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Owen Hsieh 齊邦媛

 


齊邦媛教授逝世,網路上有許多哀悼懷念文章。她過去在推動文學交流和撰寫文學評論的努力和貢獻,閃爍著傳奇的光彩,“巨流河” 出版後,更成為這個時代文學界最受矚目的焦點,一舉手一投足都受到人們的注目。


除了教學和撰寫文學評論,她還曾任中華民國筆會英文季刊總編輯,曾主編 “ 中國現代文學選集(1975)”,“ 中英對照讀台灣小說 (1999)”,她親自為這兩本選集,分別用英文與中文寫了詳盡的序文。


重讀這兩篇文章,注意到她擔任編輯的態度-- 嚴肅 慎重 睿智,這也是她寫作與談吐的風格。


選取 “ 中英對照讀台灣小說 ” 序文中的兩段文字:


“ 在為中英對照本定稿時,我們不敢採取不甚忠實卻比較瀟灑的策略,譬如 “ 解嚴年代的愛情 ” 譯者是著名的 John Minford 先生,他將篇名譯為 “ Love in a Time of Change ” 實在很有包容性,但是對照本的讀者一定會問,“ 解嚴 ” 怎麼不譯?所以我們誠惶誠懇地把標題改為 “ Love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 它應該是比較忠實的,但是實在是有點笨拙,不夠靈活。這樣的斟酌,討論,妥協的過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


" 翻譯是真正的再創作,我們相信這是一本 “ 好看 ” 的書,你無論是看左頁或是看右頁,或是左右對照看,都會感到文字微妙,卻布滿陷阱的魅力。也許你會和我們一樣漸漸陷入文字蠱之中,推敲成癮,難以自拔。這本對照本,只是許多出路之一,當然應該有更多再創造的可能。 ‘’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翻譯半生緣 (張 華 2013 1103) 張華先生譯註的《解讀愛麗絲》2024




Te-hsing Shan


張華先生譯註的《解讀愛麗絲》非常精采,其翻譯理念與實踐,完全符合我多年提倡的“雙重脈絡化”。
我應邀撰寫推薦序,雖然不長(其實已超過出版社的建議字數),卻反覆修訂補充,連三次校對後都還更動文字。如此慎重,就是為了表達對譯者與譯作的尊重,也希望讀者認識譯者的用心與此書的特色。
恭喜張華先生譯註出如此經典之作,也恭喜出版社出版經典譯作。此書相關訊息以及我的推薦序,請參考留言處之連結。
(歡迎分享,共同推動“文普”與“譯普”)







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
orsSdetnop1ufhul54日827上0il13477505f:f15ag2i0m96295a1月5h7c午t0 ·

本週新書
3/27《#解讀愛麗絲【限量贈品:#手工古書彩印金句頁箋】:英國奇幻經典《漫遊奇境》與《鏡中奇遇》最新全譯注釋本,從全知角度看懂故事與角色》
★紐約愛麗絲150年紀念「當代中譯本代表」
★《愛麗絲》中譯102周年紀念版
鑽研40年之譯本與研究心得,盡收精采故事與原作背後的祕密!
卡洛爾學會期刊登載、加德納最新注釋本也採納的獨家見解!
◆ 中文讀者獨享:針對讀者需求,注釋提供英文注釋所無的英國語言、制度、歷史等説明。
◆ 圖解創舉:精心繪製奇境地圖、愛麗絲身高變化雙色拉頁圖示、棋譜詳解,爲愛麗絲研究界首見。
◆ 創新翻譯技巧:遵循趙元任的原則,將押韻、雙關語、戲仿等文字遊戲譯為等效的中文。
◆ 更新研究資料:獨家新研究發現,新譯〈假髮黃蜂〉(《愛麗絲鏡中奇遇》原版刪減段落)。
每週出版消息請密切關注漫遊者文化粉絲專頁唷!
翻譯半生緣
 


