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中國不是大陸

  中國不是大陸

翻譯的政治學: 紐約時報把中國都翻譯成大陸

台灣的現狀還能維持多久


英格蘭諾丁漢——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政府官員上周舉行了60多年來首次官方層面的會談。會談平淡無奇,雙方就建立溝通渠道和其他操作性的安排達成了有限的共識。但是這番會談象徵著在台灣總統馬英九(Ma Ying-jeou)任內兩岸關係的增強。
自從2008年當選以來,馬英九就對中國大陸採取了和緩的 立場,推動了一系列合作政策,包括一項自由貿易協議。儘管多數台灣人強烈主張維持台灣事實上的獨立,但馬英九卻開啟了一個與北京建立更緊密聯繫、開展政治 談判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推動這種趨勢的力量是經濟往來,但趨勢本身卻更為複雜,並非僅僅出於經濟原因。

數十年來,台灣國民黨政府與大陸的共產黨之間存在的敵意, 促使台灣採取了「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政策。即使在中國大陸開放以後,台灣投資者和製造企業將兩個經濟體牽在了一起,政治關係也仍然處於僵局之中。 由於台灣前總統李登輝(Lee Teng-hui)和陳水扁(Chen Shui-bian)採取了北京所說的「分裂」政策,上世紀90年代初試探性的接觸限於停頓。
馬英九在2008年擔任總統後宣布,與前任相反,他會接受北京的底線立場,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馬英九的明確保證,迅速使得兩岸的運輸聯繫得到增強,對外交盟友的爭奪暫時停止,在犯罪、食品安全、旅遊和教育方面也達成了協議。
然而台灣與大陸的分離,仍然會讓中國大陸的領導人回想起 19世紀末殖民者,尤其是日本的欺凌。新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中國夢」樹立成了其領導班子的口號,目標是重新奪回「百年民族恥辱」中失去的尊嚴,這 一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收復失去的領土,主要是台灣。在遭遇了一系列軍事上的挫敗和別國的入侵之後,中國在1895年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這些挫敗和 入侵之後不斷給中國人帶來不快。在內戰中負於共產黨之後,國民黨及其軍隊和支持者被迫逃到了台灣。國民黨統治台灣時,實行了40年的戒嚴,之後在上世紀 80年代末將台灣引向了民主。
習近平直到最近幾個月才有精力處理台灣問題。自從2012年末升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習近平一直在忙於鞏固勢力、推行雄心勃勃的計劃來改革經濟,同時還啟動了一場內部的反腐敗運動,並着手應對日益惡化的對日關係。
去年10月在巴厘島舉行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會議上,習近平顯示了着力推動政治對話的決心。當時他對一名台灣代表說,取得政治解決的進程必須加快。
習近平如今已將家裡的事務打理得更加有序,而此時對大陸態度友好的馬英九也進入了總統任期的最後兩年,雙方的陣營中都重新產生了一種緊迫感。
馬英九的很多反對者,包括國民黨內的那些,都指出他追求與 中國大陸建立聯繫的熱情,並不符合民意。過去20年中的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一直都主張以某種形式維持現狀,去年開展的最近一次民調顯示超過80% 的受訪者持這種立場。支持立即統一或未來統一的比例不足12%。
到2016年,選民會走向投票點選擇馬英九的繼任者,屆時 馬英九的路線會面臨考驗。儘管有人表示馬英九過於順從迎合,但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如果總統仍由國民黨人擔任,台灣對大陸的這種政策仍會延續。相反,如果民 主進步黨(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獲勝,可能會為台海關係帶來一段不確定的時期。長期堅定地捍衛台灣自主性的民進黨,也表現出了與大陸接觸的意願,但民進黨最近提出的,作為兩 岸關係基礎的政治綱領卻迅速遭到了北京的回絕。
然而即使民進黨的勝利會使進程放緩,但也並不會改變兩岸關係拉近的長期趨勢。
台灣經濟依賴於貿易,而中國大陸是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台灣巨額貿易順差的來源。在台灣製造企業的供應鏈中,中國大陸處於中心地位。台灣的對外直接投資中,有80%流向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協議中一份針對服務和貿易的重要附屬協議仍在等待台灣立法院批准。
除了這種經濟上的互相依賴之外,中國大陸還在以許多其他方 式對台灣施加影響力,產生了難以長期抵禦的力量。大陸與台灣隔海相望的區域布滿了導彈。中國大陸施加的影響及其表達的反對,制約了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活動, 包括簽署其他雙邊和地區性經濟協議。中國大陸也對在大陸居住的數十萬的台灣商人施加這影響,而且也開始瞄準台灣政治,據稱會在選戰中做出捐助、鼓動有影響 力的支持者,並且投資台灣媒體。
面對這些強大的壓力,台灣可以動用的資源很有限。它最有力 的武器是茁壯的民主制度,台灣的治理模式為台灣在國際社會贏得了道義上的支持,這對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制約。任何一個主政台北的領導人,在嘗試維持事實上獨 立的現狀時,都可以有理有據地指出,政府只是在遵從公眾的意見。
台灣民眾渴望與中國大陸的良好關係所帶來的和平和繁榮,但他們並不願意為了得到和平與繁榮,而放棄主權或民主。但北京的立場是無法動搖的,北京的勢力和影響也是無法迴避的。隨着中國大陸以不同的方式向台灣加大施壓力度,不可避免地會滑向中國大陸所渴望的統一。
喬納森·沙利文是諾丁漢大學副教授,以及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翻譯:王童鶴


