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Croqueton",GOOGLE , DeepL 的翻譯都錯誤


Musée d'Orsay

#𝐒𝐢𝐠𝐧𝐚𝐜𝐂𝐨𝐥𝐥𝐞𝐜𝐭𝐢𝐨𝐧𝐧𝐞𝐮𝐫
La rencontre de Georges Seurat en 1884 marque une étape décisive ans la vie de Paul Signac. Elle signe le début d’une profonde amitié et, plus encore, ne tarde pas à bouleverser les conceptions artistiques de celui qui jusqu’alors admirait par-dessus tout l’art de Claude Monet.
Dès lors, Signac se converti à la technique pointilliste développée par Seurat.
Dans l'exposition, une salle entière est consacrée à des œuvres de Seurat passée dans la collection Signac : dessins, croquetons, tableaux célèbres et fameuses compositions sur papier, en clair-obscur, réalisées au crayon Conté.
bit.ly/SignacCollectionneur
----------
The meeting with Georges Seurat in 1884 marked a decisive step in the life of Paul Signac. It's the beginning of a deep friendship and, more importantly, soon change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s of Signac who admired above all the art of Claude Monet.
From then on, Signac became a convert to the pointillist technique developed by Seurat.
In the exhibition "Signac the Collector", an entire room is devoted to works by Seurat from the Signac collection: drawings, croquetons, famous paintings and remarkable compositions on paper, in chiaroscuro, made with a Conte Crayon.
© Musée d'Orsay / Sophie Crépy








+3











 In the exhibition "Signac the Collector", an entire room is devoted to works by Seurat from the Signac collection: drawings, croquetons, famous paintings and remarkable compositions on paper, in chiaroscuro, made with a Conte Crayon.


DeepL 翻譯

在 "收藏家西尼亚克 "展览中,有一整个房间都是西尼亚克收藏的修拉的作品:素描、羊皮纸、著名的画作和用康特蜡笔在纸上进行的出色的构图。

GOOGLE 翻譯

在“Signac the Collector”展覽中,整個房間都專門展示了來自 Signac 收藏的修拉的作品:素描、炸丸子、名畫和非凡的紙上作品,明暗對比,用孔蒂蠟筆製作。






Web results
Croqueton - Oxford Reference
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 › view › authority.20...

A term devised by the Pointillist painter Georges Seurat (1859–91) to describe the small sketches painted in oil on wooden panels he made in preparation for ...

VERVIEW

croqueton


QUICK REFERENCE

A term devised by the Pointillist painter Georges Seurat (1859–91) to describe the small sketches painted in oil on wooden panels he made in preparation for his large exhibition paintings such as the Bathers at Asnières 1883–4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It is derived from croquis and can literally be translated as ‘sketchette’.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Ying-Shih Yu 余英時 作品的英譯者, Josephine Chiu-Duke, Michael Duke


Yü Ying-shih's
 memoir now available in English co-translated by Josephine Chiu-Duke and Michael S. Duke ... Congratulations to Asian Studies ...

From Rural China to the Ivy League - Cambria Press



Ying-shih Yü.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vol. I - Cambridge ...
https://www.cambridge.org › journals › early-china › article


by PR Goldin · 2018 — Ying-shih Yü.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vol. I: Sixth Century B.C.E. to Seventeenth Century. Eds. Josephine Chiu-Duke and Michael S. Duke.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蘇錦坤 (Ken Su) :簡介與2015得獎感言:向古代的譯師致敬; 我的翻譯之旅2021

