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s 譯藝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It all ads up. The story of the King James Bible

 雙關語:It all ads up.
It is a bold, risky bet on the future of digital advertising
Why Verizon wants Yahoo
It all ads up
ECONOMIST.COM



----

The story of the King James Bible 似乎有專書討論,還有漢譯,待查。



钦定版圣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钦定版圣经
钦定版圣经(英语:Authorized Version,縮寫為AV),又稱詹姆士王译本(英语:King James Version,縮寫為KJV)或詹姆士王聖經(英语:King James Bible,縮寫為KJB),由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命令下翻译 ... 英王钦定本圣经是英国教会官方批准的第三部圣经,第一部是1535年出版的《大圣经》,第二部是1568年出版的“主教圣经”。但早期 ...


BBC Radio 4
The most influential transl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story of the King James Bible
Over 400 years after it was commissioned.
BBC.CO.UK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清晨6:58 沒有留言: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Ma the bumbler 媚蛋餘光中;唐吉訶德與日本


nippon.com 繁體字
13小時 · 
如今唐吉訶德在日本,往往成為了購物的代名詞。但讀了這篇之後,慢慢想起當年讀這本書的美好回憶。
唐吉訶德與日本|http://www.nippon.com/hk/column/g00363/


唐吉訶德與日本
在日本,從19世紀開始人們就欣賞到西班牙文學中最為世人所知的作品《唐吉訶德》的魅力。1893年以後共出版了10個翻譯版本,日本讀者可以獲得滿載注解,學術性強,正確無誤的譯本。而且,有的譯本還用日文特有的表現方式…
NIPPON.COM





bumble
---(bŭm'bəl) pronunciation

v., -bled, -bling, -bles.
v.intr.
  1. To speak in a faltering manner.
  2. To move, act, or proceed clumsily. See synonyms at blunder.
v.tr.
To bungle; botch.

[Perhaps blend of BUNGLE and STUMBLE.]
bumbler bum'bler n.

bum·ble2 (bŭm'bəl) pronunciation
intr.v., -bled, -bling, -bles.
To make a humming or droning sound; buzz.

n.
A humming or droning sound; a buzz.

[Middle English bomblen, of imitative origin.]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16日在網頁中以「笨拙,馬英九」(Ma the bumbler)為題,批評台灣總統馬英九,副題中點出︰曾是萬人迷的馬英九,現在已經喪失光環。結論中並以辛辣語氣指出,看來馬先生的政策沒有改變的跡 象,不過他的公信力卻每天都在流失。

Ma the bumbler

A former heart-throb loses his shine

 這bumbler一字的解釋 變成台灣的全民英語學習

官方介入之後 還有什麼"猶豫..... "

 查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它就是blunderer 而 blunder 呢?

 

blunder


 
音節
blun • der
発音
blʌ'ndər

blunderの変化形
blunders (複数形) • blundered (過去形) • blundered (過去分詞) • blundering (現在分詞) • blunders (三人称単数現在)
blunderの慣用句
blunder upon, (全1件)
[名]大失敗, へま. ▼無知・不注意などによる大失敗. ⇒MISTAKE[類語]
a ghastly blunder
大へま
commit [make] a grave blunder
重大な失策を犯す.
━━[動](自)
1 (方向がわからず)うろうろする, まごまごし[つまずき]ながら(…を)進む;(…に)うっかりはいり込む((in, into ...))
blunder along
とぼとぼ行く
blunder about [around] in the dark
暗やみでうろうろする
blunder against [into] the wall
壁にぶつかる
blunder into the ladies' room
うっかり女性トイレにはいり込む.
2 (不注意・まごつきなどから)大失敗する, へまをやる
blunder badly
大失敗する.
━━(他)
1 …をやりそこなう;〈財産・機会などを〉(不手ぎわで)失う((away));…を(…の状態に)間違って至らしめる((into ...))
blunder away thousands of pounds
へまをして数千ポンド失う.
2 〈秘密などを〉ついうっかり口にする;〈弁解などを〉しどろもどろに言う((out)).
blunder upon [on] ...
〈新事実などを〉偶然[まぐれ当たりで]見つける.
[