感謝鍾漢清先生的美意,在退休前夕頒給我這一大獎,給我從事半輩子的翻譯生涯留下一個彌足珍貴的肯定,回顧起來,我三十多年來在翻譯上的努力,其實就是追求這份肯定。「半生緣」出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但「半生」於我還有雙關的意思,也就是「半熟」的相對,指的是我始終把翻譯當成業餘興趣,頂多只能算是半個翻譯人。雖然我的工程師生涯比翻譯生涯還長,不過翻譯生涯卻曲折有趣得多,「譯藝獎」剛好給我一個好機會,對這有趣的旅程作個回顧。
我和鍾漢清先生的緣分因翻譯而起,可惜許多資料都因清理檔案而消失了,借用鍾漢清先生的敘述:「10年前,梁永安先生和張華先生等人已是譯林高手,我才與他們認識。因為我比較有空,所以在PC Home的新聞台(blog) “Simon University”,就由我掛名主持,所以張華兄有時候就戲稱我為 校長”----blog ,其實談許多中英譯中的一些小毛病,所以blog的主要參與者5人都是專家,只有我是外行,他們就教我敲鐘……」這5人除我之外,應指永安、瑞麟、小讀者、歐巴桑諸位,我在這幾位面前,只能算是個「邊緣人」,「看」與「想」多於「寫」,還沒有單獨成書的作品,而梁永安先生在當時大約已有三四十部譯作之多。
我和翻譯結緣的經過相當迂迴緩慢,觸發點是1982年讀到思果先生的新書《翻譯新究》,為書中純淨的中譯和對英文的詳細解釋所吸引,接著才讀到他的《翻譯研究》,之後就開始大量蒐集翻譯方面的書籍,享受優美譯文的樂趣,其中也包括進台大外文系夜間部進修翻譯,承翻譯課張靜二教授之邀,翻譯了《翻譯的藝術》在《中外文學》198610月發表,算是我第一篇正式發表的譯作。
1989金石堂書店舉辦的「英翻中比賽」,獲得社會組第一名是個進入翻譯專業的轉點。考題含有一個多達116字的長句,用3個名詞各自帶出一長串片語,最後以these總結成為102個字的主詞,這種頭重腳輕的結構,不但在中文沒有,在英文中也罕見,我想得獎的原因,似乎和成功解決這問題有關。原文如下
The habit of furnishing a room, a large room, possibly, with shelves and filling them with books, not paperbacks but bound books, the attempt to collect the complete editions of an author (itself a very special concept) as well as the first editions, not necessarily the rare books of the Morgan Library but the first editions of a modern author, with the hope of owning everything by a writer─good, bad, or indifferent─whom one loves; the ability─above all, the wish─to attend to a demanding text, to master the grammar, the arts of memory, the tactics of repose and concentration that great books demand─these may once more become the practices of an elite, of a mandarinate of silence.
我的解法在於加出古人讀書」當主詞,使「習慣」、「企圖」、「本事」等動作都有了歸屬,可以單獨成句,不必和下文糾葛不清,譯文如下:
古人讀書,有闢室藏書的習慣,把一個房間(可能是個大房間)裝上書架,填滿書籍(精裝書,不是平裝書);他們也有蒐集特定版本的企圖,專門收藏某一位作者的所有版本(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很特殊的觀念),以及作品的第一版本(不必像摩根圖書館的罕本書,而是當代作家的初版書),對於所喜愛的作者的作品好的、壞的、不相干的,都想一一收集齊全;他們還有鑽研求知的本事(更重要的是心願),潛心研讀艱深的書籍,對於偉大作品所要求的通曉文義、付諸記憶以及靜穆與專注的訣竅,無不精通。以上古人的種種做法,都可能再次成為默默進修的高級知識份子和精英人物的常規。
比賽的評審東吳大學簡清國教授把我介紹給洪宏齡先生,進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擔任改稿的工作,譯者都是學術、經驗俱佳的高手,從進入到雜誌關閉約一年的工作經驗,使我眼界大開,受益無窮。
翻譯工作之中,比較難得的經歷是編輯英漢辭典。1990年左右,教授邀我參與建弘書局英漢辭典的編輯,前後兩本,後來承書林出版社之邀,又參加了另兩本英漢詞典的編輯。為了印證翻譯的實力,1993我參加在香港舉辦的英國語言學會的翻譯考試,取得翻譯師資格。199596年參加「梁實秋文學獎」翻譯比賽,分別獲選譯文組和譯詩組,都是第二名。之後我在1997年加入台灣翻譯學學會,希望從學界中學得更多知識。
另一個特別的經驗則是套裝訓練手冊的編譯。我自19962004年期間,義務為國際演講會(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主編10本訓練手冊的中譯,我自行設定了兩個標準:一、各冊的內容互相引用,所以原文相同的部份,中譯也要完全相同;二、排版要與原文相同。這個自行開發的排版經驗,想不到日後對自己出書也有幫助。2009年,國際演講會因我在翻譯手冊方面的貢獻,在8月美國康州的國際年會上頒給我一個國際總會長獎。
學譯近20年後,我有機緣進入《讀者文摘》擔任翻譯,對我是最高的肯定。從200412月號直到20123月號刊出最後一篇,歷時共7年多,從中我發現不同媒體對文字的要求各有不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和一般翻譯書籍只要求譯文通順可讀,幾乎不須改寫,《讀者文摘》(和其他生活型的期刊) 要求與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更為接近,所以編輯的改寫幅度較大。這個要求給我試驗翻譯技巧的好機會,嘗試在翻譯中適度加入中文「起承轉合」的觀念,使譯文更為順暢,偶爾也加入對仗的句式,增加文字的趣味,似乎也頗為編輯所接受。
2010年我應遠流出版社之邀,出版《挖開兔子洞》(即《愛麗絲漫遊奇境》),後來在2011年出版《愛麗絲鏡中棋緣》、2013年出版大陸版《挖開兔子洞》。這兩本書綜合了我多年的經驗與夢想:在翻譯方面,我提出與趙元任先生完全不同的雙關語與仿擬詩的翻譯處理;在準備工作上,則是我近30年來蒐集愛麗絲相關資料的結晶,我不但把能力範圍內蒐集得到的中譯本都搜集齊全,也還蒐集英文的注釋本及參考資料,2000年起前後在學刊發表了4篇討論,2篇討論中譯本,另2篇討論雙關語的翻譯與趙元任先生的阿麗思翻譯,在排版上,除了自己設計長頁插圖,在第二本更針對中英對照的特性,自行排版,達到中英文內容多不超過3行的自訂標準。
我常覺得翻譯對我彷彿是《愛麗絲漫遊奇境》中突然出現的兔子,帶我進入奇幻的世界,而我的學譯過程,又像故事中的老鼠尾巴般屈折迂迴,但在質與量方面,都無法與專心一致、長年深耕翻譯的梁永安先生相比。翻譯對於我,還是保留半生半熟的局面,實在談不上什麼成就,所以只能對鍾漢清先生說:謝謝,過獎了!
2013.10.26

