾發文嘲諷,「今天早上怎麼醒的?被胡蘿蔔桿打醒的。」(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
The Second Sex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econd_Sex
The Second Sex (French: Le Deuxième Sexe) is a 1949 book by the French existentialist Simone de Beauvoir. One of her best-known books, it deals with the ...



台灣約70年代即有簡譯本。中國略似。2011和2013,台、中各有號稱根據全文,未如60年代英譯的簡本。


從法文原著譯的波伏娃『第二性』全譯本,鄭克魯譯,譯文出版,2011,獲『傅雷獎』。


台灣的譯本為邱瑞鑾翻譯,貓頭鷹出版,2013年,據說耗時6年。


翻譯評論通常要根據原文來。不過,如果有不同譯本,還是可根據"譯者的文章之邏輯是否說得通"之準則小評,譬如說:


......因此,本人並不贊同引文[6]中所持的“鄭克魯版本更好,推薦大家看鄭克魯譯本”的觀點。個人的閱讀建議是:以陶鐵柱譯本為主,鄭克魯譯本作為參考。http://book.douban.com/review/6501508/




----

對《第二性》陶鐵柱譯本與鄭克魯譯本的商榷



2014-01-10 00:18:19   來自: 懷空 (擇善固執,勇猛精進) 第二性Ⅰ的評論


  根據上海譯文出版社的消息,不同於從“存在很嚴重的問題”[1]的英譯本轉譯過來的陶鐵柱譯本[2],鄭可魯這個譯本[3]是獲得了法國伽里瑪出版社獨家授權,首次從法文直接翻譯的唯一“全譯本”。我手裡有陶鐵柱譯本,卻沒有鄭克魯譯本。幸而豆瓣提供了鄭譯本的在線試讀(地址:http://read.douban.c om/ebook/447724/ ),雖然只有“第二部歷史”中的一、二兩節(對應陶譯本的第四章、第五章),但仍給了我機會,可以以管窺豹,稍微比較下這兩個譯本的差異。   

首先,據TorilMoi教授稱,英譯本“刪改達到了原著的15%之多”[4]。我們對比下陶、鄭兩個譯本,我們看一下陶譯本是否存在英譯本存在的遺漏刪改問題,以及鄭譯本是否更完整。   ①陶譯本:“我們只要回憶一下希羅多德講的故事以及他後來對達荷美女戰士的描寫,就可以清楚看到,女人參加過戰鬥,而且其勇猛兇殘的程度不亞於男人。但是,即便如此,在棍棒與野獸的時代,男人的優越體力也必然是無比重要的。不論女人有多麼強健,在反抗敵對世界的鬥爭中,生殖的束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種可怕的障礙。”(P70)   
鄭譯本:“根據希羅多德的敘述,根據有關達荷美的“亞馬孫”的傳說,以及許多其他的古代和現代的見證,女人有時參加戰爭,或者參加血腥的家族復仇;她們表現出與男性一樣的勇氣和殘忍:可以舉出她們大口吃敵人的肝的例子。儘管如此,當時同今日一樣,男人確實體力佔優勢;在大棒加野獸的時代,在大自然的阻力達到最高點、工具最簡陋的時代,這種優勢應該具有極大的重要性。無論如何,不管女人當時多麼強壯,對她們來說,在與敵對的世界作鬥爭時,生殖的束縛代表可怕的障礙:據敘述,“亞馬孫”割掉她們的乳房,這意味著至少在打仗時期,她們拒絕懷孕。”   點評:從對以上兩段話對比,能看出陶譯本是遺漏了一些細節的。   

②鄭譯本在“保證生育和生產平衡的是男人”一句後有這麼一大段,在陶譯本中沒有的。   “因此,女人面對身為創造者的男性,甚至沒有維持生命的特權;她不起與精子相對的卵子的作用,也不起與男性生殖器相對的子宮的作用;她在延續人種的努力中,只佔有一分子,正是由於男人,這種努力才達到具體的結果。生產—生育的平衡最終總會建立起來,哪怕要付出殺嬰、犧牲、戰爭的代價,從集體得以繼續存在的觀點看來,男女都是必不可少的;人們甚至可以設想,在食物豐盛的某些階段,女人的保護和哺育作用,使男性從屬於女人—母親;有些雌性動物在懷孕期間獲得完全自主;為什麼女人不能成功地使自己成為台柱子呢?”   