我的翻譯之旅
--------
從2005年我開始了第一篇佛學論文的翻譯,到今天已經十六年的資歷,這當中我總共翻譯了二十篇佛學論文,加上兩本書。
我翻譯的絕大多數的佛學論文,作者多還健在,有時還頻繁通信,面對面請教法義的機緣也不算少。
這有幾點好處,不懂的時候可以請問原作者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原作者剛開始是「牽手寫字」,面對毫無知識的小朋友亂無章法地發問;後來,這位小朋友也能舉出原稿的失誤。有一次,我問原作者:「這句話,我從英文的理解是這樣的意思,老師你確定要公開作這樣的主張嗎?」老師想了一想,動筆將整個句子改寫。有時候,我跟原作者指出失誤,老師笑到掉出眼淚來,說,「幸好你發現這一失誤,這可是幼稚園等級的失誤呀!」
其實,我也偶爾塗塗抹抹寫幾篇「佛學論文」,事前校稿不下二十次,等論文刊登出來,才發現白紙黑字印著明顯的失誤;以我翻譯的經驗,有相當數量的英文論文隱藏著作者的無心之失。
當然,我遇到的原作者都和煦如冬天的太陽,既給你能量,又溫暖你的心靈。聽作者親自跟你解釋你不懂的地方,這真是幾生修來的福氣。
有時作者老婆心切,連研究方法、資料搜集、和字源字義都一起仔細講解了。當佛學論文的譯者,要能進步,必須掌握一項原則,剛開始時一定要如孔子進太廟,每事都問,而且要問入皮毛、問入筋肉、問入骨髓。
上星期已經翻譯完成封興伯老師的第一篇論文,也經過教授的初稿審核通過,現在開始第二篇論文的翻譯。如果只是日常閱讀,我大概不求甚解,囫圇吞棗,似懂非懂地讀過去。但是,一擔任起翻譯責任,必須將句意、字義追個水落石出;感覺是在大學課堂上跟著老師學習。
不過,老實講,翻譯過程很容易疲累,通常翻譯了一段文字,就眼角流油、哈欠連連,有時大白天倒頭就睡著,很有「安魂」效果。
好了,略為偷懶一下,該回去繼續「春蠶吐絲」了。
可能是室內的圖像
你、Howard Chang和其他25人
2則留言
1 次分享





*****2015.9.2
朋友,

我今天在臺大圖書館看到正觀雜誌第72期,內有一篇:

《法句經》「三言」偈頌的標點與試譯…蘇錦坤 撰

決定9月2日頒個譯藝獎給蘇兄,表彰他在《法句經》的系列論文。
相關的節目將稍作調整。
恭喜錦坤兄。


Dear HC,
雖然我的作品發表在不為大家所知的期刊,但是在這些期刊發表論文者,大都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各大學擔任博士學位指導老師的大學教授,以及知名的國外佛學教授。
 請參考附件。
    Yifertw




-----蘇錦坤得獎感言


向古代的譯師致敬


                  蘇錦坤
作為一個譯人,面對著近兩千年前流傳下來的譯作,在反覆閱讀與翻譯的過程,我逐漸在心中堆砌一個念頭,想向古代的譯師致敬。

曲園老人俞樾曾說:「諸子之書文詞奧衍,且多古文假借字,注家不能盡通,而儒者又屏置弗道,傳寫苟且,莫或訂正,顛倒錯亂,讀者難之。」這是說,古代知識分子的主流是「研讀、註解、校勘、訓詁、典藏」儒家書籍跟史書,對於諸子百家的典籍,既不慎重抄寫,沒人肯花時間校勘訂正,不典藏此類書籍,不為他們作註解,也不講授,造成後代閱讀的障礙。

這段話也適用於佛教譯典與摩尼教譯典,將來也有可能會發生在基督教早期翻譯文獻之上。


當教科書或翻譯理論的專書提到以「漢語翻譯」為出發點時,總要將這一句話當作漢譯理論的開創:「始者維祇難出自天竺,以黃武三年(西元224年)來適武昌,僕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焰為譯。將焰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梵語,或以義出音,近於質直。僕初嫌其為辭不雅,維祇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但是,在三國支謙的這一段話之前,已有安世高約在西元180年的翻譯,這一將近五十年時期的早期譯作,應該是漢語文獻最早期的翻譯作品,雖然這些譯作都或多或少地流傳下來,可是已經沒人能夠解讀。

閱讀、翻譯、研究、註解這一段時期的譯作,是我對將近1800年前遠渡沙漠來到漢地、並且翻譯經典的譯師表達敬意的一種形式。

對這些翻譯經典的研究與再譯有下列幾種意義:


1. 「人類學」的分支「文化史」裡頭的「宗教研究」:「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人類是唯一有宗教活動的動物。「宗教是相當多種文化中影響極大的元素」,哈佛大學創立時的第一個系是「宗教研究」。「Religious studies is a comparative study, rather than a competitive study.」。


