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The King's Speech英國王的"演講"

"國王"可以指日泰......各國

AP Lain Canning(中)與Emile Sherman(左)和Gareth Unwin(右)一起憑《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美國當地時間週日晚舉行的第8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盡顯王者之風。該片獲得包括最佳影片獎和最佳男主角 ...
「王者之聲」奪四大獎 奧斯卡稱王 聯合新聞網
----

Speech 日本有時候採音譯
[C]スピーチ;談話
give an after-dinner speech
テーブルスピーチをする
deliver a fiery speech
激しい演説をする
He made a television speech on foreign policy.
外交方針についてテレビで演説した.




英国王のスピーチ、作品賞など4賞受賞 米アカデミー賞

 【ロサンゼルス=堀内隆】米映画界の最高峰を決める第83回米アカデミー賞の授賞式が27日(日本時間2……… (19:34)[記事全文]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口語 bunk(胡說....) 的翻譯

陳音頤的論文(中外文學2000/8 pp.158-87) 對D. H. Lawrence的口語 bunk(胡說....) 的翻譯是不恰當的:

"the Indian bunk is not Indian's invention. It is ours."印地安的謊言和神話不是印地安人發明的.....
"repudiation of our white bunk." 打破了我們白人的神話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太聰明 太大膽

魯迅書信集
他對郭某的翻譯不太相信
因為他太聰明 太大膽

不要以為中國的地名翻譯是"一致"的

不要以為中國的地名翻譯是"一致"的



紐西蘭強震2百多人仍埋瓦礫下 自由時報/
新西蘭地震死亡人數可能上升 搜救行動緊急展開

香港新浪網 - ‎28分鐘之前‎
當地時間22日中午12時51分,新西蘭第二大城市克萊斯特徹奇發生里氏6.3級強烈地震。新西蘭信報蒲睿攝 中新社北京2月22日電克萊斯特徹奇綜合消息:新西蘭總理約翰‧基表示,當地時間22日中午發生在該國第二大城市克萊斯特徹奇的強烈地震目前已造成至少 65人死亡。 ...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I have no will.’(Little Dorrit by Charles Dickens)

這篇對嗎 ?
我2006年的離題書介:
(美)特裡林 著,{誠與真}劉佳林 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Lionel Trilling "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


「《誠與真》是特裡林1970年在擔任哈佛大學諾頓詩歌教授時的演講集,主要圍繞歷史中的自我之真誠與真實問題展開,某種程度上濃縮了他此前對諸多作家及 文學文化現像的研究與思考。由於涉及眾多的文學現像和理論問題,又包容了黑格爾、弗洛伊德有關精神的自我實現及潛意識理論,這部演講集的思辨色彩很濃。他 認為,對真誠和忠於自我的不懈追求和道德生活中占據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進一步的變化中,這種地位卻被強勁的現代真實觀念所篡奪。在整個西方文 學和思想領域中比比皆是的例子都暗示著“誠”與“真”這兩種觀念所引起的矛盾和反諷。」


hc評:這本書還找出已失之詞源:希臘文 authenteo 指擁有力量、謀殺(加害者、自殺者)等意。


現在可以談翻譯這種文評大家要如何更「真」的問題:

他們引文,經常幾個字眼而已;而我們知道,字要在脈絡中來了解意思較好:
這本書在譯文第128頁引'I have no will.’(Little Dorrit by Charles Dickens)
翻譯成:「我沒有意志。」

這本書,上海譯文版(金紹禹翻譯)共82萬字,不過我們可以將它找出:「堅決的意志倒沒有」他臉有一點紅,「現在就可以化為行動的意志幾乎沒有。」(頁31)
'I have no will. That is to say,'--he coloured a little,--'next to
none that I can put in action now. Trained by main force; broken,
not bent; heavily ironed with an object on which I was never
consulted and which was never mine; shipped away to the other end
of the world before I was of age, and exiled there until my
father's death there, a year ago; always grinding in a mill I
always hated; what is to be expected from me in middle life? Will,
purpose, hope? All those lights were extinguished before I could
sound the words.'