③第二節開頭,鄭譯本“在原始群體中,女人的命運是十分艱難的”一句後有這麼一大段,在陶譯本中沒有的。   “在雌性動物身上,生育作用是自然而然地受到限制的,在生育時,個體多少被免除了其他疲勞;只有雌性家畜有時作為繁殖工具之外,還要承擔勞作,被苛求的主人盤剝到精疲力竭,體能耗盡。這無疑是在與敵對世界鬥爭、要求充分利用群體資源的時期女人的狀況;不斷和無節制的生育產生的疲勞,還要加上艱苦的家務勞動產生的疲勞。但某些歷史學家認為,正是在這個階段,男性的統治最不明顯;必須更確切地說,這種優勢是被直接體驗的,還沒有被提出和被要求;”   

④鄭譯本在“男人特別要把後代歸屬於自己,最終擺脫了女性的控制,他從女人手中獲得了世界的統治權。”一句後有這麼一大段,在陶譯本中,正文中沒有這段,不過一部分被放在了註釋中。   “女人注定生育,完成次要的任務,被剝奪了實際的重要性和神秘的威信,只作為女僕出現。男人把這種征服看做激烈鬥爭的結果。最古老的宇宙起源論之一,也即亞述巴比倫的宇宙起源論,在一篇七世紀記載的、但再現了古老得多的傳說的文字中,向我們敘述男人的勝利。大洋和大海,阿普斯姆和迪亞馬特生出了天界、人間和眾神;但是他們感到眾神太好動,決定統統消滅;是女人—母親迪亞馬特與最強壯和最俊美的孩子貝勒馬爾杜克進行搏鬥;後者挑戰她,經過可怕的戰鬥,殺死了她,把她的身體切成兩段;他將一半造成天穹,用另一半建造地界的支柱;然後他組成了宇宙,創造了人類。在闡述父系製戰勝母權制的《復仇女神》中,俄瑞斯忒斯也殺死了克呂泰涅斯特拉。通過這些流血的勝利,男性力量、主宰秩序和光明的太陽神的威力,戰勝了女性的混沌。眾神法庭在赦免俄瑞斯忒斯時,宣稱他首先是阿伽門農之子,然後才是克呂泰涅斯特拉之子。古老的母權死亡了:是男性的大膽反叛殺死了它。 ”   
這部分的結論是:在內容完整度上,鄭譯本要勝於從英文版轉譯過來的陶譯本。   

其次,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下陶、鄭兩個譯本的表達。我的整體印像是陶譯本語句更為通曉流暢,而鄭譯本相較之下拗澀生硬很多,而且很多地方發生了歧義,甚至有些語句意思與陶譯本完全相悖。試舉幾例,大家可以對比一下:   

⑤陶譯本:“要形成女人在前農業時期的處境的觀念尤其困難。我們甚至不知道,女人的肌肉組織或她的呼吸器官,在不同於今天的條件下,發育得是否不如男人那麼完善。她要做艱苦的工作,特別是她要承擔起做母親的負擔。這最後一個事實,其含義是模糊的。很可能意味著,要么她被指定去發揮母性的功能,那是因為男人為了抵禦動物或者他人可能發動的攻擊,在緊緊控制著隨時追踪追擊的權力。男人的角色更為危險,也更有活力。”(P69)    

鄭譯本:“特別困難的是要設想在農業時期之前女人的處境。人們甚至不清楚,在與今日截然不同的生活條件下,女人的肌肉組織及呼吸器官是否不像男人那樣發達。女人要做艱苦的勞動,特別是女人要肩負重擔;但後一個事實模糊不清:也許是,之所以女人要承擔這個作用,這是因為在隊列中,男人要保持雙手能自由活動,以對付可能出現的野獸或人之類的侵犯者;因此男人的角色更危險,它要求更強壯有力。”   

點評:鄭譯本“特別困難的是...”一句實在不像中文的表達。後面“承擔母親的負擔”和“女人要肩負重擔”這兩個翻譯意思相差甚大,但根據上下文似乎是前者翻譯更準確些,否則鄭譯文中“女人要承擔這個作用”根本就說不通。   

⑥陶譯本:“由於顯然沒有實行生育控制,由於自然沒有像對待其他雌性哺乳動物那樣為女人提供不育的周期,多次懷孕就必然要消耗她們的大部分體力和時間,以至於無力供養自己生出的孩子。”(P70)   

鄭譯本:“由於她們顯然無法控制生育,由於大自然並 ​​不保證女人有不育期,就像其他雌性哺乳動物那樣,重複懷孕要佔據她們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她們不能保證自己生下的孩子能存活。”   

點評:大自然有沒有為“其他雌性哺乳動物”提供“不育週期”?從兩個譯本我們會得到完全相反的答案。但不難看出,所謂“不育週期”指的是非發情期。人類女性和雌性哺乳動物的一個區別在於“女性沒有發情期”[5]。所以我們不難推斷,這裡鄭譯本的翻譯是錯誤的。   

⑦陶譯本:“...這樣我們便掌握了揭開全部奧秘的關鍵。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一個物種只有通過重造自己才能夠得以維持,但在更多的個體中,這種創造的結果只不過是重複同一種生命。但是,男人在確保重複生命的同時,也在通過生存超越生命。由於這種超越,他創造了讓純粹重複完全失去價值的價值。”(P72)   