Op-Ed Contributor

Taiwan and China Edge Ever Closer


NOTTINGHAM, England — Government officials from China and Taiwan met last week for the first time in an official capacity in more than six decades. The talks were uneventful — producing modest agreements to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other practical arrangements — but they were symbolic of the strengthening of cross-Strait ties under President Ma Ying-jeou of Taiwan.

Since being elected in 2008, Mr. Ma has adopted a conciliatory approach toward China and pushed through a number of cooperative policies, including a free-trade agreement. While most Taiwanese strongly favor maintaining Taiwan’s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r. Ma has started an irreversible trend toward closer ties and political negotiation with Beijing. 

Economic interaction is the force that drives this trend, but it’s more comprehensive than one based on economics alone.

For decades, hostilities between the Kuomintang (K.M.T.) government in Taiwan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d to a policy on the Taiwan side of “no contact, no compromise and no negotiation.” Even as China opened up and Taiwanese investors and manufacturers brought the two economies together, political relations remained deadlocked. Tentative contacts in the early 1990s were stalled by what Beijing called the “secessionist” policies of former presidents Lee Teng-hui and Chen Shui-bian.

When he became president in 2008, Mr. Ma announced that, contrary to his predecessor, he would accept the idea of “one Chin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hat is Beijing’s bottom-line position. Mr. Ma’s unequivocal assurances soon led to the expansion of transportation links, suspension of competition for diplomatic allies and agreements on crime, food safety, tourism and education.

But Taiwan’s separation from the mainland continues to remind China’s leaders of colonial, in particular Japanese, bullying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new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held up the “Chinese Dream” as the maxim for his leadership, aiming to recapture the prestige that was lost during “100 years of national shame.” A major component of that goal is restoring lost territory, chiefly Taiwan, which was ceded to Japan in 1895 following the first of a series of military defeats and invasions that are the source of continuing Chinese antipathy. Defeat by the Communists in the Chinese civil war forced the K.M.T., and its army and supporters, to evacuate to Taiwan, where it ruled through martial law for four decades before steering the island toward democracy in the late 1980s.
It is only in recent months that Mr. Xi has been able to devote his energy to the Taiwan issue. Since his rise to the to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late 2012, Mr. Xi has been preoccupied with consolidating power and setting out an ambitious plan to reform the economy, while launching an internal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and managing deteriorating relations with Japan.

Mr. Xi showed his determination to press for political talks at an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meeting in Bali last October, where he told a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that progress toward a political resolution must be accelerated.

Now that Mr. Xi’s house is in better order, and as the China-friendly Mr. Ma enters the final two years of his presidency, there is a renewed sense of urgency in both camps.
Mr. Ma’s many opponents, including those in his own party, note that his enthusiasm for pursuing links with China is not in line with public opinion. Survey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show a consistently large majority of Taiwanese, over 80 percent in the most recent poll late last year, support some version of the status quo. Support for immediate or future unification was less than 12 percent.