Lionel Trilling
"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歌德谈话录(全译本) 沒譯原書的題詞

(德)艾克曼 著,洪天富 译 2002
歌德谈话录(全译本)(精)/译林世界文学名著

這本書沒譯原書的題詞:" as wine and oil are imported to us from abroad, so might ripe understanding , and many civil virtuals be imported into our minds for foreign wrightings; ...we shall else miscarry still, and come short in the attemp of any great enterprise. 取自 Book III , The history of Britain: that part especially now called England, ... - Google 圖書結果John Milton, Edward Phillips - 1818 - Great Britain - 400 頁
For Britain, to speak a truth not often " spoken, as it is a land fruitful ... ripens wits as well as (t fruits ; and,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譯文的"分兩"問題

柳無忌

"柳無忌念人憶事——胡適之先生" (尚未讀)
先知道柳無忌先生的作品 後知道他父親-- 前幾年過吳江 該地人以他是毛的朋友為榮(柳亞子為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 毛泽东文集(第6卷) p.2)

胡適至少有二封"復柳無忌"信挨1959/8/31和1959/9/13) 討論柳無忌要為胡適討論薛瓚的長文的英文摘要的問題
"臣瓚"的"臣" 為Your Majesty's humble servant .....
胡適 提到趙元任注重譯文的"分兩"問題: 趙喜歡將 Dear Shih-Chih 翻譯成" 迪呀適之" 因為若直譯為"親愛的" 分兩就太重了

Blackfriars=八個漢字

A Musical Book of Days《永恆的日記──每一天的音樂》


多次讀此書 資訊相當有趣

此書翻譯的一些缺點如專有地名 Blackfriars(London) 翻成八個漢字而未附原文 我查2/20 的John Dowland 是葬在該區的St. Anne 教堂


為什麼多記音樂家過去之日而少提其生日:
"良好的聲譽勝於名貴的香液;死日勝於生日。"
訓道書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譯人丁策

丁策/ 樂恕人《懷人紀事集》

cargo cult/fetishism

"又 cargo cult science 翻譯成拜物教科學 可能不太恰當 因為該中文"古來" 有特定意義 而英文則又是特定的20世紀人類學用語 )"
----

fetishism

1 物神[呪物(じゅぶつ)]崇拝.
2 拝物愛, フェティシズム.
3 盲目的献身.
fet・ish・ist
[形][名]物神[呪物]崇拝の(人);拝物愛の(人).
fèt・ish・ís・tic
----

The term cargo cult science refers to an analogy between certain fields of research in the sciences, and cargo cults—i.e. the anthropological phenomenon of some primitive tribes in which the tribe 1) regards advanced peoples as angels whose purpose is to deliver goods (cf. first contact), and 2) regards some mimicry or pantomime of their own as functionally relevant to or causal for the delivery of such goods.

The term cargo cult science was first used by the physicist Richard Feynman during his commencement address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in 1974, to negatively characterize research in the soft sciences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in particular) - arguing that they have the semblance of being scientific, but are missing "a kind of scientific integrity, a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thought that corresponds to a kind of utter honesty".

草包族科學(英語:Cargo cult science)出自理查·費曼於1974年於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場畢業典禮演說,描述某些事物貌似科學,卻遺漏了「科學的品德,也就是進行科學思考時必須遵守的誠實原則」。「Cargo cult」直譯為「船貨崇拜」,是指一些原始部落為了吸引運輸機補給,而試圖建造一座外表看似機場,實際上卻沒有機場功能的設施,以吸引飛機降落。

[編輯] 外部連結




Wikipedia 的標題與內容不一致

船貨崇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貨物崇拜英文Cargo Cults,又譯貨物運動)是一種宗教形式,尤其出現於一些與世隔絕的落後土著之中。當貨物崇拜者看見外來的先進科技物品,便會將之當作神祇般崇拜。

最為知名的貨物崇拜,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時,美軍太平洋一 個小島建立一臨時基地。當時島上的土著看見美軍於「大鐵船」(軍艦)內出來,皆覺得十分驚訝。此外他們也看到有一些「大鐵鳥」(軍用飛機)運送穿著美軍軍 服的人,以及得多物資。這些土著看見這種情況均感到很驚訝,並覺得這些「大鐵船」及「大鐵鳥」十分厲害。加上美軍也提供部份給土著[1][2][3],而這些物資對土著來說十分有用,結果令這些土著將美軍當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美軍離開這個小島,只留下一些美軍軍服及一些貨物。這些土著便認為這些貨物具有神奇力量,又相信「神」(美軍)他日會回來,帶來更多貨物,使他們展開一個幸福新時代[4][5]。但是美軍當然一直也再沒有回來,因此這些土著便自己發展出一套敬拜儀式,崇拜美軍軍服以及貨物[6]。該宗教的表現形式是土著會穿著美軍軍服升起美國國旗,圖騰則是木刻的飛機。一般把這種新的宗教被稱為「約翰布魯姆教」。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A cargo cult is an anthropological phenomenon whereby some primitive tribes:

1) regard advanced civilization as supernatural with the ability to deliver to them goods and knowledge alien to their culture; and,

2) regard some mimicry or pantomime of this civilization on their behalf as functionally relevant to or causal for the delivery of such goods or knowledge.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The iron entered into his soul.