鄭譯本:“...我們這裡掌握著整個秘密的關鍵。根據生物學,一個物種只有自我更新才能維持下去,但這種更新只不過是同一生命以不同的形式重複再現。正是通過存在來超越生命,人類才保證生命的重複再現:通過這種超越,人類創造了價值,而純粹的重複不具有任何價值。”   點評:“這樣我們便掌握了...”很自然地表達了一種順承因果關係,“我們這裡掌握著...”的表達則生硬不已,缺乏了這種意味。後面,“通過生存超越生命”的主體是“男人”還是“人類”?兩個譯本又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通過上下文推測,作者的意思應該是前者。這裡鄭譯本的翻譯可能是錯誤的。除此之外,
陶譯本“...通過生存超越生命。由於這種超越...”前後句銜接很自然、邏輯性強,而在鄭譯本中由於句子順序的關係,銜接很別捏。  


 ⑧陶譯本:“她和男人一起歡度節日,慶祝男性的成功和勝利。”(P72) 鄭譯本:“她在慶祝男性的成功和勝利的節日中與男人聯合起來。”
點評:誰能告訴我鄭譯本這句話在說什麼?“聯合起來”這種翻譯真的不是讓人看的。 ⑨  
陶譯本:“對於男性來說,他的同類永遠是另一個男性,一個與他相同的他人,所謂的相互關係是同他們建立起來的。”(P80)   
鄭譯本:“同類,另一個人,和他一樣,同他建立起相互關係,對男性來說,這總是一個雄性個體。”   


點評:鄭譯本對這句話的翻譯讓我見識了什麼叫“難以卒讀”。   ⑩陶譯本:“列維斯特勞斯說:“那種對於婚姻十分重要的相互關係,在男女之間並未形成,但它藉助於女人,卻在男人之間形成了;女人只不過是為此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機會。””(P80)   
鄭譯本:“列維斯特勞斯說:“構成婚姻的相互關係不是在男人和女人之間建立的,而是利用女人在男人之間建立的,女人只不過是形成這種關係的主要理由。””   
點評:這句話意思相同,但鄭譯本我讀了兩遍才讀懂,還是覺得拗口。   


總體評價:   從內容完整性上來說,鄭克魯譯本號稱“從法文直接翻譯的唯一“全譯本”,確實避免了陶鐵柱譯本存在的遺漏問題。“美國版幾乎刪除了將近15%的法語原版的 ​​內容,差不多有145頁,嚴重削弱了與女性文學和歷史有關的章節。同樣失去的還有大量從女性小說與日記中節選出來以支持其觀點的內容,包括弗吉尼亞·伍爾芙、柯萊特等人的作品。”[6]   


但在語言的流暢性和表意準確上,從以上所舉例子來看,鄭克魯譯本卻可能要遜於陶鐵柱譯本。不僅翻譯拗口生澀,而且有些語句翻譯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實在讓人懷疑,這是否是有“著名翻譯家”頭銜的鄭克魯本人翻譯的!當然筆者手裡沒有法語原版,也不通法語,做這個判斷可能會失之武斷。我所做判斷的依據是:(1 )意思相同情況下,比較流暢度;(2)若意思相悖,則從上下文環境,依據邏輯來推測。個人意見,您權作參考。   總體而言,鄭克魯版本不僅沒有出版社所宣揚的那麼完美,未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而且可能存在翻譯表達上的嚴重問題。我認為,從普通讀者的閱讀體驗中來說,後一方面的缺陷可能會嚴重抵消在其在“女性文學和歷史”資料上的完整。   因此,本人並不贊同引文[6]中所持的“鄭克魯版本更好,推薦大家看鄭克魯譯本”的觀點。個人的閱讀建議是:以陶鐵柱譯本為主,鄭克魯譯本作為參考。   引用資料:   


[1]“正本清源”女性“聖經” http://www.gmw.cn/01 ds/2004-08/04/content_71928.htm  
[2]陶鐵柱譯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04322/  
[3]鄭克魯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45949/  
[4]同鏈接1。  
[ 5]發情期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92199.htm  
[6]希望大家看鄭克魯譯的《第二性》,陶鐵柱版存在巨大的問




对《第二性》陶铁柱译本与郑克鲁译本的商榷

BOOK.DOUBAN.COM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The Adventures of Don Quixote Abridged from the Original Edition by W M Thackeray






......也是名家手筆,原來是陳伯吹的「吉訶德先生的冒險故事」,1956年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封面有說明係根據薩克萊(對,寫「浮華世界」的那個薩克萊)的節譯本翻譯,所以是從英文節譯本翻譯的。......翻譯偵探事務所

此改寫本"兒童讀物"竟然影響日文、中文的讀者。

The adventures of Don Quixote abridged from the original ...

https://archive.org/details/adventuresofdonq00cerv
Internet Archive BookReader - The adventures of Don Quixote abridged from the original edition by W.M. Thackeray. The BookReader requires JavaScript to be  ...

