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馮象: Gettysburg Address

本Blog 另外有5位名家之 Gettysburg Address 翻譯


Gettysburg Addres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林肯傳》 [美]詹姆斯·麥克弗森著
田雷譯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馮象
.......回到北京,難得的風和日麗。打開信箱,竟又見證了田君的勤勉。原來,他把美國內戰史權威、普林斯頓歷史系教授麥克弗森的《林肯傳》譯出,做一本別出心裁的小書,託人送來了。
我說別出心裁,有兩層意思。
一是讚賞此書的內容編排。林肯研究在美國歷來是“熱門”,著作汗牛充棟。譯者挑出麥氏的傳記,是有眼光的。這小冊子省卻了資料堆砌,著力普及歷史知識,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夾敘夾議,不乏生動的人物性格細節。拿來給中國讀者做入門的嚮導,再合適沒有了。不過,移譯麥氏只是田君貢獻的一半。配合傳記,他不光撰文作一譯序,闡明林肯“再造”憲法、終結“州權主義”的歷史意義,還選譯了林肯六篇著名的演講,包括《葛底斯堡演說》,各具導讀,為本書下編。末尾,則備一份扼要的“林肯書目”並“林肯生平大事記”,便利讀者檢索參閱。
第二,《林肯傳》裝幀不俗:淡墨護封,書名加總統頭像燙藍;翻開,歷史照片插圖之外,附一摺頁,與護封一色,印著葛堡演說傳世手稿的唯一簽名本,the Bliss copy。眾所周知,林肯是演講天才。少時在小鴿溪農場的木屋裡,如飢似渴讀兩部書《聖經》和《天路歷程》,練就了他獨具一格的“詩性文體” (頁5),又樸實又高貴、堅韌。而林肯演講最著名也是最短的一篇,即葛堡演說。
這演說全文僅272單詞,從前英語課本必收,要求學生背誦。或許正因為膾炙人口,漢譯如何,一直沒怎麼留意。如今簽名本摺頁在手,便上網查詢,見有四五種譯本;對照原文,各有千秋,但一些關鍵語彙跟風格的把握仍不甚貼切。究其原因,大約是譯者不諳西文修辭,未解演說對英文欽定本《聖經》的借用發揮。加之宗教傳統不同,觀念相殊,就容易遮蔽了葛堡公墓落成典禮上,林肯以高超的修辭與政治智慧,使之獲“新生”而堪比聖書“垂範萬世”,那一場“政治宗教” (political religion)的憲法獻祭(演講一,頁107, 112)
這麼講,以林肯“串解”林肯,當然只是一家之言——兼向科先生我的拉比致敬。說到底,翻譯經典屬於“再創作”、經驗活(見《信與忘》,頁2, 107),抽像地討論,不給實例,於讀者無大助益。既然如此,我想,何不“下水玩一把”,試試新解是否可能?以下便是簽名本的拙譯,逐句註釋了,供諸君參考、方家指正。

葛底斯堡演說
(1863.11.19)
八十又七年之前,我們的先輩在此大陸接生了一個新國,她孕育於自由,奉獻於人受造而平等之公理。
如今,我們已捲入一場偉大的內戰,以考驗這國家,或任一如此孕育並奉獻的國家,能否常存。我們來到這裡,在一處偉大的戰場集會,是要把戰場的一角獻給長眠於此的將士;他們捐出自己的生命,乃是要國家永生。而我們此舉,是完全合宜而正當的。
然而,在更崇高的意義上,這片土地是我們無法奉獻——無法祝聖而使之歸聖的。那浴血於此的勇士,那生還的和犧牲了的,已經將​​它祝聖了——遠非我們的微力所能增損。此刻我們說的,這世界未必會留意、銘記;但他們在此做的,卻永遠不會被遺忘。毋寧說,奉獻於此的,是我們生者,以繼續那未竟的事業,他們一路奮戰、光榮推進的事業。毋寧說,在此奉獻於那留存我們面前的大任務的,是我們——
讓我們多多領受這些犧牲者的榮耀,忠於他們為之捐軀盡忠的偉業——
讓我們在此莊嚴保證,戰士的血絕不會白流——
讓這國家,上帝保佑,獲自由之新生——
讓這民有、民治、民享之政權,在大地上,永不消亡。