讀到日文goo 辭典的 iron 項目下
有探討聖詠集 詠 詩篇 詩 Psalms Ps 第105首第18行的翻譯變異

對 "The iron entered into his soul."說是誤譯

iron, iron in the fire, The iron entered into his ...



一種說明如下:


Barnes' Notes on the Bible

Whose feet they hurt with fetters - In Genesis 40:3; it is said of Joseph that he was "bound" in prison. It is not improbable that his "feet" were bound, as this is the usual way of confining prisoners.

He was laid in iron - In the prison. The margin is, "his soul came into iron." The version in the Prayer-Book of the Episcopal Church is, the iron entered into his soul. This is a more striking and beautiful rendering, though it may be doubted whether the Hebrew will permit it. DeWette renders it, "In iron lay his body."


The iron entered into his soul.
(とらわれの身で)非常な苦悩を味わった.
▼《聖書》詩編105:18のヘブライ語の誤訳から生じたもので, 原文はHis person entered into the iron.

17在他們以前衪將一人遣去,就是那被出賣為奴隸的若瑟。
18人以銬鐐扣他的雙腳,他的頸項也帶上了鐵鎖,
19直到他所講的預這實現,上主的話才在他身上應驗。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耿濟之

我書前一本的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 (台北:遠景 1978/1988 六刷)
查一下是耿濟之的
我70年代讀的志文版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也是耿濟之譯的
我想該拼湊耿濟之先生的

---

耿济之 - 简介

耿济之耿济之

耿济之原名耿匡。1899年1月20日生于上海。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人之一,俄罗斯文学最早,最著名,成就最辉煌的翻译家和研究学者,沟通中俄文化交流的著名外交家。济之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1917-1919年在北平俄文专修馆学习,与瞿秋白同学并成为挚友。1918年开始翻译俄国文学作品。同年与郑振铎相识成为挚友。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与瞿秋白同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五四运动后,在陈独秀的亲自指导下,与瞿秋白,郑振铎共同编辑《新社会》和《人道》刊物,积极转播新思想,鼓吹新社会。1921年1月4日与郑振铎,瞿世英许地山王统照蒋百里周作人沈雁冰等十二人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发起、成立了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研究会。1921年与郑振铎一起从俄文直接翻译了《国际歌》。后经瞿秋白修改并谱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歌。

从俄专毕业后,被派往苏联,先后在赤塔、伊库茨克、海参威,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等地任副领事、领事、总领事、一等秘书和代理大使。曾会见过高尔基等苏联著名作家。1935年梅兰芳访苏,济之亲自为梅兰芳翻译,与梅兰芳结为莫逆之交。同年瞿秋白被蒋介石密令处死,为纪念秋白,济之先生与鲁迅先生,郑振铎,茅盾陈望道等朋友积极捐款,鲁迅先生编辑出版了瞿秋白的文集《海上述林》。1937年因病辞职回国。抗战期间与梅兰芳,郑振铎,王统照,徐调孚、赵家璧等人被困在上海的外国租界-”孤岛“上。由于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日寇经常到他们家里骚扰。面临着敌伪的威胁利诱,处境险恶。济之在上海的寓所两次被日寇查抄。济之先生与朋友们互相鼓励、励志。梅兰芳蓄须明志,济之先生则隐名埋姓,以开”蕴华阁“旧书店为掩护,躲避日伪的查询,继续翻译俄罗斯文学。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济之还与郑振铎等朋友一起成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用文化武器与日本侵略者斗争。1945年抗战胜利后,济之先生在《民主》 周刊上发表文章,公开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四项要求,要求(一)最低生活的保障;(二)严厉惩办曾直接或间接贼害国家与人民的汉奸,贪官污吏及发国难财者,并 没收其财产;(三)实行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四)立即实现民主,建立为一个现代国家。1947年济之先生终因积劳成疾,贫病交加,客死沈阳。年仅 50岁。噩耗传来,文艺界极为震惊悲哀。中苏文化协会中华全国文协总会与1947年4月5日在上海静安寺举行公祭。颜惠庆郭沫若马叙伦,郑振铎,许广平(鲁迅夫人),田汉洪深叶圣陶葛一虹,梅兰芳,戈宝权赵家璧赵景深应云卫于伶欧阳予倩唐弢等济之生前好友到场向济之告别。郭沫若主持了公祭大会。诗人袁鹰写 下《悼耿济之先生》一诗云:”像荒园倒下一个垦植者--撒下满把籽籽,像长空陨落一颗星星--披着满身的光芒。而你--你是更苦难的,吃的是草,挤的是牛 奶。在这方生未死的岁月里,连衣食都失去保障。记住你--永远地,记住又一个先驱者的名字。因为,由于你 我们才多得到一份丰富的食粮。“