The Adventures of Don Quixote Abridged from the Original ...

books.google.com › History › General
Sep 21, 2009 - The Adventures of Don Quixote Abridged from the Original Edition by W M Thackeray. Front Cover.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1811–186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Makepeace_Thackeray
認真看一下此奇人之一生。


http://www.gutenberg.org/ebooks/author/313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Point Counter Point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Point Counter Point《恋愛対位法》


First US edition cover

『恋愛対位法』 - Point Counter Point (1928)



這是很久前的故事 。人們望文生義翻譯書名 ,將它翻譯成《 針鋒相對 》 就很得意。
如果看了封面設計,就知道這日本譯本《恋愛対位法》或較好。


不過,有時候書名比較不那麼重要,因為內文或多少說出要義來:

在阿道司·赫胥黎的《 針鋒相對 》的女性人物中,人門更喜歡那個毀滅男人的蕩婦露西·坦特芒特,而不是那個真摰的、哭哭啼啼的、把老公變成擦眼淚的毛巾的女人。其中一女人說:"露西顯然是一種力量。或許你不喜歡這種力量。可你情不自禁地欣賞它,就像尼加拉瓜瀑布。" (有改動) ----M. Atwood 《好奇的追尋·手上長斑的壞女人》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譯壇活動轉載:0925 翻譯家:超越國境的文化使節; "Jane Eyre" (1847) 一段

【大翻譯家:郝明義先生!】
在出版界、文化圈,提起郝明義先生,可說是無人不知曉。
可是你知道郝先生當年可是由翻譯工作開始,才一腳踏入出版業的嗎?自我要求很高的他,不到10年就接任時報出版的總經理一職,陸續引介了米蘭昆德拉、伊塔羅卡爾維諾、村上春樹等膾炙人口的文學翻譯作品...
你知道郝先生還是著名的漫畫作者嗎?他曾以筆名馬利擔任漫畫《阿鼻劍》編劇,與國際知名漫畫家鄭問合作,充滿佛家哲理的武俠漫畫《阿鼻劍》後來被無間道導演劉偉強翻拍成電影...
你知道郝先生不只在出版社工作,也寫了好幾本書嗎?日前新出版的《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一書,談的是台灣未來存亡的關鍵,發人省思,值得一看!
同時身為作家、譯者、漫畫編劇、出版社經營者,更是備受國際肯定的文化大使的郝明義先生,這次《譯動國界論壇》不由他來開講,誰還有這個資格?
《譯動國界論壇》策展人唐薇在首場論壇盛重邀請到郝先生與德國文化使節台北歌德學院柯里院長(Dr. Clemens Bodo Treter)對談翻譯在國際交流與文化上扮演的意義,德國又是如何支持翻譯實踐外交?讓台灣不只看見世界,也被世界看見!這場開幕論壇由知名作家暨媒體人蔡素芬主持。
|翻譯家:超越國境的文化使節|
時間:9/25(五)19:00~20:30
地點:Lab22(華山1914文創園區 遠流別境1樓)



******
"It is one of my faults, that though my tongue is sometimes prompt enough at an answer, there are times when it sadly fails me in framing an excuse; and always the lapse occurs at some crisis, when a facile word or plausible pretext is specially wanted to get me out of painful embarrassment."
--from "Jane Eyre" (1847) by Charlotte Brontë
這段可以留作將來{簡愛}譯本的功力比較用.....
Jane Eyre, a penniless orphan, is engaged as governess at Thornfield Hall by the mysterious Mr Rochester. Her integrity and independence are tested to the limit as their love for each other grows, and the secrets of Mr Rochester's past are revealed. Charlotte Brontë’s novel about the passionate love between Jane Eyre, a young girl alone in the world, and the rich, brilliant, domineering Rochester has, ever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847, enthralled every kind of reader, from the most critical and cultivated to the youngest and most unabashedly romantic. It lives as one of the great triumphs of storytelling and as a moving affirmation of the prerogatives of the heart in the face of disappointment and misfortune. Jane Eyre has enjoyed huge popularity since first publication, and its success owes much to its exceptional emotional power.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RBF是 Resting Bitch Face

//我愛看《紐約時報》中文版,特別是翻譯文章,一些看過的英文文章,特別留意一些名詞怎譯為中文。例如最近看到一篇精彩文章,標題是〈I'm not mad. That's just my RBF〉,看到標題便想追看下去,甚麼是RBF?RBF是Resting Bitch Face,看完內文我知道點解,但怎譯為中文?《紐約時報》中文版譯為「天生臭臉」,我認為不錯。//
「我只是天生臭臉」 我愛看《紐約時報》中文版,特別是翻譯文章,一些看過的英文文章,特別...
THESTANDNEWS.COM

 HC:Resting Bitch Face 表情木然,還沒到臭臉相向......


a person, usually a girl, who naturally looks mean when her face is expressionless, without meaning to.
Nah, she's just got a resting bitch face, she's actually really sweet

