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開頭的第一句,有很強的存在感:「今天,媽媽死了。」( Aujourd’hui, maman est morte.)這句話用的是現在式,很清楚地表達了這件事發生的時間點:在敘述者說這句話的那一天。
這句話陳述了一個事實,一個不會改變的事實。但稍微仔細推敲,其實不應該用「今天」。因為,這本小說是用第一人稱來敘述,而我們知道(主角也知道),他在母親去世之後殺了人,受審,被判處死刑。所以,真實的敘述時間,應該在他被判刑後、行刑前,那個敘述時間點的「今天」,絕對不是主角母親去世的那一天。但是,在這本小說的第一句,劈頭就說:「今天,媽媽死了。」讀者毫無防備,很容易就接受了這個「今天」,被敘述者帶到他母親去世的那一天,一起感受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所帶來的震撼。
做為讀者,我們為什麼那麼輕易就接受了這個「今天」?在這方面,卡謬做了一些安排,用「過去」與「未來」來鞏固「今天」這個「現在」。
在《異鄉人》的頭兩段,出現了三種時態。媽媽的去世用的是現在式,以此為基準畫一條線,在「現在」這條線之前,是過去,用了「複合過去式」(LE PASSÉ COMPOSÉ)來表達已經發生的事情:「我收到了從養老院發來的電報」(J’ai reçu un télégramme de l’asile)、「我跟老闆請了兩天假」(J’ai demandé deux jours de congé à mon patron)。在「現在」這條線的另一邊,則是還沒發生的「未來」,也代表了主角的一番盤算:「我會搭兩點的巴士」(Je prendrai l’autobus à deux heures)、「我會在下午抵達(養老院)」(J’arriverai dans l’après-midi)、「我可以守靈」(Je pourrai veiller)、「我會在明晚回來」(Je rentrerai demain soir)。連續四個句子都用未來式,表示這幾件事還沒發生。
過去與未來,就像圍繞在現在周圍的陰影,能把現在襯托得更加真實可信。從《異鄉人》的頭兩段,我們幾乎可以清楚定位寫下這段文字的時間:主角收到電報,向老闆請假獲准,然後,或許他抽了根菸,心裡開始想這件事,以及如何安排這兩天的喪假,「今天……」。主角的心情完全是在工作模式下,口吻完全不帶一絲感情,反而像是出差去處理某件事。的確,在兩段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已經去世的母親,一個就是他的老闆,這使得他在面對母喪這件事的第一個反應(至少是透露給讀者的心情)不是悲傷,而像是在處理一件公事。相較之下,養老院的電報,雖然簡潔,但是面面俱到,「母喪,明日下葬,」然後是Sentiments distingués。就這麼三句話。
電報不同於現在的line或email,以字算錢,自然是毫無廢話。第一句說明事實,第二句說明處理的方式與時間,第三句,人死了,總要說點場面話,表達對此事的哀悼之意。但是反觀主角,似乎完全看不出他有任何Sentiments distingués,強烈的情緒。反而,他的反應極為冷淡,看不出他有任何波動。這到小說最後,成為主角被定罪的強力理由:他用冷血手法殺了一個阿拉伯人,更重要的是,他對於母親去世的無動於衷,而且不信上帝,在在說明了此人的罪惡深重。
然而,人對於母親、對於上帝的愛,對於所有事情的反應,都不是只有一種方式,好像不用某種特定的方式,就是不愛母親、不愛上帝。
《異鄉人》的主角,對母親是有自己一套深刻的情感,而母親去世對他是有極大震撼的。這個震撼就表現在劈頭的那一句:「今天,媽媽死了。」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有媽的,還有媽媽不在的。在第一句,主角並不是用母親(Mère)這個字,而是用媽媽(maman),說明了他與母親的親暱。母親一旦去世,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就此徹底改變,世界跟這個人的最重要的聯繫,就此斷裂。在《異鄉人》中,可以說母親的去世,最後也導致了主角與世界的斷裂(死亡)。這種斷裂的震驚,從第一句就可以感受到。這個消息,就算心裡有所準備,還是造成很大的衝擊,也造成了一種錯覺,好像母親是在他接到電報的那一刻去世的。
當然,母親在他接到電報之前的某一刻,已經去世了,但是對主角來說,這個事實還不存在,直到他接到電報的那一刻。事物是否在客觀上存在,並不是該事物存在的要件,其存在被感知了,對那認知的主體來說,才能說它是存在的。這種由主觀認知來判定存在與否,在這兩段可以清楚看到。對於主角來說,母親的去世,這個事實是在收到電報的那一刻存在的。對於主角的老闆來說,他連「節哀順變」之類的話都沒說,他要等到看到主角戴孝,他的母親去世的事實才算成立。
《異鄉人》的時間感與卡謬要表達的存在感,有很深的關聯。但是中文本身是一種時間感並不明確的語言,並不是從動詞的樣態就表現出時態。中文的模糊靈活有它的優點,但是放在像《異鄉人》這樣的小說,翻成中文時,作者的一些安排布置的線索,或許就容易忽略了。