 媚蛋餘光中
馬英九總統廿三日拜訪詩人余光中夫婦。余光中以目前最火紅「bumbler」話題為馬英九打氣;他說,這個字沒什麼問題,就像中國字的「拙」,如老莊「大巧若拙」,是媒體翻譯有問題。馬英九也舉父親常以曾國藩家書「尚誠尚拙」教誨,他說,《經濟學人》沒惡意,他不會介意。



     英國《經濟學人》以「bumbler」評論馬英九,被國內媒體翻譯為「笨蛋」,連日來引發討論。

     八十五歲的余光中與八十歲妻子范我存居住在高市愛河畔的河堤社區大樓。馬英九昨天在高雄餐旅學校與青年學子座談結束後,近午時分拜訪余光中夫婦。

     馬英九剛坐下,余光中就主動提起,現在不是大家很熱門在討論這個「bumbler」嗎?總統聞言大笑,重覆唸著「bumbler」。余光中說,其實bumbler就是「拙」的意思,表示踏實、負責任、不輕舉妄動,如同大智若愚、愚公移山、大巧若拙,是媒體翻譯有問題。

     馬英九回應說,《經濟學人》亞洲版編輯也很罕見地特別寫信給我國駐英代表處,說明這個字沒有那個意思。他指出,從小在家裡,爸爸即以晚清名臣曾國藩人生哲學「尚誠尚拙」教導他們,以「惟天下之至誠,勝天下之至偽;惟天下之至拙,勝天下之至巧」,所以他不會介意。

     馬英九表示,台灣在經濟上也有很不錯表現。如《經濟學人》智庫最近也做全球評比,用購買力評價計算國內生產毛額,我國第一次超過英國,也超過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國內很少用購買力來算,大家比較少去注意,藉這個機會讓大家瞭解一下也好。

     馬英九強調,身為國家元首,大家對他有意見是正常,如果評論有錯誤他會澄清,有意見他聽了會檢討。

     馬英九說,最欣賞余光中一九七九年寫的〈西化中文─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余老師舉五十七個例子,說明有些可用很簡潔的中文,卻用很西化的語句,讓他讀了感受良深,經常影印分送給部屬分享。

     馬英九也推崇范我存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當十六年志工,登上台灣志工禮讚的書。范我存說,在美術館也碰過總統夫人。馬英九說,妻子在孩子小時候,很喜歡帶她們到美術館、博物館。

     余光中也透露,馬總統的女兒馬惟中將於下月訪問他,談「五月畫會當時怎麼興起?」馬英九愣了一下,大笑。

     余光中送給馬英九今年剛出版《濟慈名著譯述》,馬英九回贈《治國周記》及《台灣光復六十五周年特展專輯》及總統府手錶。余光中說,「你第一次當選也拿過。」一旁幕僚立即說,「這是新款的」。總統大笑,也說「新的,新的!」馬英九約停留卅五分鐘後離去。語. BLIND(盲人の)と関係があり, 原義は「盲人のごとくふるまう」]
blun・der・ing・ly
[副]