感謝潘震澤老師 2006年的指教:《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第13章 我的翻譯寫作之路》2024




 2014 0803

HC,,

   我又來開新的戰線了﹐p143 (轉危為安 在 p.154)

   Failure to understand variation in tests delayed some years the science of genetics. Ratios of (e.g) tall and dwarf peas varied wildly below and above nature's average value 1:4. This variation bothered everyone, including the monk Gregor Mendel, discoverer of the simple dominant gene.

  這一段文的翻譯與原意有很大差異﹐讀起來非常不通!有請諸先進!

  Best rgds
  DHsu




因為對測試的變異性了解不足﹐遺傳學的發展因此延宕多年。像是高矮豌豆的比例﹐經常在3:1的理論值上下巨幅振盪﹐這種變異困擾了每一個人﹐包括那位發現單純顯性基因的神父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在內!(9 

( 2006年,我與徐歷昌先生就此段請教美國的潘震澤老師,他說原文1:4的比例有誤。以上的翻譯也承蒙他的改善,謝謝。——譯注。)




***
 0324 2024
感謝潘震澤老師 2006年的指教:《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第13章 我的翻譯寫作之路》2024


  談人談書: 潘震澤、彭淮棟譯THOMAS MANN“孚士德博士”2015。《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2024;《 那美好的一仗:歐鴻鍊回憶錄》2021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448596326038804