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济之先生“君文豪雄,君性纳朴,今之善人,谦退恭肃,埋头著作,卑斥征逐,劳碌一生,译文千轴,”“他真是工作到死,像莫利哀死在戏台上一样。”

2006年俄罗斯作家代表团访问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拉斯普京在回顾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时说:”中国人真正‘阅读俄罗斯’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我们要记住两位最早也是最杰出‘阅读俄罗斯’的中国人——瞿秋白和耿济之,他俩是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同窗。表达出来,如果不说优于,至少也丝毫不逊于英语。“

济之先生从1918年开始发表第一篇译作——托尔斯泰的《克莱采尔奏鸣曲》(后译为《旅客夜谭》)一直到他在去世前翻译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和高尔基的《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 翻译生涯历时三十年。在这短短的三十年中,他翻译了世界上二十八位著名作家的九十篇名作。其中大多数是俄罗斯作家的名作。他翻译的短篇散布在许多期刊上就 更不计其数了。济之先生在短短五十年的一生中,共翻译了有七、八百万字的作品。他是著名的俄国和苏联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是果戈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契诃夫、高尔基等人的著名研究学者。

济之先生在《小说月报》、《时事新报》、《文艺春秋》、《万象》等报刊杂志还发表了很多评论、通讯、和短篇小说。

济之先生对我国的戏剧事业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雷雨》就是他最早翻译的。后经曹禺改编成话剧,在上海的舞台上赢得了极大的轰动。他翻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活》被田汉夏衍两次改编成话剧,在上海公演时震动了广大观众的心灵。