第二屆臺大文學翻譯獎講評 余光中


  第二次中國古典詩英文翻譯比賽,我有很多感想,和二十多年前參加梁實秋
文學獎不一樣,因為梁實秋獎是把英文翻成中文,分成散文跟詩;臺大的獎是
倒過來,譯成英文。這兩種譯法是不平衡的?因為英文已經成為世界語,有的
國家以英文為母語,有的以英文為第一外語。很多人學,中文少人學。所以英
文翻譯中文比較容易,因為我們已經習慣英文的想法跟說法。可是中文的說
法、想法外國人還沒有學會,所以英文翻出來的比例相當高。可是中文翻成英
文,譬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想了好久想不出該怎麼翻。語言的想法非
常不一樣,所以做評審非常沒把握。我評梁實秋獎比較有把握,知道哪裡錯了
哪裡可以改善,可是這個獎實在是不容易評。剛才贊助人很好心說:希望讓那
些不會讀原文、或是在外國長大的中國孩子能知道古詩是怎麼一回事。我覺得
這樣翻過去,這些華人子弟還是不知道中國詩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它有一種
linguistic relativity,一定是要那幾個字才能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比如說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沒有主詞,「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我
在美國教書的時候那些美國孩子說「誰在松下問童子?誰說不知道在哪裡?誰
說老師在山上?」都沒有主詞,那個想法完全不同。所以要欣賞一首詩就是要
讀他的原文,我覺得這種翻譯是very poor substitute,實在沒辦法。

譬如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如果用英文來想,就是「我獨在異鄉為異客,
我每逢佳節倍思我的親人,我遙想我的兄弟登高處,他們遍插茱萸唯獨少了我
一人」,那些代名詞就上去了。中英文是so incompatible,很難匹配,所以這
種翻譯當然也是一種必要之惡,是無可奈何之下用的一個代替品。

這兩屆我覺得題目出得太多了,第一屆是五題絕句、五題律詩。所以評審記了
十首詩,這十首詩當中,同一首詩的翻譯還好比較,不同詩的翻譯就更難比
較,非常難。第二次範圍縮小一點,三首絕句、三首律詩,不過還是要記六
首。可是參加梁實秋翻譯獎,只要記兩首詩就好,兩首詩、兩篇散文就解決
了。

中國詩翻成英文,尤其是古詩(其實新詩翻成英文還容易一點,現代詩很多都
難懂,但翻成英文就好懂一點,因為寫現代詩的人學習外國的主義跟派別,心
中所想的,英文很容易轉換),翻譯中國古詩比這個還難。

所以每次評中翻英,我最注重的是什麼呢?第一點,念起來像不像詩?第二,
形式有沒有把握?所謂形式,七言絕句就是七個字,結果英文翻成十四個字,
那就太長了。如何控制一句話,或是一行詩的長短,是基本功。如果翻得太
短,或是翻得太長,那從根本開始就失敗了。然後原文是押韻,英文要不要相
對地押韻就不強求。因為往往為了押韻,就去找幾個簡單一點的字。英文歌
“I love you true, you love me ,too”這種押韻非常油滑,到了後來就是那
幾個韻轉來轉去。其實押韻是一門很難的學問,而且中國詩押韻只要單字押韻
就好,英文詩押韻可以有better、matter、butter等等,可以陰韻和陽韻都
用。還有剛才院長提出來,近體之外古風其實也可以。古風較長,可是古風在
中國詩裡有一點像英文或是歐洲的blank verse,因為雖然有韻,但換韻換得比
較自由,不知道它有沒有分段落,諸如此類。

這一次三個評審評,覺得有些地方應該譯得更好,所以有的二獎從缺,有的頭
獎從缺,有的二獎頭獎都從缺,表示目標選得很高,以待將來更進步。

其實沒有一種翻譯可以完美的,菲律賓一位翻譯家施穎洲常說:我這首唐詩百
分之百翻過來。他怎麼敢講這句話?誰敢說這首詩我百分之百翻譯?我認為這
是一個matter of approximation,比較接近原文,比較像原詩。所以我最近參
加高教授舉辦的翻譯研討會,提出一篇論文叫做《譯無全功》,因為詩無達
詁,那譯無全功“translation knows no perfection”不可能完全好。

今天中午馬總統到高雄看我,所以我趕高鐵來趕得很辛苦。我安慰馬總統說,
你不要把這個bumbler看得太嚴重。他說我沒有啊,我說:蘇州的庭園最有名的
叫拙政園,從政的人就要拙,拙就是不討巧、踏實、說一不二,我說你的作風
就是不討巧。我說拙政園,是大智若愚,愚公移山,所以說愚不是不好,拙是
更好,就像英文的folly,林語堂翻譯最歡喜用folly,這個字不是stupid,
folly是癡,一個女孩可以對追求她的男孩說,“You’re a fool”, “You’
re so foolish”或是“folly”,“folly”其實是一個滿好的字眼。