譯言古登堡;翻譯偵探事務所: There Is a Tide;王還、進一步說明 《苦悶的象徵》




http://g.yeeyan.org/blog/534e1de67f027d513635c751

譯言古登堡計劃簡介

4月16日14:06關於我們
這是一個關於“協作翻譯”的計劃。
毫無疑問,這是譯言之所長。“發現、翻譯、閱讀”,是譯言秉持的箴言,也將貫徹這個項目始終。與以往不同的是,譯言古登堡計劃(Yeeyan Gutenberg Project)也將網羅除英語外的其他主要語種(包括德、日、法、西等)和個別小語種著作。這是一個長期的、多語種的、開放的協作翻譯項目。
這是一個關於“開放版權圖書”的計劃。
“開放”,顧名思義,就是封閉之外。在圖書領域,擁有知識產權便等同於封閉;而開放,則是指完全開放的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公版圖書),或者遵循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CC)協議,或是僅僅是為這個項目開放部分版權。譯言古登堡計劃將涵蓋以上所有“開放”項目。
這是一個關於“電子出版”的計劃。
出版,是圖書的最終形態。但,我們做不一樣的出版。我們不再像紙質出版那樣需要半年(或者更長)的出版週期,翻譯完成後一個月,你就將看到你的作品製作成電子書上線出售;你將通過版稅獲取稿酬。電子書不受紙質圖書上架影響,它將永遠可以被人看到、搜到、買到。
為什麼要做譯言古登堡計劃?
知識爆炸之後,是對知識的濫用,濫用之後是對產權的疑問,疑問之後是保護,而保護之後則是過度鑽研。
英語文學真的只有哈利·波特?日語文學只有村上春樹?西語文學只有《百年孤獨》?遠遠不是。屬於過去的——逝去的經典,還有屬於現在的——開放的思想,都隱藏在開放圖書領域,這個未知的“險境”中。那些未曾翻譯過的,翻譯過但譯文老舊的,譯本多但質量不高的,譯本鮮為人知的……也許你的腦海中已經浮現出了不少封面。何不加入我們即刻行動?
說到翻譯,譯言當仁不讓。至於“閱讀”,隨著手持電子設備的流行,電子書大有取代紙質書的趨勢。然而紙質書的版權壁壘(包括原文和譯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電子書的擴張。但我們始終相信,知識的傳播不應為途徑所阻礙。在我們所能耕耘的開放領域,更需要大刀闊斧地前行。
7月2日——譯言古登堡計劃正式上線。
Let's embrace the commons of minds at Yeeyan.

Copyright © 2013 yeeyan.org 服務條款隱私政策
關注官方微博
北京譯言協力傳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證10000013號京公網安備11010802009636號





*****
有趣的"翻譯偵探事務所":


今天是推理教母阿嘉莎.克莉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的冥誕,特此致意。
1953年大中國出版的「未亡人」(There is a Tide, 1948)和「聖誕夕血案」(Hercule Poirot's Chirstmas, 1938),署名「袁安」譯,版權頁註明台一版,看來應是大陸譯本的台版。但因為大陸的公共圖書館不常收藏推理小說,因此目前還沒查到原來的版本,也不知袁安是否為假名,仍是懸案。
HC:There Is a Tide 的日譯:
  1. ミステリー満潮に乗って」 英国の作家アガサ・クリスティのミステリー(1948)
    ◆若く美しい未亡人をめぐる事件にエルキュール・ポアロが乗り出す;Taken at the Floodの題名もある.
書名典出莎士比亞《凱撒》:
tide in the affairs of menThere is a 
 A line from the play Julius Caesar, by William Shakespeare. Brutus is urging his comrades to seize a fleeting opportunity in an armed conflict: “There is a tide in the affairs of men / Which, taken at the flood, leads on to fortune.”

There is a tide in the affairs of men - Shakespeare Quotes

www.enotes.com/shakespeare-quotes/there-tide-affairs-men
There is a tide in the affairs of men. Which, taken at the flood, leads on to fortune; Omitted, all the voyage of their life. Is bound in shallows and in miseries. On such a full sea are we now afloat,

翻譯偵探事務所: 欲蓋彌彰的譯序:魯迅《苦悶的象徵》

關於我自己
賴慈芸身為譯者與研究者,長期關心各種與翻譯相關的現象。近年研究重點在於戒嚴期間台灣譯本抄襲大陸譯本的情形。近三年來多次造訪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各大學及公共圖書館,追查台灣抄襲譯本源頭,並陸續發表研究論文。目前已查出為抄襲本的台灣譯本超過1300種,源頭譯本超過550種,被冒名的大陸譯者超過350人。