耿济之年谱

耿济之年谱 —— 耿静芬


耿济之,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俄国文学研究专家。
1898年 农历十二月初九,生于上海县城里一个祖传中医小儿科的家庭中。名耿匡,字孟,笔名济之、狄谟、C.Z.。时父失业,靠母手工编织毛衣并在一女校教手工维持生活。
1903年 五岁入学。幼时体弱多病,但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1910年 家被炮火所毁,无处栖身。时父耿梦邃在北京蒙藏学校教书;于是随母及弟妹四人去北京寻父。考入公费学校——北京公立第一中学,成绩名列第一。
1917年 时年十八岁,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与翟秋白等同学(不在一个班级)。他两个的学业成绩是全校最优异的,而且几乎同时对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便结为深挚无间的知友。
1918年 在俄专攻读,每日手不释卷。此时即开始练习翻译。他的第一篇译文是托尔斯泰著的《克莱采尔奏鸣曲》(中文译名《旅客夜谭》),是用文言译的。随后又译了托尔斯泰的《家庭幸福》,刊载在天津《大公报》上。
这年在北京青年会与郑振锋相识,结为挚友。并与郑振锋、瞿秋白等人一起为《新中国》撰稿。
1919年 伟大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他与翟秋白被推举为俄文专修馆的代表,成为北京学生联合会的代表,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五月四日参加了天安门前的示威游行,以后又参加了抵制洋货的运动。
五月应北京青年会之请,与郑振择、瞿秋白、许地山、瞿菊农等人一起编辑《新社会》周刊,宣传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销行甚广,远至四川、南洋各地,影响极大。
时与瞿秋白合译了《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19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郑振锋等合译了《俄罗斯戏曲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0年 《新社会》被反动的北洋军阀当局封闭。又与瞿秋白、郑振择等人一起编辑出版《人道》月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方面的宣传。后因青年会怕麻烦,仅出一期而天折。七月从俄专毕业,毕业后被派到外交部当练习生。
八月,与郑振锋合作从俄文翻译《赤色的诗歌——第三国际党的颂歌》(即《国际歌》),后刊载在1921年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上。这是《国际歌》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来。
十月,瞿秋白、俞颂华等赴苏。与郑振锋到车站送行。归时二人作诗《追寄秋白、宋武、颂华》一首。
十一月二十九日,与郑振译等人在李大钊同志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开会,积极筹备发起文学研究会。
十二月四日,于北京万宝盖耿济之家开会,讨论并通过会章,起草宣言书。遂以郑振锋、耿济之、郭绍虞、许地山、叶圣陶、王统照等十二人名义发起文学研究会。
十二月三十日在北京的发起人又在万宝盖耿济之家开会,通过加入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并议决召开成立大会和会议秩序等事宜。
在 此期间,与郑振铎一起两次会见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且先生,商妥改革《小说月报》事宜,并推荐沈雁冰担任主编。这年,他在《小说月报》和《东方杂志》上发表 了一些短篇译作,如柴霍甫(即契珂夫)的《戏言》,《犯罪》,《赌胜》,《阴雨》;柯洛连科的《撞钟老人》;迦尔询的《一株棕树》等。
1921 年 1月4日,参加丁在中央公园(现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的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会章,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选举于事二人。郑振锋当 选为书记干事,耿济之当选为会计干事,并担任了读书会、小说组和批评文学组成员。5月,与郑振铎、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编辑出版《文学旬刊》,并为之撰稿。
这年著译颇多。翻译了很多俄国文学名著,有:托尔斯泰的《复活》(由商务印书馆分上中下三集于次年3月出版),《艺术论》(商务3月版),《黑 暗之势力》(商务3月版);屠格涅夫的《村中之月》(剧本,商务3月版);郭克里(即果戈理)的《疯人日记》(载《小说月报》12卷1号);奥斯特罗夫斯 基的《雷雨》(剧本,商务3月版);柴霍甫(契珂夫)的《侯爵夫人》(裁《小说月报》12卷2号)。
在《小说月报》第12卷《俄国文学研究》号 外上刊载了他的七篇著译,有:《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背景》<沙洛维甫著),《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俄国乡村文学家伯得洛柏夫洛斯基》,《阿里鲍甫略 传》,《一桩事件》(安得列夫著),《尺素书》(屠格涅夫著),《赤色的诗歌》(与郑振铎合译)。另外,从这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译介屠格涅夫的名 著的《猎人日记》。
1922年 被派往苏联赤塔中国领事馆当随习员。在赤塔三年,译了不少俄国小说,其中有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商务1月版);列维托夫的《莫斯科处女街的风俗》(载 《小说月报》13卷5号);万雷萨夫的《甚么是作文学家必须的条件》(载《小说月报》13卷9号);以及瑞典作家奥托马尔•恩金的《生与死》(载《东方杂 志》19卷17号)等。发表了有名的《猎人日记研究》。同时继续为《小说月报》译介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
这年8月,第一个女儿静芬出生。
1923 年 继续为《小说月报》译介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翻译了安得列夫的《人之一生》(剧本,商务3月版);《柴霍甫短篇小说集》(与勉之合译,商务1月版); 法国莫泊桑的《遗产》(商务1月版)。在《小说月报》和《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为数众多的短篇译文,如柴霍甫的《熊》;布利乌沙夫的《俄国诗坛的昨日今日和 明日》;万雷萨夫的《偏激》;《中东铁路成立秘史》等。撰写了一些研究文章,如《阿史德洛夫斯基(即奥斯特罗夫斯基)评传》,《日木的帝国主义与西伯利亚 (赤塔通讯)——日本侵略史的一页》。
1924年 继续在《小说月报》上译介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翻译了卢那却尔斯基的喜剧《爱艺术的国王》(载《东方杂志》21卷13、14号)以及迦尔询的一些短篇 小说,如《美术家》(载《东方杂志》2l卷9号)、《胆怯的人》等,还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如《拜伦对于俄国文学的影响》等。
这年鲁迅先生组织的“未名社”在北京成立,曾为“末名社”撰稿。
1925年 被调往伊尔库次克中国领事馆工作。仍从事翻译研究,译有安得列夫的《爱恋、信仰与愿望》以及德国赫卜特曼(即霍普特曼)的五幕剧本《日出之前》,均载于《小说月报》16卷各号上。
1926年 在伊尔库次克居住二年,又调到列宁格勒任副领事,替华侨们办理些琐碎的事务。不久,发现心脏病,归国休养。
这年8月,二女宁芬出生。
1927年 于国内养病期间,仍不停地从事翻译工作,他对于文学有着深切的爱好,在任何地方不曾放弃介绍的热忱。这年又译了德国作家施德芳•支魏格的小说《保姆》(载《东方杂志》24卷15号)。