►  注釋

  • 八十又七年,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化自欽定本(詩90:10),延緩節奏,適於佈道、演講。
  • 接生,brought forth,統攝全文的意象,呼應下句“孕育”、結尾“新生”“消亡”。
  • 新國,new nation,比作奉獻於上帝而承“永約”的以色列聖潔之邦(創12:2, 17:7,出19:6,賽61:8-9)林肯刻意不提北軍代表的聯邦(Union),標舉國家/民族,是著眼於戰後的民族和解,以彌合“分裂之家” (可3:25,太12:25;參《林肯傳》,頁28)
  • 奉獻,dedicate,原文重複六次,經書熟語(民6:12,利27:17-18,申20:5)舊譯奉行(原則),不妥。
  • 公理,proposition,主張、提議,此處特指《獨立宣言》引以為據的“不證自明的真理” (self-evident truths)
  • 受造而平等,created equal,舊譯生而平等,誤。語出《獨立宣言》,回放《創世記》一章:所以上帝造人,取的是他自己的形象;男人女人,都依照/他的模樣(創1:27)據此,男女一同受造,形象取自天父;人既是神的鏡像,自然不應分尊卑貧富。可是聖法懸於奧秘,緊接著,伊甸園故事顛覆了“平等之公理”。第二章,耶和華“取地上的塵土”摶了亞當。女人雖說是亞當“般配的幫手”,卻是他的一根肋骨所造(創2:22)而且不幸,偷吃禁果後,上帝詛咒了夏娃,命她“依戀丈夫,要丈夫做[她]的主人” (創3:16)這是聖言啟示,男尊女卑的成因。奴隸制的出現,則要等到洪水滅了惡人,救主同完人挪亞及逃生的眾靈立約之後。那一天,完人醉酒,得知幼子瞥見父親的“裸相”,大怒,指聖名詛咒方舟的孩兒:迦南該死!將來給哥哥們當/奴隸的奴隸(創9:25)可見,“受造而平等”並無“生而平等”的階級革命的含義(對比法國《人權宣言》[1789]第一條:Les hommes naisssent…égaux en droits,人生來權利平等),僅指人未食禁果,或者末日受審,在造物主面前的平等。解放黑奴,如林肯 ​​多次解釋,本是為贏得戰爭而“必需”的一項軍事措施,目的是打擊南方的經濟、削弱其兵源(《林肯傳》,頁63-64)事實上,戰後美國南方的種族歧視、壓迫和私刑絲毫沒有消退。
  • 捲入,engaged,意謂“新國”是被迫應戰,經受“烈火的考驗” (演講四,頁158)
  • [將士],舊譯烈士,不妥。因公墓安葬兩軍的亡靈,所謂“捐出生命”的“勇士”,是包括失敗者在內的。後者抵抗的不是別的,正是林肯誓死捍衛、不許分裂的“國家”;而南方邦聯(Confederacy)的旗幟,如作家門肯(HL Mencken, 1880~1956)指出,是各州人民自決、自治的自由。當日,公墓落成典禮的主題演講嘉賓並非合眾國總統,而是哈佛校長艾弗列(President Edward Everett, 1794~1865)艾校長滔滔汨汨,奏響華章,一派拉丁化的靚麗大詞。他稱陣亡者為“英烈” (martyr-heroes),驕傲地站在“義師”一邊。輪到林肯,他只言“死者” (the dead),將雙方的犧牲一同紀念,一顯政治家清醒的頭腦於聖者的謙卑與寬仁之中。且不說修辭高下,僅此一點,總統的兩分鐘致詞(address)就勝過了校長的兩小時演講(oration),一如“新耶路撒冷”完胜羅馬(啟3:12, 21:2) 。
  • 合宜而正當,fitting and proper,也是經書熟語,強調一同紀念之必要。
  • 祝聖而歸聖,consecrate, hallow,《聖經》術語,詞根(qdsh)本義分別、隔開,轉指獻歸至聖(上帝)的物或人,稱“祝聖歸主”,如子民供奉祭品,立會幕、祭壇、大祭司等(出29:1, 33, 43-44, 30:30)
  • 那生還的和犧牲了的,living and dead,“勇士”的同位語。國土歸聖,“合眾為一” (e pluribus unum),是雙方“浴血”犧牲換來的。
  • 未竟的事業,the unfinished work,重點在生者:未竟,因為後人不忘。故聖潔之邦的“自由之新生”,不是一場內戰能擔保成功的;民主作為“政治宗教”要求每一代人的犧牲與“盡忠” (devotion)
  • 民有、民治、民享,of, by, for the people,借自廢奴主義者帕克牧師(Theodore Parker, 1810~1860):民主即直接自治,self-government,over all the people, for all the people , by all the people。此短語的源頭,學者考證,在“宗教改革之啟明星”威克利夫的英譯《聖經》序(1384):This Bible is for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ndby the people (參《信與忘》,頁53)
  • 政權,government,對應上句“國家”。語出欽定本《以賽亞書》,希伯來文:misrah,本義君權、治權,轉指治權之行使、掌權者(賽9:6-7,羅13:1-4)舊譯政府,不確;由苦難和犧牲的獻祭中獲“新生”的,不是聯邦行政機關,是全國人民做主之權。
  • 永不消亡,shall not perish,經書熟語(出9:15,耶10:11,箴2:22,伯18:17),回應起頭的“接生”“孕育”。
二〇一六年勞動節於清華園,原載《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6.6.1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