Mr. Ma’s approach will be put to the test in 2016 when voters go to the polls to choose his successor. Although some say that Mr. Ma has been overly accommodating, there is every reason to expect continuity in Taiwan’s policy toward China if the K.M.T. retains the presidency. A victory for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on the other hand, is likely to bring about a period of uncertainty in China-Taiwan relations. Long a staunch defender of Taiwan’s autonomy, the D.P.P. has shown a willingness to engage with China, but the policy platform it recently put forward as a basis for conduc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was swiftly rejected by Beijing.

Still, a D.P.P. victory would slow down the process, but is unlikely to reverse the long-term trend toward closer ties.

Taiwan’s economy depends on trade, and China is its biggest export destination and source of a huge trade surplus. China is central to the supply chains of Taiwanese manufacturers, and 80 percent of Taiw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goes to China. A significant add-on to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in the area of services and trade awaits ratification in Taiwan’s legislature.

Aside from this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China imposes its power on Taiwan in many ways, creating momentum that is difficult to withstand indefinitely. The area across the strait from Taiwan is lined with Chinese missiles. Chinese influence and opposition restricts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cluding signing other bilater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agreements. China exerts influence on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Taiwanese businesspeople residing in China, and has started to target Taiwanese politics, allegedly contributing to election campaigns, mobilizing influential supporters and investing in Taiwanese media.

Against these formidable pressures, Taiwan has limited resources to call upon. Its most potent weapon is its robust democracy. The moral support that Taiwan claim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or its mode of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on China. Any leader in Taipei who attempts to preserve the status quo of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can rightly say that the government is merely following public opinion.

The Taiwanese people desire the peace and prosperity that positive relations with China could bring, yet they do not want to give up their sovereignty or democracy to achieve it. But Beijing’s position is implacable, and its power and influence is inescapable. As it ramps up the pressure on Taiwan in different ways, there is an inevitable drift toward the unification that China craves.

Jonathan Sulliva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hina Policy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兵來將擋或以毒攻毒法



職業譯家偶爾會碰到莫測高深的文章而大驚失色。
我的建議是: 兵來將擋或以毒攻毒。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汪永祺先生


2008年8月26日星期二

汪永祺先生

( under construction)


自述
汪永祺(Yung Chi Wang 1929年(民18)生於安徽省合肥縣三河鎮,直至1948年(民37)年才離開。鎮上小學畢業新設了初中,就讀初中;初中畢業創辦高中,就讀高中,1948年畢業,算是第二屆。這樣敘述,要表明一件事,到高中畢業都是急就章,好像從來未曾按步就班讀完過學期內的教本,早年學校教育,粗糙可知。但家教不差,家藏書不少,「雜學」一向不錯。
1948年出外考大學,居然錄取國防醫學院醫科49期,流落台灣。體力不濟,1952又考入台大,畢業於農藝學系。讀農而未業農,卻迷上生物統計學,今後一輩子就吃了統計飯。譯書不少,事業都是編編寫寫,毫無著述。
統計要用點數學,自學當費點心,不幸誤入邏輯,又旁騖科學的哲學;系統學,組織理論,信息科學。結果一事無成,只零星出過一些書。看來是「雜家」。
晚年喜歡寫文章*,卻找不到出版處,但照寫不誤。為寫作,學譯兩本書**,看來餘年可能做文人,寫的若沒人看,不去管他。
出的書已見羅列,不贅。戲綴幾句,以告相知。行年八十,形容老醜,不附照片也罷。
*hc注:筆名尚拙,曾在中央日報發表數篇。最近是2008年七月號的大同雜誌,「說智庫」,pp. 50-53
大同雜誌 pdf

民國36年創刊(半月刊)‧民國70年1月改月刊‧國際期刊標準編號(ISSN):0252-2675
大同雜誌
97年8月號
97年7月號
97年6月號
**參考下述英文寶典How to Write, Speak and Think More Effectively)和. 寫好英文的秘訣



汪永先生劉振老師紀念獎(2008)