1928年 在国内休养一年后,又被派往赤培中国领事馆工作。
为了纪念高尔基三十五年创作和六十年生辰,撰写了《高尔基》一文,译了高尔基的小说《我的旅伴》,发表在《东方杂志》25卷8、9号上。这年还译了《托尔斯泰的情史(托尔斯泰致女友的几封书信)》以及法国作家杜哈美尔的小说《骑卫兵曲韦里》,均发表在《小说月报》上。
这年二月,三女美芬在北京出生。
1929年 为《小说月报》撰稿,译了伊凡诺夫的《乞援泉》和德国作家支魏格的《黄昏的故事》,并着手重新校译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
1931年 译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但可惜译稿在商务印书馆付印中被“一二八”战事炮火所毁)。
1933年 从1929年起四年一直在赤塔,除料理侨民的一些日常事务外,主要精力放在阅读文学著作和翻译研究工作上。
这年译了《托尔斯泰孙女回忆录》(载《小说月报》22卷1号),高尔基的剧本《蒲雷曹夫》,阿宁阔夫的《屠格涅夫的回忆》,以狄谟的笔名撰写了《晌谷村中的人物一一论唆罗珂夫(即肖洛霍夫)著《已开发的荒地》,均载于《文学》杂念。
这年三月,四女敏芬出生。
1935年 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访苏演出,陪同梅兰芳去莫斯科。期间亲自担任梅的翻译,与梅结为挚友,并与梅兰芳同志一起会见结识了苏联文艺界的著名人士。
这年开始为鲁迅先生、黄源先生编辑的《译文》撰稿,译了契珂夫故友司基塔列茨著的《契珂夫纪念》;万雷萨夫编的《果戈理的悲剧》等。还撰写了《苏联的文学基金制度》,《托尔斯泰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明年苏联文坛的预测》等文章,均载《文学》杂志。
这年11月,最小的儿子肃出生。
1936年 8月因心脏病发作回国治疗休养了一段时间,不久又被派往莫斯科中国大使馆任秘书。在莫斯科时与戈宝权同志常相往来,共同研讨翻译工作。当时对于他的文学修养和翻译工作,莫斯科文艺界的人士知道的很多,但他生性不善交际,终日埋头详著。
这 年5月,他重新校译的屠格涅夫的名著《猎人日记》出版了,他仍继续为《译文》和《文学》杂志撰稿,译了屠格涅夫的《混人》,果戈理的《婚事》(剧本),奥 列莎的《与读者的谈话》,格洛司曼的《夫妻》,蒂莫费也夫的《怎样创造文学上的形象》,诺维可夫•布里鲍依的《漂流》等,并撰写了《苏联的文艺翻译会议》 及《一九三五年苏联文坛的回顾》等。
1937年 为赵家壁同志编辑的《世界短篇小说大系》编选了《俄国短篇小说集》,戈宝权同志协助编选工作。在莫斯科半年后,被调到海参威总领事馆工作。国事务工作忙 迫,血压日升,医嘱长期休养。他一向对担任的职务兴趣不大,只为了养家糊口,这时便向外交部提出辞职。时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于是转道欧洲,从意大利乘船 回国。
抗战期间,许多文艺界进步人士纷纷撤离上海到大后方去,他也曾去香港想到后方,但因严重心脏病不能作长途旅行,只得又回沪,蛰居“孤岛”,杜门索居,把全部精力放到翻译工作中去,为良友、开明、生活等书店译稿,并以此为生。
这段时间,他译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家事》,果戈理的《巡按使及其他》。 普希金的《石客》等。
1940年 在上海“孤岛”蛰居,轻易不见人,所经常过往的只是有限的几位老友:郑振铎、王统照、赵家壁、徐调孚、周予同、赵景深.梅兰芳、许广平等。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他自“五四”以来的翻译介绍工作。又译成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助夫兄弟们》。
1941 年 生活在敌人刀光剑影之下,家累沉重,小得不卖掉些东西来补助家用。米珠薪桂,往往以苞米、豆类充饥。生活虽艰苦,但意志坚强, 以笔为刀枪,顽强战斗在文艺战线上。译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俄罗斯浪游散记》等。为了避开敌伪的扰乱,与郑振铎商量,开了一爿仅能容纳一、二个顾客的小旧 书店作为掩护,继续从事翻译工作。书店取名“蕴华阁”,以明其志。
1942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寇进占租界。敌伪便衣和日寇几次到家里搜查。他嫉恶如仇,坚贞不渝,隐名匿迹,经常离家避居在外。就是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他仍坚持译作。又译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痴》、《死屋手记》,改译了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剧本《慈母心》。
1943 年 与郑振铎、王统照、周予同等留在上海的文艺界进步人士一起筹备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刊行会”,意欲编著中国自己的百科全书,以振中华民族之声威。他译了 《苏俄大百科全书序》,《苏俄小百科全书第二版序》以及《如何利用苏俄小百科全书》等文章,以作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参考。
1944年 继续译作。这几年以狄谟的笔名创作了几篇短篇小说,如《顾大嫂》、《重逢》、《保姆》等,均发表在《万象》杂志上。
这年还译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长篇小说《少年》。另外又译了蒲宁的小说《驿马》。
1945年 抗战胜利,他满心喜悦,以为在文艺事业上可以放手大干一番。可是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他仍不得不为柴米谋。
这年译完《少年》后,即着手译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司帖彭奇阔夫村》,同时开始译高尔基的长篇小说《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
1946 年 因为生活所迫,在亲友的介绍下,不得不弃家只身去东北沈阳中长铁路总务处工作。此时物价飞涨、薪金菲薄、事务繁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处理繁琐的事务之 外,仍不愿放弃心爱的翻译事业,在夜间继续从事翻译工作,经常译至深夜。译了高尔基的《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同时开始编撰《华俄大字典》。此时心 脏病,高血压日益严重,曾回沪休养两月。但在沪无法找到工作,只得再去东北做他不愿做的繁琐事务性工作。离沪前他又约了些译稿,带了些书去,答应为曹靖华 同志所编的《苏联文学丛书》译卡威林的《两个上尉》,并己动手译卡泰耶夫的《雾海白帆》。
这年为郑振绎主编的《民主司刊》撰稿,写了《梦醒时》等文章。后《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查封。
1947 年 终因贫病交迫,劳累过度,于三月二日下午三时突患脑溢血在沈阳去世,享年仅四十九岁。正如郑振铎所写的那样:“他真是工作到死,像莫利哀之死在戏台上一 样。”在那残酷无情的旧中国,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甚至连草也吃不饱,终于不得不倒下了完事。”噩耗传来,文艺界同声悲悼。沈阳友好于三月十六日在 小西关关帝庙举行了“耿济之先生追悼会”;中华文协和中苏文协于四月五日在上海静安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由郭沫若问志主祭,生前友好马叙伦、颜惠 庆、郭沫若、许广平、田汉、洪深、叶圣陶、郑振铎、赵家壁、戈宝权、海兰芳、赵景深等参加了追悼会并送了花圈挽联。
郑振择挽词:“呜呼济之,君不能死,而乃竟死,死不瞑目!君文豪雄,君性纳朴,今之善人,谦退恭肃,埋头著作,卑斥征逐,劳碌一生,译文千轴,天乃不佑,何夺之速!遗稿满案,何人可续?上有老父,下有幼子,君竞死矣,何以养育? 呜呼济之,死不限日!”
1982年4月9日
[陈小胜补充整理]