至於個別的翻譯,我評的時候大概都是從每一行每一句,長度是不是恰好?如
果失控,望能精簡,押韻是否自然?要考慮用更自然的譯法。碰到典故就很麻
煩,如果literally把典故專有名詞也寫過來,恐怕外國人看了沒感覺。所謂典
故應該是一個民族集體的記憶。譬如吳三桂賣國,你要知道明末清初的歷史,
吳三桂一出來就知道是什麼角色,如果再去查字典吳三桂是誰,那這個典故對
你就沒有什麼感性,就只是一個知性的解碼而已,這個很有問題,所以我翻譯
Oscar Wilde的喜劇,我把它翻成《不可兒戲》,裏面有幾句話就不翻典故,把
它翻得讓中國的觀眾能夠了解一點,就是說有兩個少年在一起談話,忽然門鈴
大響,其中一個就說,那一定是二姨媽來了。為什麼呢?因為債主或親人上門
來,按起電鈴來才會如此的驚天動地,因為理直氣壯。債主和你客氣什麼?我
是你姨媽我跟你客氣什麼?可是英文不是這樣講的,英文是怎麼講的呢?
“That must be Aunt Augusta. Only relatives, or creditors, ever ring
in that Wagnerian manner.”「華格納式的」。華格納式的音樂是大鑼大鼓,
交響樂很響的,如果你不知道華格納式的音樂作風,Wagnerian manner翻過來
也沒有什麼道理。女孩子對追求她的男孩子說, “How quixotic you are”你
好像唐吉訶德啊。如果你不知道唐吉訶德是誰,是什麼作風,你好吉訶德
啊!?大家就不懂,所以我翻成:「你好癡情啊」。所以這些詩裡有許多典
故,尤其那首豫章婦作品:失翅靑鸞似困雞,偶隨孤鶴到江西;春風桃李空嗟
怨,秋水芙蓉強護堤。仙子自居蓬島境,漁郞休想武陵溪;金鈴掛在花枝上,
不許流鶯聲亂啼。裡面有許多典故,文徵明那首〈聞雁有感〉也有很多典故。
絕句很少典故,但到了律詩就多了,因為律詩要對仗,非要苦思而得,不可能
完全感性,一定要用點典故,尤其是中間兩聯,碰到七言絕句,典故非常多。
比如社會組第一名黃金山翻譯的〈自責〉,是女詩人朱淑真的詩:女子弄文誠
可罪,那堪詠月更吟風;磨穿鐵硯非吾事,繡折金針卻有功。她是最早的女性
主義者。詩說一個女子要舞文弄墨,那絕對是罪過。舞文弄墨以外還要寫詩更
不可以,所以女孩子家要磨穿鐵硯-也就是考功名、吟風弄月,不應該是我們的
事;應該待在閨房裡把金針繡折了,才是盡了女子的本分,很有趣。而黃先生
是這樣譯的:For a woman to fool with letters, it is indeed a crime! 
How can one bear her putting the moon and wind in rime? To grind
away at the iron ink-slab is none of my due, And yet to wear out
the gold needle is deemed a virtue prime.四行差不多長短,押韻也如原
詩,AABA,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押韻,很難得,很不容易了。可是我數了
一下,四句詩裡面,英文用了多少音節呢? 15、14、14、15,比較長。中文是
七個字,英文15個音節就比較長一點。所以我嘗試把他縮短,怎麼縮呢?譬如
說“For a woman to fool with letters, indeed a crime!”,“it is”就不
要了。“How can one bear her putting the moon and wind in rime?” 我
建議他可以縮短成“How more so”「更加如此」。“to put the moon and
wind in rime” 這樣就短一點。“To grind the iron ink-slab is not my
share,”又短了幾個音節,“And yet break the gold needle is indeed a
feat prime.”, “feat”就是一大事功。這樣下來就變成每一行幾乎都是11個
音節,就成為我所謂的approximation,比較接近原文每一句的長度。我自己翻
譯詩大概翻了有五六百首,學到了什麼東西呢?就是英文的詩句很長,翻成中
文一定要把它減成差不多相等的長度,這樣才像原文,否則漫長無度就像散
文。