《 那美好的一仗:歐鴻鍊回憶錄》2021    書末 外交休兵....
Love this photo~❤️Tai Tzu Ying, one of YONEX All England Open’s all-time greats. #TTY #TeamTai #AllEngland ^^page admin
Legend Tai says goodbye to All England for last time
ALLENGLANDBADMINTON.COM
Legend Tai says goodbye to All England for last time
Tai Tzu Ying, one of YONEX All England Open’s all-time greats departed the


▋ 潘震澤 「一位生理學傳道者的獨白:科學與人文的交織」分享會 ▋

托上星期六參與的每一位貴賓、老師的福,「一位生理學傳道者的獨白:科學與人文的交織」分享會雖然稱不上完滿,但至少順利落幕了。感謝潘震澤老師不辭辛勞寫作了這本傳記,為臺灣科學發展一段歷史留下一個紀錄。感謝王道還老師、高涌泉老師扛下主持活動的重責。

雖然因為時間有限,有許多話題無法討論,但看到這麼多潘老師的老友、筆友、學生、師長們一起共聚在一起,實在覺得非常感動!我們臺大科教中心 (CASE) 有這個機會舉辦這場活動,實在是非常幸福與榮幸。

是每一位前來參與的朋友們,讓整場活動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是每一位前來參與的師長們,與潘老師的人生交織,才讓我們擁有潘老師這位「文人科學家」;是每一位前來參與的科普奮鬥者們,才成就了如今科普知識開枝散葉的成果。

CASE中心衷心感謝所有參與的貴賓們,也誠摯希望未來大家能夠多多支持、參與CASE中心所舉辦的各種精彩活動!

#科普大師同樂會 #潘震澤老師同學會 #科普歷史紀錄



因為對測試的變異性了解不足﹐遺傳學的發展因此延宕多年。像是高矮豌豆的比例﹐經常在3:1的理論值上下巨幅振盪﹐這種變異困擾了每一個人﹐包括那位發現單純顯性基因的神父喬治‧.孟德爾(Gregor Mendel)在內!(注9) (在 2006年,我與徐歷昌先生就此段請教美國的潘震澤老師,他說原文1:4的比例有誤。以上的翻譯也承蒙他的改善,謝謝。——譯注。)
HCTRANSLATIONS.BLOGSPOT.COM
譯藝: 感謝潘震澤老師 2006年的指教




0323 2024 
右手寫論文,左手寫科普:生理學者潘震澤自傳

作者: 潘震澤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4/03/18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20元
優惠價:315元

內容簡介

  左手創作科普文章
  右手研究生理奧秘
  一同探索潘教授精彩的人生!
  文字是一種表達方式,不分科學與文學

  ★踏上研究之路的契機
  生物學的啟蒙其實是家學淵源?是什麼原因促使潘教授踏上追求生命真理的旅程?

  ★初入研究之門,忙碌又充實的生活
  身處於陌生的國度,經歷哪些酸甜苦辣?還有突如其來的事件影響博士班考試的表現?

  ★學成歸國,發揮所長培育下一代
  能獨當一面後,潘教授如何在夢想的事業上一步步地耕耘、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教學理念?

  ★走出學術圈,踏入翻譯與寫作的領域
  選擇急流勇退,全心投入翻譯與寫作的起因為何?又怎麼會從事這個看似吃力不討好的職業?

  潘震澤教授是享譽國際的知名生理學家,在國內外獲得了無數的榮譽。他不僅是個科學家,更是個文學家。自退休以後,積極投身於科普事業,從事多年的科普寫作、科普書翻譯工作,其筆風文雅而又不失風趣,能夠將許多科學上的故事寫得扣人心弦,因而受到無數讀者的喜愛,也獲得了諸多科普寫作獎項。

  人的一生由記憶構築而成,本書從潘教授的童年回憶,紀錄了一生的軌跡。童年時代的閱讀啟蒙、求學路程上的點點滴滴、投入科學研究的動機、出國留學的辛苦與甜蜜、科學研究上的努力與心路歷程,以及退休後走上科普與翻譯寫作的心路轉折。