****
耿濟之《俄國四大文學家合傳》(果戈理、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國沙洛維甫著、耿濟之譯《十九世紀俄國文學的背景》、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雷雨》(耿济之译),屠格涅夫的《村中之月》(耿济之译),托尔斯泰的《黑暗之势力》(耿济之译)、《伊凡诺夫》、《万尼亚叔父》和《樱桃园》(三者均耿式之译),


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 俄国托尔斯泰著,与瞿秋白合译,1921,商务

翻译的文学作品翻译的文学作品

艺术论 俄国托尔斯泰著,1921,商务
雷雨 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著,1921,商务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22,商务
复活(上下卷)俄国托尔斯泰著,1922,商务
村中之月(剧本)俄国屠格涅夫著,,1922,商务
小人物的忏悔 俄国安特列夫著,1922,商务
紫霍夫短篇小说集 与耿勉之合译,俄国契诃夫著,1923,商务
遗产(小说)法国莫泊桑著,1923,文学研究会
疯人日记(小说)俄国果戈理著1925,商务
猎人日记 俄国 屠格涅夫著,1936,文生
人之一生 俄国安特列夫著1936 商务
家事 俄国高尔基著1940,良友
卡拉马助夫兄弟们(上册,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0 良友;(1—4册)1947晨光
巡按使与其他(剧本)俄国果戈理著,1941,文生
俄罗斯浪游散记 俄国高尔基著,1943,开明
白痴(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6,开明
死屋手记(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7,开明
给青年作家俄国高尔基著,1947,上海生活出版社
少年 (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8,开明
高尔基作品选,1949,惠民书店
玛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长篇小说)俄国高尔基著,1958,人文 [1]

