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智慧書:Books of Wisdom、Book of Wisdom、Poetical and Didactic Books


Book of Wisdom - Wikipedia

跟 J. M. Juran學的語言,書有兩類: Vital Few 類 及 Useful Many類,前者如:馮象翻譯的《智慧書》Books of Wisdom*:《詩篇》以"福"字起頭.......等等,(對我而言) 楊之水的《李熙四季行樂圖 叢考》為後一類。
*此書包括:約伯傳/Job、聖詠集/Psalms、箴言/Proverbs、訓道篇/Ecclesiastes、雅歌/Song of Songs。
思高本**的更加上:智慧篇/Wisdom、德訓篇/Sirach
**智慧書/Poetical and Didactic Books
近日與曹牧師 (相會),他贈我2本書,我才發現 W. Edwards Deming的書,也教我深入思考《智慧書》的大應用,可能比一般牧師了解的更深入......。
賴鼎銘
留言
分享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張曼儀《卞之琳》1992、《揚塵集》2014。《塞伯短篇小說選》《奧亨利短篇小說選》


揚塵已定,2014
巴利 dukkha 無常
成空,缺憾、深情
還之天地

魚早化石
成昆行 哈利法克斯
投石入海追魚之樂
莫斯科、鏡中行

喜怒哀樂
清淨本性
請看原文
























塞伯短篇小說選**今日世界出版,張曼儀,1967年

奧亨利短篇小說選 中英對照 奧亨利著 張曼儀譯 1968.


書名:卞之琳,語言:繁體中文,ISBN:9575863186,頁數:312,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作者:張曼儀,出版日期:1992/



2014
張曼儀,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番禺。1950年代末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1962年香港大學文學士畢業後,負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考取英文及比較文學碩士,其後又在英國華威大學完成翻譯學博士。自1967年起在香港大學任教翻譯及現當代文學近三十年,現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副教授。
現代文學方面的著作包括《現代中國詩選》(合編)、《卞之琳著譯研究》等,其英譯卞之琳:《雕蟲紀歷》(The Carving of Insects,與倫戴維合譯) 獲美國筆會2007 年度翻譯獎。近年從事佛教經典及禪詩的英譯。


張曼儀老師曾與古蒼梧、黃繼持等文友合編 「現代中國詩選」。石磬文化有幸為張老師出版作品結集。而書裡有一半的篇幅是有關詩人卞之琳的論文和隨筆。
小思老師在序文這樣說:「假如我說想起卞之琳便會想起張曼儀,或想起張曼儀就聯想到卞之琳,那並不是誇張之詞」
而張曼儀老師說「……..跟卞先生的通訊以至論交,是我生命中的一道陽光,映照了我二十年的生活,跟我的成長分不開。」


揚塵集

書背推介

如我說想起卞之琳便會想起張曼儀,或想起張曼儀就聯想到卞之琳,那並不是誇張之詞。──小思
在文革如火如荼的年代,與張曼儀和其他幾位關切中國新詩命運的朋友一起編《現代中國詩選》,對五四至四十年代的新詩人,大家各有所愛。我特別喜歡王辛笛,曼儀則更欣賞卞之琳。中國文學理論有「以心會心」的講法,我們愛那個作家,多少和自己的性情有關。曼儀對卞之琳作品的研究,凡數十年,不但出版了專著,還有精心的譯品,可謂一往情深。在《揚塵集》中我們除了讀到曼儀研究卞詩的心得和與卞老交往的憶念,還可讀到她自己的創作。讀這些作品,我們不難發現:曼儀的性情和文風,與卞老有許多印合之處。──古蒼梧
讀曼儀老師的作品,心頭慢慢注滿了祥和之美、寧靜之光。老師有真學者的風範,論述都從容而深刻、自然而自信。在她筆下,研究對象彷彿笑瞇瞇地站在讀者眼前。老師的散文質感豐富,讀的人從中得樂,估計寫的人也樂在其中。我特別喜歡寫哈利法克斯那一篇——讀完了,覺得自己該往那兒走一趟、住幾天。老師的詩有一種禪味,清靜如水,短的使人想起日本俳句和泰戈爾,較長的則不乏西方理性的哲思。但最感動我的還是老師的小說〈四姐〉。那個時代、那種處境中的女性,書沒多讀,卻能無私地奉獻一生,少時為養活弟妹而嫁給老人,嫁人後向全無血緣關係孩子而付出母愛和青春。無論寫的是什麼,作者和讀者之間總覺一淡淡的感情細細湧動著。讀這本書,你會更認識曼儀老師的真誠和她的溫柔。──胡燕青