這句話陳述了一個事實,一個不會改變的事實。但稍微仔細推敲,其實不應該用「今天」。因為,這本小說是用第一人稱來敘述,而我們知道(主角也知道),他在母親去世之後殺了人,受審,被判處死刑。所以,真實的敘述時間,應該在他被判刑後、行刑前,那個敘述時間點的「今天」,絕對不是主角母親去世的那一天。但是,在這本小說的第一句,劈頭就說:「今天,媽媽死了。」讀者毫無防備,很容易就接受了這個「今天」,被敘述者帶到他母親去世的那一天,一起感受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所帶來的震撼。
做為讀者,我們為什麼那麼輕易就接受了這個「今天」?在這方面,卡謬做了一些安排,用「過去」與「未來」來鞏固「今天」這個「現在」。
在《異鄉人》的頭兩段,出現了三種時態。媽媽的去世用的是現在式,以此為基準畫一條線,在「現在」這條線之前,是過去,用了「複合過去式」(LE PASSÉ COMPOSÉ)來表達已經發生的事情:「我收到了從養老院發來的電報」(J’ai reçu un télégramme de l’asile)、「我跟老闆請了兩天假」(J’ai demandé deux jours de congé à mon patron)。在「現在」這條線的另一邊,則是還沒發生的「未來」,也代表了主角的一番盤算:「我會搭兩點的巴士」(Je prendrai l’autobus à deux heures)、「我會在下午抵達(養老院)」(J’arriverai dans l’après-midi)、「我可以守靈」(Je pourrai veiller)、「我會在明晚回來」(Je rentrerai demain soir)。連續四個句子都用未來式,表示這幾件事還沒發生。
過去與未來,就像圍繞在現在周圍的陰影,能把現在襯托得更加真實可信。從《異鄉人》的頭兩段,我們幾乎可以清楚定位寫下這段文字的時間:主角收到電報,向老闆請假獲准,然後,或許他抽了根菸,心裡開始想這件事,以及如何安排這兩天的喪假,「今天……」。主角的心情完全是在工作模式下,口吻完全不帶一絲感情,反而像是出差去處理某件事。的確,在兩段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已經去世的母親,一個就是他的老闆,這使得他在面對母喪這件事的第一個反應(至少是透露給讀者的心情)不是悲傷,而像是在處理一件公事。相較之下,養老院的電報,雖然簡潔,但是面面俱到,「母喪,明日下葬,」然後是Sentiments distingués。就這麼三句話。
電報不同於現在的line或email,以字算錢,自然是毫無廢話。第一句說明事實,第二句說明處理的方式與時間,第三句,人死了,總要說點場面話,表達對此事的哀悼之意。但是反觀主角,似乎完全看不出他有任何Sentiments distingués,強烈的情緒。反而,他的反應極為冷淡,看不出他有任何波動。這到小說最後,成為主角被定罪的強力理由:他用冷血手法殺了一個阿拉伯人,更重要的是,他對於母親去世的無動於衷,而且不信上帝,在在說明了此人的罪惡深重。
然而,人對於母親、對於上帝的愛,對於所有事情的反應,都不是只有一種方式,好像不用某種特定的方式,就是不愛母親、不愛上帝。
《異鄉人》的主角,對母親是有自己一套深刻的情感,而母親去世對他是有極大震撼的。這個震撼就表現在劈頭的那一句:「今天,媽媽死了。」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有媽的,還有媽媽不在的。在第一句,主角並不是用母親(Mère)這個字,而是用媽媽(maman),說明了他與母親的親暱。母親一旦去世,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就此徹底改變,世界跟這個人的最重要的聯繫,就此斷裂。在《異鄉人》中,可以說母親的去世,最後也導致了主角與世界的斷裂(死亡)。這種斷裂的震驚,從第一句就可以感受到。這個消息,就算心裡有所準備,還是造成很大的衝擊,也造成了一種錯覺,好像母親是在他接到電報的那一刻去世的。
當然,母親在他接到電報之前的某一刻,已經去世了,但是對主角來說,這個事實還不存在,直到他接到電報的那一刻。事物是否在客觀上存在,並不是該事物存在的要件,其存在被感知了,對那認知的主體來說,才能說它是存在的。這種由主觀認知來判定存在與否,在這兩段可以清楚看到。對於主角來說,母親的去世,這個事實是在收到電報的那一刻存在的。對於主角的老闆來說,他連「節哀順變」之類的話都沒說,他要等到看到主角戴孝,他的母親去世的事實才算成立。
《異鄉人》的時間感與卡謬要表達的存在感,有很深的關聯。但是中文本身是一種時間感並不明確的語言,並不是從動詞的樣態就表現出時態。中文的模糊靈活有它的優點,但是放在像《異鄉人》這樣的小說,翻成中文時,作者的一些安排布置的線索,或許就容易忽略了。
~~~~~
http://www.thepaper.cn/
买《新编明代史研究文献目录》时一开始没有标价格,我只好把书拿到收银台询问,老板看了一眼书后,回答道:“2000日元”,然后慢慢抬起头,微笑着对我说:“这本可是山根先生送给中嶋先生的哦,你懂的吧?”
敬具
山根幸夫
日语敬语含蓄悠长的意蕴,难以用中文精准表达,兹录其原文如上。此信的大意,是山根以天气为话头寒暄之后,再介绍自己费时多年编好这本目录,特意赠中嶋一本,同时希望他能推荐自己所在的大学和研究室采购此书。写此信时山根已经72岁,停年退官三年多,但退而不休,仍然担任中国明史学会荣誉顾问、东京大学中国学会会长、明治大学讲师等职,不但笔耕不辍,还多次赴中国敦煌、乌鲁木齐、西安等地开会及考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