編輯推薦

  于宏燦|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孫大川|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兼任副教授、總統府資政
  高涌泉|臺灣大學物理系兼任教授
  陳慶鏗|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版主
  項國寧|聯合報執行董事
  謝坤叡|慈濟大學生理學科教授兼教務長及醫學院副院長

  潘震澤是成功的生理學家、科學寫手,他的心法、經驗值得有心人參考,自不待言。但是這本自傳不只是他一人的故事,而是兩代人的經歷——他的父母、師長、以及他那一代。臺灣今日的軟硬實力是那兩代人勞力勞心的成果。他們幾乎全都是歷史洪流中的無名氏,潘震澤的自傳是他們曾經存在的腳註。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腳註。——生物人類學者 王道還

  1972年進入臺灣大學時,我就結識了潘震澤教授和他後來的夫人馬金鳳女士。我們一別將近半個世紀,去年夏天有幸和他們重逢,聽他們細數大半生的故事,篤實、真誠、敦厚,彷彿回到從前。如今有幸先一睹書稿,內容字字句句坦誠無欺,就像科學家面對自己的實驗;由於都來自肺腑之言,文字自然產生無法抗拒的魅力,如見其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總統府資政 孫大川

  我認識潘震澤教授已久,但從不知他有如此精彩的人生!
  一位在研究、教學、服務都有傑出表現的學者,他的回憶錄能給年輕學子最真切的啟發。——臺灣大學大物理系兼任教授 高涌泉

  這本好書刻劃一位傑出的生理學家及科普教育家在臺灣這片土壤孕育之下成長茁壯的心路歷程。摯友震澤以流暢文筆分享他如何發揮個人天賦,適時利用手中可掌握之資源,於逆境時擇善固執,於順境時持續朝目標邁進。尤為感人者,是書中洋溢震澤對父母、師長、好友,特別是金鳳感恩之情,為目前社會爭功諉過的風氣注入一股清流。——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 陳慶鏗

  與震澤自高中一年級結識,迄今已逾半世紀,彼此投緣,成為摯友。震澤出書回憶生平,捧讀之餘,滿心歡喜。震澤是一位平淡平實的人,也因為如此,人生的每一階段,他都做得到位,實實在在,童叟無欺。他的回憶錄,就像他崇奉的科學一樣,洋溢理性的色彩,曖曖內含光。——聯合報執行董事 項國寧

  如果是有志於科學研究,甚至是生物醫學的研究者,不可不讀此書,因為它讓你知道科學的入門;如果是現今就讀理工醫農學院的學生們,也不可不讀此書,因為它就是你現在可能的經歷;如果是普羅大眾,更推薦閱讀此書,因為它讓你一窺科學家、大學教授的成長歷程。——慈濟大學生理學科教授兼教務長及醫學院副院長 謝坤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潘震澤


  生於臺北,長於中壢、新竹;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系、動物研究所畢業,美國密西根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先後於洛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等校研究。

  曾任國立陽明生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韋恩州立大學及奧克蘭大學客座與兼任教授,專長為神經內分泌學。並曾獲慶齡醫學獎、國科會傑出獎、特約獎等榮譽。

  現旅居美國密西根州,專職寫作與翻譯,並擔任《科學人》雜誌編譯委員。

  已出版著作有《科學讀書人》、《發現人體:生理學簡史》及《為什麼腸胃不會把自己給消化了?》等書,譯著有《人體生理學》、《天才的學徒》、《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等二十餘本科普讀物,獲吳大猷科普獎、金鼎獎入圍。
 
 

目錄

推薦序
我的回憶(代序)
第1章  我的童年
第2章  五育並進的竹中三年
第3章  臺大動物系的日子
第4章  大學課外活動與戀愛
第5章  初入研究之門與師承
第6章  笑中帶淚的日子:我的留學生活
第7章  韋大生理系攻讀博士
第8章  博士後研究階段
第9章  陽明醫學院
第10章  我在陽明的研究與生活
第11章  校內外學術活動
第12章  我的教書生涯
第13章  我的翻譯寫作之路
第14章  感想與感謝