揚塵以外--讀張曼儀老師《揚塵集》有感
羈魂 | 2014年03月16日 11:11 | 分享到 

 
 【港人字講:羈魂】屈指算來,認識張曼儀老師已有四十多年。印象中她是我在港大唸二年級時到中文系任教的。由於她主要教翻譯課,我卻選修了所有中文和中 哲課,沒緣直接做她的學生;可是,對她積極推廣新文學,尤其新詩方面的努力,卻早有所聞。何況,當年我也是一名「新詩發燒友」,她和友人合編的《中國現代 詩選》也有購閱,如今還珍藏於悉尼家中的書架呢!
  辨詩刊期間,張老師偶爾也有出手相助,尤其有關三十四年代詩人的專輯。集子中<雕蟲記譯>一文,就是張老師為《詩網絡》24期(2005年12 月號)<卞之琳逝世五周年特輯>而寫的。該文情辭並茂,翻譯理論以外,還幽幽道達她與卞先生,以至合譯者倫戴維先生好一段文學因緣呢!
  事實上,《揚塵集》中,雖以張老師多年來的創作為主,<第一輯>卻用了全書逾三分一篇幅寫卞之琳先生,更直接以<懷念卞之琳>為名,足見她與卞 先生那份亦師亦友的情誼。輯中除了從學術角度分析他的作品(包括新詩、小說片斷及譯作)外,字裡行間仍不時透顯她對卞老的尊敬、憶念之情。夾議夾叙,亦理 亦情,詩事、人事、家事、唉,國事,百多年來似乎還不斷纏繞無數知識份子的心靈!誰說論文不可以寄意抒懷?
  當然,作為張老師第一本個人作品結集,我們仍可以從那12篇散文、3篇小說,以及14首新詩中,窺探她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內長 達半世紀的創作足跡。誠如她在<自序>中所說:「這幾十年來」「寫得很少」,「願意保留存下來的只有三十餘篇」(實際見諸集子中只有29篇)。如此惜墨如 金,更見她對文字的尊重。
  張老師坦言「一生與詩結了不解緣,讀書、研究、教學、翻譯都集中在詩。」從集子中所見,詩作固然較多,創作年代(至少她願意保存下來的)也最 早。1961年兩首發表於《星島日報》<學生園地>版的少作:<昨夜>和<雨>,相信正是她從「醉心我國古典詩詞」轉為「覺得新詩有意思」的印記──前者 韻腳的靈活運用,後者近似十四行體的排列,可就是三四十年代新詩人的慣技?至於1962年美國留學時所寫的兩首新詩:<夜經內華達山脈>和<給沉思者>, 前者的「古典」與後者的「哲思」,正好展現她早年新詩養分的多元化,以及未來創作的無限可能。
  可惜,嗣後她忙於當學者、譯者,詩人的身分逼得暫時放下,直至八九十年代才偶爾重拾綵筆,寫下<紅掌>(84年)、<華威酒店外望>(84 年),以及<荒誕>(91年)、<祝福>(96年)等佳篇。除了二行一節的<荒誕>寄寓對兩年前慘劇的餘痛與餘悸外,其他三首都是很生活很深情的寫照── 「不習慣身邊少了孩子的笑語和爭吵」構成<華威酒店外望>時的「寂寞」,就讓「像小孩兒仰起稚嫩的笑臉」的<紅掌>,於以人喻物的同時,借物懷人吧!且不 消說,送給「披上潔白的婚紗」的「長女」那由衷的<祝福>,來得更窩心,更親切呢!至若移居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時(98年)所寫的兩首同題的<風>,雖同樣 借物,卻寄意自喻──「繫在孤另另」「木碼頭」的「一葉扁舟」,原來正朝夕期盼「再解纜東行」的「晴朗」「日子」;可惜,「愛海」而「不愛海岸常刮的疾 風」的詩人,在「命運」的播弄下,卻要「日夕與海和風/長相廝守」於「北國海邊一座小城」。幸而本世紀初,詩人終於重返她「生長」的「南方」「小島」, <喜樂>(02年)與<蘭花>(10年)二作雖相距八年,卻仍流露作者從加國「第一次體驗襌坐」後的「喜樂」與「圓滿」:匡湖的蓮鯉也好,窗前的蘭花也 好,浮游開謝之間,參悟的又是怎樣修為?說到壓卷的<太極室>,卻是教人掩卷的悼亡之作,室內老師「留下的空隙」儘管「永遠無法填補」,但,「太極」,與 乎「生活」,甚而「文化」、「文明」,卻「仍得繼續下去」、「傳承下去」・・・・