《苦悶的象徵》很可以接下來談,我會進一步說明。
Wikipedia
廚川白村(1880年11月19日-1923年9月2日),本名廚川辰夫日本英國文學學者文藝評論家,生於京都市東京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於母校擔任助教,1915年留學美國,191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回國任京都大學教授。1923年關東大地震,於鎌倉橫死,享年四十四歲。
廚川白村師承上田敏,博覽日本及歐美各國著作,廣泛地將各國文學知識有系統地介紹給日本群眾,對當時的日本社會及文藝界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著名文藝評論《苦悶的象徵》「文學是苦悶的象徵」的論點廣為讀者所知悉。除了文藝,《出了象牙之塔》更進一步地針對日本社會提出全面性的批判;而《近代戀愛觀》的戀愛至上主義則影響了當時許多的日本青年男女。
這3本書都有漢譯。還有新譯: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1979)
最有意思的是這本約370頁的中國文的影響力分析:
  • 工藤貴正『中国語圏における厨川白村現象』思文閣出版、2010 
換句話說,《苦悶的象徵》等書,從1925年開始介紹,至少到60年代還有影響力。



《苦悶的象徵》哪個譯本更好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china.com.cn  時間: 2012-01-13 09:16  責任編輯: 鐘明
周惠斌
《苦悶的象徵》是日本學者廚川白村(1880—1923)的文藝理論著作,l924年2月在日本由改造社出版。當時,我國“五四”新文學作品主要抒寫了覺醒的知識分子的眾多苦悶,《苦悶的象徵》的問世,從某種角度而言是對中國“五四”“苦悶文學”的一種藝術理論總結。1925年3月,魯迅、豐子愷翻譯的《苦悶的象徵》出版後都一版再版,擁有眾多的讀者,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苦悶的象徵》在當時中國所受到的歡迎程度。
l924年4月8日,魯迅買到日文版《苦悶的象徵》,9月22日便著手翻譯,10月10日譯完,第一、第二部分還連載于l0月1日至31日的《晨報副刊》上,1925年3月作為《未名叢刊》之一齣版。而與此同時,豐子愷翻譯的《苦悶的象徵》先是由《上海時報》連載,後列入“文學研究會叢書”于1925年3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兩位譯者幾乎同時翻譯同一本日本文藝論著,並同時出版,這在當時的中國文化界並不多見。儘管豐子愷後來成為一個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在漫畫、文學、翻譯和藝術教育等許多方面都卓有建樹,但由於《苦悶的象徵》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譯著,因而略顯稚嫩,只有譯文,沒有譯者的前言或後記。而魯迅其時已卓然成家,他專門寫了《〈苦悶的象徵〉引言》,既簡要介紹了原著者廚川白村,又對《苦悶的象徵》的美學觀點進行了論述。
那麼,魯迅和豐子愷的兩個中譯本在翻譯品質上,究竟哪一本更好呢?豐子愷曾説過:“他的理解和譯筆遠勝於我。”這當然是謙詞,但一些讀者包括魯迅本人對此似乎有較為實事求是的評説。如季小波(豐子愷的學生,與魯迅也有交往)就在比較後認為,在翻譯的某些方面,魯迅不如豐子愷,但魯迅的文章卻無疑是大家手筆。並且指出,豐子愷的譯本“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魯迅的譯文詰屈聱牙,有些句子還長達百來字。為此,他給魯迅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將廚川白村的原文及魯譯、豐譯的同一節、同一句譯文互相對照,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還談到直譯、意譯和林琴南文言文譯的不足之處。幾天后,季小波收到魯迅寄來的長達3頁的回信。魯迅不僅表示同意季小波的看法,認為自己的譯本不如豐子愷譯的易讀,還在信中幽默地説:“時下有用白話文重寫文言文亦謂翻譯,我的一些句子大概類似這種譯法。”由此,也充分表現出魯迅的謙遜和坦誠。
據説,魯迅和豐子愷的兩個譯本由兩家出版社同時出版後,魯迅還特別安排北新書局將他的譯本推遲一段時間上市,讓豐子愷的譯本先在書店出售。因為自己是已成名的作家,豐子愷當時剛走上文壇,是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如果自己的譯本先上市,必然影響豐子愷譯本的銷路。後來,豐子愷每每提及此事,總是由衷地稱頌魯迅先生對文學青年的愛護與關懷,並在很多文章中談到這個細節,以感謝魯迅對他在起步階段的扶持。
豐子愷第一次見到魯迅是在內山書店後的會客室裏,內山完造向魯迅介紹了豐子愷,兩人一見如故。此後,他們經常到內山書店買書、見面,有時還用日語暢談文藝,十分投機。1927年11月27日,豐子愷由畫家陶元慶陪同去景雲裏拜訪魯迅,當談到《苦悶的象徵》一書的中譯本同時在中國出現時,豐子愷不無歉意地説:“早知道你在譯,我就不會譯了!”敬仰之意溢於言表。可魯迅卻對豐子愷説:“哪,早知道你在譯,我也不會譯了。其實,這沒什麼關係的,在日本,一冊書有五六種譯本也不算多呢。”魯迅認為,一本外國書完全可以有幾種譯本同時存在,以取此之長,補彼之短。魯迅的這一態度消除了豐子愷的顧慮,他倆之間的距離因此縮短了許多。這件事後來傳為文壇佳話。
文章來源: 中華讀書報