附錄
期刊/書籍回顧論文
期刊/論文 (選錄)  175~79   中文著作 180 翻譯書目 180~82    人名索引 183~84

粹書籍回顧




收回
















--- 0412 2007

主編:鍾漢清 (hanching chung) 時間: 2007/04/1 2

通信

譯人故事(二十二):葉維廉( 2004))

讀葉維廉<董陽孜的逍遙世界 ---墨舞舞人>( 2004.10.14中國時報)作者說明為「一九三七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哲學博士, …

----
2007/4/13
 今天葉先生在台大開始三次演講。談『翻譯: 神思的機遇』。它其實是自傳。
據主辦人說, 演講稿會整理發表在 " 台灣文學研究..." 。
我是唯一的提問者。問他大陸全集之反應。他說他是以 "理論家" 之身份為他們所接受。



******---- 林南(Nan Lin)演講「從全球脈絡看中國的資本主義」(大約)。重點談政府角色的凸顯;歷史軌跡;社會 -文化因素;理性。

我提「合法性問題;全面腐敗;環境破壞;中央集權與自由市場之矛盾。經濟指標只是一面向」

基本上中共政權有危機意識


---- Re :實驗以驗實?

潘老師

如果可能,我建議你在文章內建 key words【多向文本,這是第二代 Simon U的「小讀者」對 HYPERTEXT的翻譯】,方便(未來)讀者。而且盡量附英文,方便有心進修的朋友。

-----

這篇其實相當重要,值得進一步更深入地談【當然我是指像你這樣的專家】。我想你或許可以推薦其他可進一步參考的書籍。

Jean Piaget 在日內瓦大學作了許多「發生認識論」領域的實驗。十來本翻譯的中文書,或許可以管窺其實驗方法。還有相關的方法論和統計問題。譬如說, 過去七八十年對於「抽煙」相關實驗之推論。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scientific inference by RA Fisher - 1956 – London

----

篇名讓我想起台大的某些老師的偏好用法。所以我去查一下「國立編譯館 學術名詞資訊網」,發現與 experiment 相關多詞約七百多條。(我猜)其中至少八成用「實驗」,二成用「試驗」。

hc  2007/4/12 12:54 回應

*******

HC :

謝謝建議。文章裡多附點原文,沒有問題,只要不致干擾閱讀即可;至於建立「關鍵詞」,並使用 hypertext,則要多花些時間,只能一點一點來。

從事實驗工作者,多是從學徒開始做 bench work,然後一點點學習實驗設計、結果分析、報告撰寫等週邊「技術」;實驗理論,一般是不大涉獵的。只有到了一定年紀,視茫手抖,不能從事第一線的實驗工作時,才會多想想所謂「哲學性」 (philosophical) 問題。你要我多談點理論,只怕力不從心。

Experiment 的一般譯法是「動物實驗」及「人體試驗」,大概是想避免引起「在人身上做實驗」的不良聯想。近代以人為對象進行有違倫理、甚至殘酷的實驗,首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某些德國及日本醫生在猶太人及中國人身上的作為;就連美國也有以黑人梅毒患者進行的觀察性實驗。由於「人體實驗」有過這段黑暗歷史,也才有目前三階段的「人體試驗」準則出現。幾年前我與人合譯過一本談自體實驗的書:「誰先來?」 (Who Goes First?),由天下文化出版,可以參考。

震澤  2007/4/12 21:03 回應

健康----

肥胖基因

《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和《衛報》頭版均報道了科學家發現導致肥胖的基因,將有助治療肥胖症和糖尿病。

英國科學家在《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指出,一個 FTO基因變異導致體重增加 1.2公斤﹔有兩個FTO 變異增加三公斤。 《泰晤士報》指出,科學界早已知道肥胖與遺傳有關,並找出導致罕見的嚴重過胖的基因變異,但科學家一直找不到導致一般肥胖的基因。儘管體重由基因決定,但運動和均衡飲食仍然是控制體重的最佳方法。