---
 "對于耿濟之的介紹,范泉先生在《悼念耿濟之先生》一文這樣寫道:文藝界先進,文學研究會的干部之一,《復活》《父與子》《獵人日記》《罪與罰》《契訶夫 短篇小說集》《人之一生》《白癡》《雷雨》《俄羅斯浪游散記》《瑪特威的一生》(未出)的譯者,偉大的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安德烈夫……介紹者, 現任中長鐵路理事會總務處長的耿匡(字濟之)先生,于三月二日下午三時,在沈陽友人張國楨先生的家里,午餐以后,突患腦溢血逝世了。在悼文的最后,作者特 意介紹了鄭振鐸先生的文章及其淵源,他寫道“為了使本刊的讀者能夠正確的理解耿濟之先生的生平事略,這一期,我們特約了耿先生的知友鄭振鐸先生撰述《耿濟 之先生傳》一篇,這是一篇目前僅有的比較完備的記載,希望本刊的讀者在閱讀了這篇傳記之后,對于耿先生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比較完整的認識”。鄭振鐸文章標 題及書名為手寫上板,文中附耿濟之照片一幀。這兩篇紀念文章,可以使讀者了解并認識耿濟之其人,及其在現代文學界定功績,編者用心之舉,值得肯定。"


*******「永遠如此,一輩子手牽手!卡拉馬助夫萬歲!」——《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結尾的話,誰不知道呢?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這本「偉大罪人的一生」的 小說,擲地有聲,早成經典,為全世界讀者所喜愛。此書中譯本頗多,第一譯本更影響了海峽兩岸一整代人。這一最早譯本的譯者耿濟之先生出身北京俄文專修學校,跟瞿秋白、鄭振鐸、許地山 等人都是同學好友,思想也很「進步」,「八九天安門民運」唱得震天價響的那首〈國際歌〉,最早就是由他跟鄭振鐸翻譯成中文的。

俄專畢業後,他成為外交官,輾轉服務於中亞、西伯利亞等地,但始終念念不忘文學,公餘譯述不輟,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俄國文學家,主要都是透過他介紹到中國來的,鄭振鐸推崇他是中國「從俄文直接翻譯俄國文學作品的第一人」,一點都不假!

耿濟之身體向來不好,兩個弟弟都早死,一家十餘口嗷嗷待哺。一九三九年,由於高血壓和心臟病每況愈下,耿先生不得不放棄外交官職務,蟄居上海專事翻譯,憑著 微薄的稿費,養活一家子,日子過得艱苦萬分。也就是在此時,透過老友鄭振鐸的介紹,他認識了著名的《良友畫報》主編趙家璧先生,兩人約定出版一套大型俄國 文學叢書,全由耿濟之翻譯,字數多達百萬言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就是第一本。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烽火連天,又窮又病的耿先生還是堅持每 天翻譯二、三千字。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上半冊終於譯好,率先出版,名為《兄弟們》,列入『耿譯俄國文學名著』之一。誰知一個月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 「孤島」淪陷,出版社被日本憲兵隊查封,此書不了了之。隨後,趙家璧逃到了桂林,重整旗鼓,找到一批土紙,再度發印此書第一分冊,誰知才印好,湘桂戰事吃 緊,書又毀了!

戰爭結束後,趙家璧重返工作崗位,從鄭振鐸處得知此書已譯畢,欣然將予以出版,還千里迢迢把清樣郵寄給此時為了家計,遠赴瀋 陽謀生的耿濟之,誰知(又是誰知,唉~)清樣還沒看完,耿先生卻因腦溢血溘然與世長辭。最後一批清樣未能送達,已聞噩耗的趙家璧收到退郵時,「雙手哆嗦, 不禁淒然淚下。」這是1947年3月的事情,「蕭條異代不同時,悵望千秋一灑淚」,僅僅也就是在66年前冬天的聖彼得堡,杜斯妥也夫斯基花了兩年時間,好 不容易此書告一段落後,竟也咯血死亡了。這是巧合,還是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