張曼儀與卞之琳在1980年攝於香港大學(書中插圖)
  從早期「新月」與「十四行」式的「浪漫」,到中期「生活」與「現實」間的「體認」,再到後期「徒移」與「安頓」後的「參悟」,張老師寥寥十多首詩作已教人回味不已吧!如果再和她的散文參照讀來,感受當更深刻呢!
  集子中的散文只有12篇,最早的一篇更成於1974年,看似較她的新詩為少為晚;可是,張老師在<自序>已清楚交代,「散文寫得比較多」,而自 「1956年第一次投稿」見刊後,也寫過「散文、小說和新詩」,可見她寫的散文應不少於也不遲於新詩。事實上,六十年代《靜靜的流水》中的少作忍痛截流 後,七十年代《文學與美術》及《文美》的舊作,尚能倖存於新世紀這本《揚塵集》內!
  張老師散文的筆觸細密而精緻,管它是列寧格勒「一幢幢淡灰、淺黃、暗紅、啞綠的古老房子」、紐約車站與家人「匆促紛亂」的「散」「聚」、藏伏哈 城那「通曉梵文和藏文」「教車師傅」、匡湖園子裏「金魚、錦鯉」以至「石栗、梅花」好物競的「寓言」,或是「成昆行」那「踏著三四十年代先行者足印的心路 歷程」,寫景、叙事、記人、詠物、說理、抒情,無不舉重若輕。深於詩而寓於文的,總有教人驚喜的亮點吧!
說到集子中的小說,卻只得3篇,且全是近十多年的作品;相對新詩、散文,當屬「新作」吧!3篇更不約而同地以「女性」為主角──<清白>中小玫一時 貪念換來的冤屈,可換回讀者一剎廉價的同情?<四姐>好典型的傳統婦女形象,縱未能帶來怎樣的驚喜,以「六幀照片」臚列情節尚帶一絲新意吧!至於<家宴> 中的若紅,滾滾「下海」洪濤沖刷下的改變,原就是開放改革後某種必然啊!謔而不虐的點撥間,是會心一笑,唉,還是欲語還休?
  從作者到學者、譯者,張老師上下求索的,原是不少知識份子走過的棧道;只是,《揚塵集》默默飄揚於我們眼底的,始終是點點創意的輕塵。從學者、譯者回歸到作者的幽徑,正是這本集子彌足珍惜之處。【101】--作者簡介:原名胡國賢,香港本土詩人。1997臨時市政局特聘作家,歷任多項文學獎評判。現為香港大學駐校作家計畫基金委員會主席。