**** 蔡筱雯╱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學者宣布發現治療癌症的革命性方法,經由快速篩檢基因,配合核醣核酸干擾( RNA interference,或稱 RNAi)技術,阻斷保護腫瘤細胞的基因,可使化療藥物對癌細胞的效力增強為原來的一萬倍,未來化療藥物的劑量可望大幅度減少,也減輕不舒適的副作用。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學者懷特( Michael White)表示,他的實驗針對化療常用的藥物與肺癌細胞之間的反應,其中以紫杉醇反應最強烈,小組先從人類 21000個基因篩檢出 87種基因,發現它們關係癌細胞對藥物的反應,接著只要採用核醣核酸干擾技術,阻斷這些基因,讓它們「靜默」,停止分裂增生,癌細胞少了保護,採用原先萬分之一的藥量,就能殺死肺癌細胞,但不會影響正常的細胞。讓病患苦惱的噁心、嘔吐、落髮、肝腎受損等副作用,也可大幅減輕。

去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美國學者費爾( Andrew Z. Fire)與梅洛( Craig C. Mello),就是因發現核醣核酸干擾機制,可抑制造成疾病的異常基因,而獲得殊榮。

懷特的小組則是活用基因圖與核醣核酸干擾技術的先驅之一,一年半前開放的 RNAi資料庫( RNAi Library)也幫上大忙, RNAi資料庫中有多種設計過的分子組合,能分別把不同基因阻斷,而他們應用這座資料庫,在六周內快速找出問題基因,並將其封鎖阻斷。

懷特表示,未來數年將致力於其他化療藥物的反應研究,希望能在 10年內研發效果更強的新藥,其他學者則認為,今後一定有更多核醣核酸干擾機制的應用,發揮在癌症治療的領域。

Wolfowitz(世銀行長)醜聞

《金融時報》頭版報道了世界銀行行長沃爾福威茨面臨辭職壓力的消息。

報道說,沃爾福威茨承認他為一名跟他有親密關係的女性世銀雇員取得調升和加薪。 沃爾福威茨對他犯的錯誤道歉。 世銀規定上司與下屬不能有私人關係。

《金融時報》報道,沃爾福威茨上任不久後【沃爾福威茨曾擔任美國副國防部長一職】,與他有私人關係的這名女性雇員被調到美國國務院工作,她調職後升了職級以及年薪大幅增加。

《金融時報》報道說,據他們的消息來源顯示,世銀董事會的規則委員會確認了調升的決定,但沒有批准工資和聘用條件。 報道說,世界銀行工會質疑沃爾福威茨有徇私之嫌,認為他已失去誠信,應該辭職。

世銀董事會正討論他的去留問題。

World Bank mulls Wolfowitz's fate

Wolfowitz's apology

The board of the World Bank has adjourned a meeting to discuss the fate of its president, Paul Wolfowitz.

Mr Wolfowitz has faced calls for his resignation over the promotion and pay of his Libyan-born partner, Shaha Riza.

He has apologised for his involvement in the negotiations and said he will accept any decision taken by the board.

Earlier, the board said it never gave its approval for the wage rise for Ms Riza ordered by Mr Wolfowitz, despite claims to the contrary by his aides.

The board said the World Bank's ethics committee "had not been involved in the discussions with the concerned member of staff".

Ms Riza's promotion and pay rise has attracted strong criticism from staff within the Bank.

It has weakened Mr Wolfowitz at a time when he is facing controversy over his anti-corruption drive that has led him to suspend aid to some countries.

Ms Riza was moved to the state department on secondment when he took the World Bank's top job in 2005, but her salary was still paid by the Bank.

'Uncharted waters'

Mr Wolfowitz at first had denied that he was involved in the decision about her salary.

"In hindsight, I wish I had trusted my original instincts and kept myself out of the negotiations. I made a mistake, for which I am sorry," Mr Wolfowitz said on Thursday.

He said he had been in "uncharted waters" in his new job and would follow the recommendations proposed by the board.

"I will accept any remedies they propose," he said.

The Bank's staff association says the pay rises and promotions Ms Riza received were "grossly out of line" with the World Bank's staff rules.