2. 「漢語史研究」:這是一門約在1980年在中國成為顯學的學科,也是少數幾門中國學者大幅領先台灣學者的人文學科(其他在世界受到矚目的學科,例如「敦煌學」)。這門學科以漢字音義、詞彙演變與句法分析為範圍,針對「漢語」在「上古、中古、近代、現代」的斷代進行各時期的特性研究。漢譯佛典在中古漢語史的研究範圍是不可或缺的文獻。


《世說新語,方正第五》47:「王述轉尚書令,事行便拜。文度云:『故應讓杜許。』藍田云:『汝謂我堪此不?』」


蕭艾《世說探幽》認為此段的句讀應作「王述轉尚書令,事行便拜。文度云:『故應讓。』杜許、藍田云:『汝謂我堪此不?』」日本人目加田誠《世說新語》認為「杜、許」為兩人,句讀應作:「王述轉尚書令,事行便拜。文度云:『故應讓杜、許。』藍田云:『汝謂我堪此不?』」


3. 「翻譯史研究」,(含「偽裝的翻譯」)。


4. 「印度學研究」:相對於「漢學」、「伊朗學」的研究,印度學逐漸在世界各研究機構成為重要的分支。漢譯佛教文獻是「中古印度學研究」的重要材料。實際上,有幾次重大的印度考古發現,是參考晉法顯《佛國記》、玄奘《大唐西域記》而選定挖掘地址的。


5. 「中亞史」、「印度、中亞、中國文化交通史」。對於粟特、鐵勒等民族在南北朝、隋唐的影響給傳統「南北朝史」、「隋唐史」不同的視角。例如安祿山的「祿山」是粟特語意指「光明」,安祿山本人為「鐵勒」(?)。


6. 「台語言究」:漢譯佛典作為「台語錄音機」。



我踏入此一翻譯與研究範圍,主要有兩個動機。最早是將漢譯佛典當作「台語錄音機」,去尋找一個漢字、一件事物的台語讀音。我認為台語不該當作一個沒有歷史的語言,應該顯現台語的歷史地位與其衍化、蛻變。將台語置於漢語之外,或者蒙上眼睛不理台語、漢語的緊密關係;這樣的思維不管是在歷史研究、或是在台灣學童教育的規劃,都不是明智之舉。

在此簡單舉兩個例子,稍後再詳細解說。只要對漢語、漢字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漢語分成「平、上、去、入」四聲,從佛典漢譯當中,可以發現譯經者蓄意運用一些入聲的特性來表達印度語言的特性;例如「舍利弗 Sāriputta」,用「弗」這個入聲字來模擬「put」的音。

另外如用「瞿曇」來翻譯「Gotama」,比現代的譯音「喬達摩」精準。又如以「窣堵波」翻譯「stupa」,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確認或還原「瞿」、「弗」、「窣」等字的台語讀音。

進入跨語言《法句經》研究是一場意外,在一個會議中,我指出,在現存的四種漢譯《法句經》所新加的新式標點符號,這些標點作得相當草率(當時我的用詞是「率爾為之」)。主事者認為標點團隊都是一時之選,不能因些許失誤而抹煞他們的辛勞成果。會議後,主事者建議,如果我認為其中錯誤很多,何不親自標點看看?

在標點的過程,我定義了先校勘、後標點的程序,其中最大的工程是建立「對應偈頌對照表」與「以對應偈頌來解讀翻譯」兩種方法。

依照一般的思維,佛教的《法句經》應該只有一本,事實上不是如此。從<表1>來看,表上所列的七種版本,篇章次序不同、偈頌多寡不同、印度文本的語言不同,我們看近代「死海古卷」(約西元前68-250年)的出土一樣,在關於「基督教義、猶太教義」、「基督教傳播史」、「古希伯來文的文字及書寫工具」等等方面帶給人類新的視野。<表1> 各本《法句經》的實體抄本,以犍陀羅《法句經》寫本鑑定為西元50-150年為最早,漢譯《法句經》的寫本以敦煌殘卷(P. 2381 伯希和,法藏2381號)為最早,年代約在西元 300-400年。