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中國表演藝術家、翻譯家: 英若誠(1929年-2003年):"英若誠名劇譯叢"及其〈譯者序〉









翻譯是困難的事,林語堂/譯,《賣花女(英漢對照)》,台南市:開山書店,1967年。(這本應是1930年的書),一開始就有一處誤譯。楊憲益後來的,就沒錯。

蕭伯納 George Bernard Shaw 這著名的劇作的譯作,若再加上英若誠的,就可以比較。

  • 英若誠/譯,《芭芭拉少校》,北京:對外翻譯台北市:書林,2003年。

由於英若誠是中國表演藝術家、翻譯家,所以他的戲劇之翻譯的看法,很接近原意。
參考:"英若誠名劇譯叢"的〈譯者序〉




英若誠(1929年6月21日-2003年12月27日),滿族,老姓赫舍里氏,教名西爾維斯特,出生於北京中國表演藝術家、翻譯家,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生平[編輯]

1929年6月21日生於北京。父親英千里後來至台灣淡江大學任教,少年時就讀於天津聖路易教會中學。1945年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從學生時代開始接觸舞台藝術。
1950年英若誠先生考入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先後在話劇《龍鬚溝》、《雷雨》、《明朗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以話劇演員的形象為大眾所熟知。
文革中因與彭真的關係入獄,文革結束後重回戲劇舞台。因為其英文水平出色,隨著中國對外政策的放寬,英先生逐漸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擔任起一個重要的角色。1979年,他把老舍名著《茶館》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為《茶館》成功地訪問西歐作了準備。1980年春,英若誠隨曹禺赴英國進行戲劇交流,隨後又與英國導演合作,為北京人藝排演了莎翁名劇《請君入甕》。
1983年,英若誠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1983年,他又將美國當代著名作家亞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譯成中文,並與米勒合作搬上北京人藝舞台,同時在劇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1982年8月,美國斯諾基金會、富布萊特基金會和美國中部、西部各大學向英若誠發出聯合邀請,請他作為客座教授為密蘇里大學戲劇系講授表演課,英若誠結合教學實踐為學生們排演了中國話劇《家》。1984年8月,英若誠作為密蘇里大學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講學,為學生們排演了根據中國崑曲《十五貫》改編的話劇。
1987年,出演義大利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的名作《末代皇帝》中的配角。
1998年,由於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戲劇事業上的傑出貢獻,英若誠榮獲被稱為「亞洲諾貝爾獎」的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時35分,英若誠因患肝病導致的呼吸和循環系統衰竭,在北京辭世,享年74歲。

家庭[編輯]

英若誠的祖父英斂之滿洲正紅旗人,祖母淑仲出身皇族,是恂勤郡王允禵的後裔。《大公報》及輔仁大學都是英斂之創立的。
英若誠的父親英千里是英氏家族的第二代名人。12歲便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學成回國後,到輔仁大學任教授。英千里的英文水平頗高,錢鍾書曾回憶說:「蔣介石曾說要找兩個國內英文講得最好的人給他做翻譯,一個是我,一個就是英千里。」
英若誠之母蔡葆真出身宦門,其父蔡儒楷曾任直隸教育司司長兼北洋大學校長,後歷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山東巡按使等職。蔡葆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任北京第一所女子中學靜宜中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北京兒童圖書館館長。
英若誠之妻吳世良同樣也是一位表演藝術家和翻譯家。與英若誠是清華大學同學。畢業後夫婦倆都分配到北京人藝。因為出色的英語水平,吳世良女士還擔任過曹禺先生的秘書並為周恩來做過翻譯。
英達是英若誠的兒子。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學習導演專業,回國後在《最後的貴族》、《圍城》中的出色表現讓他聲名鵲起。與中國知名女演員宋丹丹結婚後有一子英巴圖,目前夫妻已離婚。2017年2月24日,英達因為涉嫌洗錢在美國被捕。