主要著作和翻譯
機率與統計
汪永祺編撰 現代統計學,台北;大中國,1967
穆德 (Mood,A.M.) ,葛瑞璧(E.A.Graybill)合撰 理論統計學 汪永祺譯,台北;大中國,1967
巴爾森 (Parzen, E.) 現代機率學 汪永祺譯,臺北;幼獅,1971
李景仁 ( Jerome Li) 撰 統計推論 (Statistical Inference) 汪永祺譯,台北:商務,1972
Derman, Cyrus., Leon J. Gleser, Ingram Olkin原著 實用機率學 汪永祺譯,臺北:科技,1981
鮑克(A. H. Bowker),李扎曼(G. J. Lieberman)合著 工程統計學(Engineering Statistics 汪永祺譯,臺北:科技圖書,1985
系統
Robertshaw, Mecca, Rerick 實用系統學 汪永祺譯述,台北:科技,1984
哲學
奎因(W.V.Quine),武廉(J.S.Ullian) 起信因由( The Web of Belief) 汪永祺譯,台北:結構羣,1991
史克姆斯(B. Skyrms) 選擇與機會:歸納邏輯導論 (Choice and Chance) 永祺譯,台北:結構羣,1991
語文
傅樂施著, 英文寶典How to Write, Speak and Think More Effectively.汪永棋譯香港:海天書樓: 北京: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5 (盜印)
宗英澤(William K. Zinsser) 寫好英文的秘訣 汪永祺譯 香港:海天書樓1987
Eugene J. Hall原著 英語介系詞詞典 汪永祺原譯 蘇正隆,林為正校訂,臺北:書林,1996