在向古代譯師致敬的同時,也預祝、期望一百年後(西元2115年)仍然有人閱讀我們的譯作,認為我們的譯作曾經對文明的進展作了或多或少的貢獻。



<表1> 各本《法句經》的偈頌總數與品名對照表


各本《法句經》
偈頌總數
品名(第一品)
品名(最後一品)
T210 《法句經》
758
無常品
吉祥品
T212《出曜經》
867
無常品
梵志品
T213《法集要頌經》
929
有為品
梵志品
巴利《法句經》
423
雙品 Yamaka vaggo
婆羅門品 Brāhmaṇa vaggo
梵文《法句經》
1050
無常品 Anityavarga 
婆羅門品Brāhmaavarga
犍陀羅《法句經》
(540)
婆羅門品 Brāhmaṇa vaggo
殘缺
波特那《法句經》
414
雙品 Jama vaggo
蛇品 Uraga vaggo



















Preview attachment 3 向古代的譯師致敬.pdf








3 向古代的譯師致敬.pdf



-------


蘇錦坤作品簡介


Preview attachment 28 作者 Ken Su 2015.pdf



28 作者 Ken Su 2015.pdf


主要網站

Ken Yifertw (台語與佛典)
http://yifertw.blogspot.tw/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從桑原武夫《一日一言》中《詩經‧國風》〈靜女〉的"漢譯"說起。該外語的解釋或者翻譯,翻譯出來,因為這是其“理解”,很值得参考

 從桑原武夫《一日一言》中《詩經‧國風》〈靜女〉的"漢譯"說起。該外語的解釋或者翻譯,翻譯出來,因為這是其“理解”,很值得参考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79680069800630



























Hanching Chung

幾天前,電視上看到陳柔縉女士車禍的消息,傷心、訝異:我還以為,騎自行車也需要戴頭盔呢!必須立法......
10月19日
昨天,讀某人資料,知道他的子女取名"彤"、"煒",出自《詩》...... 但是不知其義。查了馬持盈的《詩經今註今譯》,才知道"彤"是"赤漆的";"煒"是"盛赤的"。"管"為"婦人盛針線的東西"。
接下去的一首有"洵美且異","洵:誠然、實在"。
很不錯的文人、譯家,邵洵美(英語:Sinmay Zau,1906年6月27日-1968年5月5日),原名邵雲龍,有時使用浩文這個名字。
《詩經》真該讀呀!
****
桑原武夫《一日一言》吳季倫譯:
《詩經》
(約成於西周初期∕約於西元前1100—740)
*中國最早的詩集。共有詩歌305首,另有6篇笙詩,又稱「詩三百」。自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國風〉為當時諸國的民謠,亦即彙集了農民、士兵、情人的流行歌曲。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出自《詩經‧國風》〈靜女〉


 ----


白川靜著 “詩經的世界”杜正勝譯,馬持盈的《詩經今註今譯》等對“靜女”的解釋:
未提供相片說明。



從外語翻譯,不只是還原出原漢詩,更應該將該外語的解釋或者翻譯,翻譯出來,因為這是其“理解”,很值得参考。
未提供相片說明。

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余光中 不管版權的一代:《梵谷傳》地名,莊喆講法國藝壇(60年代)人名。「余光中翻譯論集」

[新書消息]
九歌最新出版:由女兒余幼珊主編「余光中翻譯論集」收集作者半世紀以來翻譯論述,洋洋四百餘頁。余光中本人翻譯兼創作,書名十字兼含說理與抒情,書名取得真好,有吸引力。
可能是書籍的圖像


****不管版權的一代
余光中 《梵谷傳》地名,莊喆講法國藝壇(60年代)人名
譯本的目的是讓讀者懂。讀者的目的可極多,譬如說,
我想了解梵谷到他老弟的巴黎住處附近的方位,由於余光中都將地名轉為漢字,我讀20頁,對照巴黎旅遊手冊,卻找不出他兄弟從"家"出去,往辦公室的沿途......
所以,這本余光中翻譯的 《梵谷傳》,對我的功用,就打了折扣。

這就好像昔日莊喆講法國藝壇(60年代),人名全都是漢字,不知所云。




























書或文章因翻譯有名而在異國復活......

請看夏志清之新版序 夏濟安翻譯,莫斯科的寒夜 台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