主要作品[編輯]

話劇《地窖之門》、《保羅·莫萊爾》、《春風化雨》、《龍鬚溝》、《駱駝祥子》、《明朗的天》、《茶館》、《請君入甕》、《推銷員之死》等。
電影《白求恩》、《知音》、《小活佛》、《末代皇帝》等。
電視劇《圍城》、《馬可·波羅》、《我愛我家》等。
翻譯作品《奧賽羅馬導演計劃》、《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報紙主筆》、《有這一回事》、《星星變紅了》、《請君入甕》、《推銷員之死》、《茶館》、《王昭君》、《》、《凱恩號譁變》等。
著作《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學教授康開麗(Claire Conceison)女士根據英若誠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整理而成。2008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其中文版由張放翻譯,英達審譯,2009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軼事[編輯]

據康開麗《水流雲在》的英文版,《Voices Carry》, 英若誠和吳世良從1950年起就為中國共產黨擔負以交友方式收集在華外國友人和駐華外交人員的情報。由於他們的情報,兩名美國富布萊特學者,搜集中國社會情況,百姓思想的美國人李克和李又安(Allyn Rickett 和 Adele Rickett)於1951年被捕入獄四年。

榮譽獎項[編輯]

1998年英若誠榮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

外部連結[編輯]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吉川 幸次郎 的"訳書"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ナビゲーションに移動検索に移動
吉川幸次郎
吉川 幸次郎(よしかわ こうじろう、1904年3月18日 - 1980年4月8日)は、日本中国文学者。文学博士(京都大学)。芸術院会員、文化功労者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訳書[編集]

  • 方観承 『御題棉花図』、満州棉花協会(1938)/日本棉花栽培協会(1941)
  • 胡適 『四十自述』、大阪創元社・創元支那叢書1(1940)
  • 豊子愷『縁縁堂随筆』、大阪創元社・創元支那叢書2(1940)這本上海開明有日、中對照本
  • 孔穎達 『尚書正義』全4巻、岩波書店
    • 『第1冊 虞の書』、(1940) 
    • 『第2冊 夏の書 商の書』(1940)
    • 『第3冊 周の書 上』、(1941)
    • 『第4冊 周の書 下』、(1943)
  • 唐宋伝奇集』、弘文堂世界文庫(1942)
  • 『元曲金銭記 李太白匹配金銭記』、筑摩書房(1943)
  • 胡適 『胡適自伝』、養徳社・養徳選書(1946)
  • 施耐庵 『水滸伝』、岩波文庫、(全13冊中の8冊目まで)
  • 楊顕之撰 『元曲酷寒亭 鄭孔目風雪酷寒亭』、筑摩書房(1948)
  • 『西山一窟鬼 京本通俗小説』、筑摩書房(1956)
  • 詩経国風』(上下)、中国詩人選集 第一集 1・2 岩波書店(1958)/新装版(1990) ISBN 9784001005011 & ISBN 9784001005028
  • 『中国古典選1 論語(上)』、朝日新聞社 (1959、新訂1965)/新装版・朝日選書(1996) ISBN 9784022590015/朝日文庫(全3巻 1978)
  • 『中国古典選2 論語(下)』、朝日新聞社 (1963、新訂1966)/新装版・朝日選書(1996) ISBN 9784022590022/朝日文庫(全3巻 1978)
  • 杜甫 Ⅰ 世界古典文学全集28』、筑摩書房(1967)、復刊(2004ほか)
  • 『論語 世界古典文学全集4』、筑摩書房(1971)、復刊(2004ほか)
  • 『杜甫 Ⅱ 世界古典文学全集29』、筑摩書房 (1972)、復刊(2004ほか)
  • 『杜甫詩注』(第1期・全10巻)、岩波書店(2012 - 2016)、興膳宏編
    第2期(全10巻予定、時期未定)。※旧版は第5巻[9]まで刊行。筑摩書房(1979 -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