"The president must acknowledge that his conduct has compromised the integr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ld Bank Group," staff association representative Alison Cave said in remarks presented during a staff meeting on the matter.

Trust

She added that his actions had destroyed the staff's trust in his leadership.

The controversy comes ahead of joint World Bank and IMF spring meetings.

Mr Wolfowitz - formerly US deputy secretary of defence - has adopted a fiercely anti-corruption stance.

The latest furore threatens to undermine his personal campaign to combat corruption and poor governance.

Ms Riza had been a high-ranking communications employee at the bank working in the Middle East section.

When Mr Wolfowitz took over at the Bank in mid-2005, Ms Riza - then a World Bank employee for eight years - was transferred to work for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to avoid any conflict of interest.

But rapid rises in her tax-free World Bank salary to about $193,000 - more than the $186,000 Secretary of State Condoleezza Rice receives before tax - have aroused ire among other Bank employees.

Aid

While facing press questions about the case, Mr Wolfowitz has tried to shift focus back to the bank's remit of fighting global poverty.

He said the world's richest nations had given 5% less aid over the past 12 months.

"We have yet to see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new flows translate into real resources for development programmes on the ground," he said.

Ministers and trade leaders from the 185-nation organisation are to meet on Saturday and Sunday in Washington.

The agenda will include issues including fighting diseases and the state of the world economy.

日本

Sony and Toshiba lock horns over 'organic' flat-screen TVs

Fujiya case

General Contractors (Japanese )

Perceived Quality 感知的品質

聯合國

learning curve noun [C] 學習曲線(裝配飛機等等,越來越駕輕就熟、更快;將數量 VS速度 等作圖就是學習曲線。陡斜率代表快速進入狀況,學習壓力大。)
the rate of someone's progress in learning a new skill:
It's a pretty steep learning curve when you're thrown into a job with no prior experience.

(from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In the deep end?

Steep learning curve for new UN chief's first 100 days

美國

*****

brush (BUSHES) noun [U] US
small low bushes or the rough land they grow on, or brushwood:
We spotted a jackrabbit hidden in the brush.
The dry weather has increased the risk of brush fires.

(from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TOP STORY

UNHORSED JOCKEY
Behind the Fall of Imus,
A Digital Brush Fire

In a Blur, Watchdogs, Blogs, Email, Spur Radio Host's Firing

By BROOKS BARNES, EMILY STEEL and SARAH MCBRIDE

CBS canceled the "Imus in the Morning Show" amid an escalating outcry over his remark about the Rutgers women's basketball team. Watchdogs, blogs and emails helped spur the firing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議會大樓爆炸

《獨立報》以 "血腥的信息:無處安全的標題來形容伊拉克目前的情況。

伊拉克議會大樓位於巴格達的 "綠區 ",即保安最嚴密的伊拉克地方,議會大樓更加是綠區中守衛最森嚴的地帶。導致數十人受傷,八人死亡,包括兩名伊拉克議員。

《衛報》報道說美國官員承認伊拉克現在無一處安全。

《國際先驅論壇報》報道,爆炸看來是由炸彈引起的,但不清楚兇徒是由自殺炸彈手還是有人預先埋下炸彈。

伊拉克巴格達國會大樓昨天驚傳自殺炸彈攻擊,造成 8 20傷,其中至少兩名死者為國會議員。此外昨天稍早,位於巴格達北部的阿沙拉費亞大橋也遭卡車炸彈攻擊,被炸成兩截,至少造成 10 26傷。
位於巴格達美軍嚴密控管的綠區國會大樓在昨天午餐時間過後不久,突然傳出巨大爆炸聲。國會官員賈巴爾表示,據初步調查,一名自殺炸彈客將炸彈綁在腰部,進入餐廳後引爆。

爆炸地點位於員工餐廳的收銀台,距離大廳不遠,「爆炸威力驚人,我看到火光,有好多人受傷,窗戶玻璃都被震碎了」,另一名在附近的官員則說:「我們聽到餐廳傳出爆炸聲,跑去一看,發現大廳冒出濃煙,許多人躺在地面的血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