*****
[自己的房間--不是張秀亞第一個翻譯的〕
「一個女人如果要想寫小說,就一定要有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這是女性主義作家Virginia Woolf 在1929年說的名言。女作家張秀亞在1973年出版了A Room of One's Own的中譯本「自己的屋子」,英文書是沉櫻買給她的,出版者是林海音主持的純文學,三位女作家合作出版女作家先驅作品,傳為美談。台灣的研究一般都宣稱張秀亞是這本書的第一位中譯者。
但事實是否如此?今天看到1976年正文出版的「一間自己的房子」,署名「許順德」譯。這個版本雖然比張秀亞版本晚了三年出版,但一看就知道是抄襲本。裡面有些譯名與現在通用的不同,如包法利夫人譯為「布閥瑞夫人」,哈姆雷特譯為「漢姆烈特」等等。查了一下,其實是抄襲1947年王還(1915-2012)的譯本「一間自己的屋子」(上海:文化生活)。除了把書名的「屋子」改為「房子」之外,內文一字未改,引文也仍用屋子。因此王還才是第一位翻譯此書的譯者。王還是福州人,清大外文系畢業,語言學家,為名譯者楊周翰的妻子。楊周翰翻譯的「亨利八世」,曾被河洛出版社抄襲,還冠上「朱生豪」的名字,混淆視聽。
王還譯本相當流暢,如吳爾芙虛構的莎士比亞的妹妹:
她偶爾拿起一本書來,也許是她哥哥的,看一兩頁。但是他的父母來了,叫她去補襪子,去看燉著的菜,不要在這裡瞎翻書卷,白費時候。他們說這話的聲氣一定很嚴厲而又很慈愛,因為他們是有資產的人,知道女人的生活條件是什麼,而且愛他們的女兒。
不過我比較有意見的是「房子」和「屋子」。張秀亞和王還同輩,兩個人都用「屋子」,大概當時屋子或許也有房間的意思,像紅樓夢裡就常說「我屋裡人」。但現在屋子和房子都是指整棟了,不指房間了。張秀亞後來把書名改了,現在通行的版本書名為「自己的房間」。但正文版改成「一間自己的房子」,就似乎野心越來越大了,到底是兩房還是三房的房子呢?
圖片:正文版「一間自己的房子」,王還譯「一間自己的屋子」(照片取自孔夫子網),英文A Room of One's Own首版封面,王還照片。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功不唐捐、用功的譯人村上春樹、

不過我想起胡適之解釋過的:「……古人說的『功不唐捐』(『唐』是古白話的『空』,『捐』是廢『棄』)(No effort is ever in vain.)的意思,…….195131日胡適致陳重甫。轉引自吳相湘著《近代人和事》台北:三民,頁110-11,認為這主題還不錯,可以作為「2010年紀念戴明研討會/講座」的一場演講。

系統與變異淵博知識與理想設計法 (2010)

"I lived not in vain" is the motto of College of the Week, St Hilda's.

******

“No mistake about it. Ice is cold; roses are red; I'm in love. And this love is about to carry me off somewhere. The current's too overpowering; I don't have any choice. It may very well be a special place, some place I've never seen before. Danger may be lurking there, something that may end up wounding me deeply, fatally. I might end up losing everything. But there's no turning back. I can only go with the flow. Even if it means I'll be burned up, gone forever.”
― Haruki Murakami, Sputnik Sweetheart



以下是一個人一天虔誠的習慣:四時許起床,不用鬧鐘,下床後一杯咖啡、半個 scone或牛角包,坐在電腦前,即時進入工作狀態,絕不拖拉。七時許,早餐,簡單的多士之類,繼續寫,不說話,如果是寫小說,不聽音樂,一直寫,寫夠十頁400字原稿紙,就停。十頁,一定停。每天如是約用四至五小時寫作,4am到9、10am止,後開始跑步或游水一小時。運動後,做繙譯,至下午約二時,這天工作完畢,餘下一天按心情隨心意喜歡做什麼就什麼:聽音樂、散步、下廚等。文壇交際,不玩;評論譭譽,不理;傳媒訪問,不睬。寫作三十年如一日。

喜歡改變,偏偏相信習慣。並無不可。愛靜好動,是可以的。(我決定有天要寫一篇「優質精神分裂」。)很多人...
HK.APPLE.NEXTMEDIA.COM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ideology; innuendoes








Wallace Stevens

1879–1955


Thirteen Ways of Looking at a Blackbird

BY WALLACE STEVENS
I
Among twenty snowy mountains,   
The only moving thing   
Was the eye of the blackbird.   

II
I was of three minds,  
Like a tree
In which there are three blackbirds.

III
The blackbird whirled in the autumn winds.   
It was a small part of the pantomime.   

IV
A man and a woman   
Are one.   
A man and a woman and a blackbird   
Are one.   

V
I do not know which to prefer,   
The beauty of inflections   
Or the beauty of innuendoes,   
The blackbird whistling   
Or just after.   