說局賽

 .尚拙
中 國 字 「 局 」 外 形 方 正 , 果 然 成 了 「 局 面 」 , 使 人 想 到 它 該 意 謂 一 處 有 定 止 的 地 面 , 是 「 局 部 」 又 「 局 限 」 的 。 這 樣 說 , 也 顯 見 人 為 的 效 果 , 由 得 人 在 小 片 地 面 經 營 布 置 而 成 局 , 使 旁 人 畫 成 局 外 。
  大 詩 人 杜 甫 一 生 顛 沛 留 離 , 儘 在 動 亂 中 奔 走 , 一 度 幾 乎 餓 死 , 而 終 得 暫 居 西 蜀 , 靠 長 官 和 親 友 幫 忙 , 在 浣 花 溪 畔 搭 起 數 間 草 堂 , 總 算 享 受 到 一 段 閒 適 生 活 , 培 出 樂 天 安 分 的 詩 思 。 長 夏 無 聊 , 居 然 用 「 老 妻 畫 紙 為 棋 局 , 稚 子 敲 針 作 釣 鉤 」 來 消 遣 , 成 就 一 首 好 詩 。 畫 的 想 是 圍 棋 局 , 可 能 用 「 撣 格 子 」 的 手 法 , 畫 得 好 看 , 倒 真 的 成 局 了 。
  圍 棋 和 象 棋 — — 任 何 「 棋 」 都 一 樣 — — 是 典 型 的 局 賽 ( 局 , game) , 兩 人 對 奕 , 形 成 一 場 不 是 你 死 就 是 我 活 的 零 和 二 人 局 ( zero sumtwo person game) 。 死 活 、 得 失 、 勝 負 、 輸 贏 都 是 局 值 , 有 時 也 有 和 局 , 局 值 就 是 零 。 一 局 完 , 輸 贏 ( 最 好 用 「 輸 贏 」 計 值 , 取 其 有 賭 博 之 意 ) 相 抵 , 局 值 相 加 總 是 零 , 所 以 稱 為 零 和 二 人 局 。 這 手 本 領 恐 怕 是 人 類 獨 擅 , 因 而 成 了 萬 物 之 靈 , 要 不 是 人 類 好 賭 爭 勝 , 他 那 有 今 日 。 賭 博 了 不 起 , 局 賽 更 大 有 可 為 , 局 論 ( theory of games) 也 是 偉 大 的 學 問 。
  人 類 求 知 , 常 用 試 驗 論 ( experimental methods) , 其 實 也 是 局 賽 , 一 方 為 人 , 一 方 為 自 然 , 有 得 有 失 ( 人 的 見 解 ) , 終 局 以 零 收 束 。 推 而 廣 之 , 所 有 人 類 維 生 之 道 , 講 求 「 利 用 厚 生 」 , 又 那 一 項 不 是 局 賽 。 利 用 過 了 頭 , 豈 止 厚 不 了 生 , 居 然 出 現 「 大 地 反 撲 」 , 竟 把 局 賽 升 級 為 戰 爭 了 , 其 實 SARS, 甚 麼 禽 流 感 , 以 至 土 石 流 等 , 看 來 都 是 升 級 為 戰 爭 的 局 賽 而 已 。
  局 當 然 不 限 為 二 人 式 , 局 賽 以 至 賭 博 中 例 子 儘 多 二 人 以 上 , 橋 牌 ( 據 說 算 局 賽 不 算 賭 博 ) 和 馬 將 都 是 四 人 成 局 , 球 類 都 是 兩 方 成 局 , 各 方 有 固 定 人 數 。 想 來 世 上 定 有 許 多 外 人 不 悉 其 詳 的 奇 怪 局 賽 , 零 和 大 致 是 一 定 的 , 參 與 人 就 說 不 準 了 。 局 賽 是 冠 冕 堂 皇 的 用 詞 , 顯 得 正 派 又 公 平 , 人 人 都 樂 於 接 受 。 賭 博 卻 是 一 般 不 愛 聽 的 詞 , 好 像 淪 為 罪 惡 淵 藪 之 一 , 成 為 安 祥 社 會 的 大 禍 害 了 。 其 實 兩 者 都 是 人 類 好 睹 爭 勝 心 理 的 引 申 , 正 是 人 類 得 以 出 類 拔 萃 的 原 動 力 。
  賭 博 兩 字 合 成 一 詞 , 幾 乎 人 人 熟 悉 , 也 都 存 有 戒 心 , 臺 灣 盛 行 簽 賭 更 是 令 人 聞 之 色 變 , 說 它 有 正 面 意 義 , 也 不 免 矯 情 。 古 代 中 國 人 似 乎 都 愛 用 「 博 」 字 , 像 《 水 滸 傳 》 和 宋 人 語 本 , 都 常 見 人 相 對 的 博 一 博 , 但 往 後 卻 都 通 用 「 賭 」 了 。 賭 字 屬 貝 部 , 看 來 談 到 錢 , 所 以 賭 時 要 下 注 , 而 注 都 用 現 金 或 籌 碼 計 值 。 博 當 然 也 下 注 , 仍 是 「 賭 」 , 不 知 古 人 何 以 用 上 個 看 來 不 涉 錢 財 的 字 , 而 且 人 人 都 懂 。 不 用 錢 也 打 賭 , 賭 的 是 口 氣 , 居 然 事 關 榮 譽 , 遇 上 也 非 賭 不 可 , 其 乃 天 性 也 。