VI
Icicles filled the long window   
With barbaric glass.   
The shadow of the blackbird   
Crossed it, to and fro.   
The mood   
Traced in the shadow   
An indecipherable cause.   

VII
O thin men of Haddam,   
Why do you imagine golden birds?   
Do you not see how the blackbird   
Walks around the feet   
Of the women about you?   

VIII
I know noble accents   
And lucid, inescapable rhythms;   
But I know, too,   
That the blackbird is involved   
In what I know.   

IX
When the blackbird flew out of sight,   
It marked the edge   
Of one of many circles.   

X
At the sight of blackbirds   
Flying in a green light,   
Even the bawds of euphony   
Would cry out sharply.   

XI
He rode over Connecticut   
In a glass coach.   
Once, a fear pierced him,   
In that he mistook   
The shadow of his equipage   
For blackbirds.   

XII
The river is moving.   
The blackbird must be flying.   

XIII
It was evening all afternoon.   
It was snowing   
And it was going to snow.   
The blackbird sat   
In the cedar-limbs.

Wallace Stevens, “Thirteen Ways of Looking at a Blackbird” from The Collected Poems of Wallace Stevens. Copyright 1954 by Wallace Stevens. Reprinted with the permission of Alfred A. Knopf,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innuendo
noun [C or U] plural innuendoes or innuendos
(the making of) a remark or remarks that suggest something sexual or something unpleasant but do not refer to it directly:
There's always an element of sexual innuendo in our conversations.

Pronunciation: /ˌɪnjʊˈɛndəʊ /

NOUN (plural innuendoes or innuendos)━━ n. (pl. ~(e)s) 暗示, あてこすり; 真意の説明語句.


An allusive or oblique remark or hint, typically a suggestive or disparaging one:she’s always making sly innuendoes[MASS NOUN]: a constant torrent of innuendo, gossip, lies, and half-truths
Origin

mid 16th century (as an adverb in the sense 'that is to say, to wit', used in legal documents to introduce an explanation): Latin, 'by nodding at, by pointing to', ablative gerund of innuere, from in- 'towards' + nuere 'to nod'. The noun dates from the late 17th century.



觀察烏鶇的十三種方式
(美國:史蒂文斯)


1
周圍,二十座雪山,
唯一動彈的
是烏鶇的一雙眼睛

2
我有三種想法,
就像一棵樹
上面蹦跳著三隻烏鶇

3
烏棟在秋風中盤旋。
那不是啞劇中的一個細節嗎?

4
一個男人,一個女人
是一個整體。
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和一只烏鶇也是一個整體。

5
我不知道更愛什麼,
是迴腸蕩氣呢
還是藏而不露,
是烏鶇的婉轉啼鳴
還是它的裊裊餘音。

6
冰柱,為長窗
增添了犬牙交錯的玻璃。
烏鶇的影子
在上面來回飛掠。
情緒
從掠動的影子中
依稀看出難以辨認的緣由

7
哦,哈潭佛德消瘦的男子啊,
你們為何夢想金鳥?
沒看見那烏鶇
在你們周圍
女子的腳邊梭巡?

8
我會押鏗鏘的音韻
也會用流利的、躲也躲不開的節奏;
可是我明白,
於我所知的一切
息息相關的
是烏鶇

9
當烏鶇飛出視野時,
它便成為
無數圓圈之一的邊緣了。

10
看見烏鶇
在綠光中翻騰,
連甜言蜜語的老鴇
也要失聲痛哭。

11
他乘一輛玻璃車輦
越過康涅狄克州。
有一次,恐懼刺穿了他的心,
在恐懼中,他竟以為
扈從,車輦的陰影
是烏鶇。

12
河水在流淌。
烏鶇必定是在飛翔。

13
整個下午如同黃昏。
血在降落
它還要繼續下,繼續下。
烏鶇
棲息在雪杉枝上。

(老樂注:在該詩的不同譯本中,我最喜歡李文俊這個譯本,李文俊還翻譯過福克納和卡夫卡的小說,雙向文化的修養非同一般。)


*****


2011.6 中國最近有譯為"思想性" (哈哈): 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


巫鴻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巫鴻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2015.9   這是巫鴻先生博士論文 (之後的專書多本都有漢譯了),1989年由Stanford 大學出版社出版:

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在Google Books ,幾可讀本書原著全文:如文末所聯

書副標題中的 Ideology翻譯"思想性",在本書第7頁翻譯成"思想觀念"。



Ideology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deology

An ideology is a comprehensive normative vision, meaning that it is a set of standards that are followed by people, government, and/or other groups that is considered the "norm". [further explanation needed],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as argued in several philosophical tendencies (see political ideologies).


ideology[i・de・ol・o・gy]

  • レベル:大学入試程度
  • 発音記号[àidiɑ'lədʒi, ìd- | -ɔ'l-]
[名]
1 イデオロギー, 観念形態.  或意識形態
2 [U]((古))観念論.
3 [U]空理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