  不 論 是 二 人 局 或 多 人 局 , 都 非 有 「 人 」 不 可 , 大 而 為 人 的 集 團 , 成 為 千 軍 萬 馬 的 大 戰 , 沒 有 人 可 不 行 。 除 了 人 , 人 自 己 也 會 在 心 中 造 出 像 人 一 樣 有 智 慧 的 存 在 者 ( beings) , 那 就 是 神 、 仙 、 鬼 、 魔 之 類 , 大 夥 也 打 賭 、 賭 博 、 競 賽 、 戰 爭 , 不 過 全 都 是 仿 人 式 的 , 比 近 年 那 種 仿 生 式 ( bionic) 手 段 , 簡 直 高 明 得 無 法 比 。 人 的 思 想 行 為 , 以 至 四 肢 百 骸 等 等 , 顯 見 者 不 妨 一 「 仿 」 , 那 能 仿 得 完 全 。
  動 物 弱 肉 強 食 , 不 停 競 爭 , 當 然 是 局 賽 , 隨 演 化 之 箭 ( arrow of evolution) 進 退 , 成 其 為 天 擇 ( natural selection) , 而 演 化 論 ( evolution theory) 百 多 年 來 , 蔚 為 科 學 知 識 的 寶 庫 , 援 引 派 生 , 方 興 未 艾 , 正 有 待 科 學 家 發 展 開 闢 。 有 位 大 陸 作 家 , 在 下 放 蒙 古 ( 在 東 北 ) 時 , 經 歷 一 次 群 狼 圍 殪 黃 羊 的 雄 渾 場 面 , 大 筆 一 揮 , 道 盡 蒙 人 的 生 態 觀 。 那 簡 直 就 是 一 場 殺 戳 戰 , 一 方 要 吃 另 方 , 居 然 也 機 謀 算 盡 , 真 是 局 賽 大 觀 , 最 後 由 大 自 然 秉 公 安 排 , 仍 留 有 子 嗣 , 以 備 往 後 再 成 局 。 生 物 生 生 死 死 , 捏 在 大 自 然 手 裡 , 都 是 各 自 與 大 自 然 相 持 的 局 賽 。
  不 論 甚 麼 樣 的 局 賽 , 只 要 是 參 與 各 方 思 考 時 能 自 己 作 主 ( subjective) 者 , 包 括 人 天 之 局 在 內 , 都 有 共 守 的 局 ( 賽 ) 規 ( 則 ) ( rulesof game) , 簡 稱 局 規 。 各 樣 的 局 局 規 自 然 不 同 , 但 同 遵 一 項 先 設 ( presumption) , 就 是 要 公 ( 平 ) 正 ( 派 ) 。 動 物 物 種 間 的 廝 殺 , 我 們 不 得 而 知 , 那 是 我 們 為 它 們 作 主 的 ( objective) , 說 不 定 是 「 天 心 如 此 」 。
  匈 牙 利 裔 數 學 家 房 努 曼 ( John von Neumann) , 是 位 曠 世 天 才 。 只 因 他 身 屬 猶 裔 , 雖 學 成 於 德 國 而 極 早 逃 到 異 國 , 往 後 成 為 二 十 世 紀 中 美 國 科 學 界 的 探 險 家 , 在 數 學 、 量 子 物 理 、 核 武 器 、 電 腦 , 甚 至 腦 子 的 細 部 功 能 結 構 探 討 上 , 都 成 為 大 家 共 尊 的 領 導 人 , 對 世 界 有 極 大 貢 獻 。 他 牛 刀 小 試 , 看 中 了 局 賽 , 以 一 篇 文 章 揭 開 局 之 天 下 的 面 紗 。 於 是 先 有 他 和 經 濟 學 家 摩 根 史 屯 ( Oscar Morgenstern, 流 亡 奧 籍 猶 裔 學 者 ) 合 作 的 一 本 大 書 , 後 有 著 名 蘭 德 公 司 ( RAND Corporation) 的 長 期 戰 局 ( war games) 計 畫 , 近 年 又 出 現 瘋 狂 天 才 納 施 ( John Nash) 以 局 論 著 作 榮 獲 諾 貝 爾 經 濟 學 獎 , 局 論 竟 一 直 都 是 一 門 顯 學 了 。
  我 們 人 類 , 雖 只 是 茫 茫 平 等 眾 生 之 一 物 種 , 只 因 演 化 得 比 別 個 又 晚 又 長 久 ( 說 不 定 是 自 吹 自 擂 ) , 蓄 積 的 本 領 好 像 比 別 個 多 , 居 然 成 了 萬 物 之 靈 。 往 後 就 一 直 你 爭 我 奪 , 為 了 活 命 延 後 , 居 然 挖 空 心 思 打 起 老 天 的 主 意 , 高 喊 「 人 定 勝 天 」 , 盜 天 地 之 祕 用 之 而 自 認 公 正 合 理 。 於 是 局 賽 不 斷 , 深 陷 零 和 的 命 運 , 想 像 不 到 非 零 和 的 雙 贏 或 多 贏 或 普 利 的 可 能 。 看 來 我 們 要 另 動 腦 筋 , 另 闢 新 路 了 。
  在 波 斯 ( 伊 朗 ) 大 詩 人 奧 瑪 珈 音 ( Omar Khayyam) , 著 有 一 冊 《 魯 拜 集 》 ( the Rubaiyat) , 頗 類 中 國 絕 詩 , 身 兼 理 論 物 理 學 家 及 詩 人 的 黃 克 孫 先 生 , 即 以 七 絕 譯 出 , 至 今 風 行 。 詩 屬 無 題 — — 幹 嘛 要 有 題 ? 且 抄 一 首 為 本 文 作 結 。
  眼 看 乾 坤 一 局 棋
  滿 枰 黑 白 子 離 離
  鏗 然 一 子 成 何 劫
  唯 有 蒼 蒼 妙 手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