大專組貳獎吳瑞斌,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班,很高興,因為我在中山快要
二十年了,沒出過詩人也沒出過翻譯家,吳瑞斌同學能得獎不能證明我有什麼
影響力,不過證明中山是不錯的學校。同一首朱淑真的〈自責〉他是這樣翻
的:‘Tis bad for a woman to dabble in words; Writing romance is
even worse. Wearing out an inkstone is not my business, But
breaking embroidery needles earns me praise.看得出來他努力要押韻,
“words”和“worse”勉強可以算是,“business”和“praise”也沒有真正
押韻。而且“not my business”的“business”比較散文化,比較prosaic,
詩最好不要用business這個字,這個字本身就是too business-like,所以建
議:Wearing out an inkstone is not my place,But breaking embroidery
needles earns me grace.這樣就是正式押韻,“place”和“grace”。

豫章婦這首詩我覺得是最難翻的,因為這個婦人的身分很難確定,所以詩句也
就難來詮釋。身為困雞的青鸞,先變成嫁不到春風的桃李,然後又自比為入秋
的芙蓉,要維持自尊,最後又住到蓬萊仙境,不但武陵的漁人不能擅自闖入桃
花源,連風塵女子也要禁絕。說來說去,孤鶴到底是誰?這種焦點分散的移位
跳解,無論譯得怎麼好,以英文為母語的讀者還是不懂。我記得其中一首詩以
西方的典故代替中國的典故,這個問題是外國的讀者讀到之後就覺得,什麼時
候中國詩會用到希臘跟羅馬的典故?他們覺得很奇怪。以英文而言那個譯文非
常好,可是不夠忠實。那首〈絕客詩〉移山倒海一律換成希臘神話;孤鶴就變
成了天鵝,江西變成西方極樂島嶼,蓬萊的豫章婦好像就變成了冥后,漁郎就
變成了海神的兒子,流鶯變成希臘神話的harpys。整個移過去,英文非常漂
亮,可是 I wouldn''t call it translation, or rather you may call it
adaption. 應該不算是翻譯,我覺得滿可惜的。講得拉雜,謝謝大家。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中午12:01 沒有留言: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dress rehearsal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同一部辭典,"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三種翻譯:



Search Results

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電子版- Lin Yutang'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

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indict/

玉
Reverse searchFulltext SearchSequential search
Words40. 玉碎 [yU4sui4], phr., 寧為玉碎,毋為瓦全 die with honor, rather than survive with dishonor.
瓦
Reverse searchFulltext SearchSequential search
N.(1)  A roof tile: 寧作玉碎,不為瓦全 rather be a broken jade than a whole piece of tile--prefer death or ruin to dishonor;
寧
Reverse searchFulltext SearchSequential search
Adv.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rather stand on principles than accept humiliation (in national or personal affairs), (lit. “better be a piece of broken jade than an unbroken tile”);

-----
紐約時報:http://cn.nytstyle.com/culture/20160718/from-japan-a-chicago-you-probably-havent-seen/dual/

In Takarazuka’s “Chicago,” women play the sultry Velma and Roxie as well as the swaggering Billy Flynn and the hapless-schmoe Amos. The dialogue is in Japanese, but at a recent dress rehearsal here, the attitude and staging were all-American, loyal to Bob Fosse’s vaudeville-inspired production, which has been running on Broadway for two decades.


在宝冢歌剧团的音乐剧《芝加哥》(Chicago)中,由女演员饰演性感迷人的韦尔玛(Velma)和罗克西(Roxie)、趾高气扬的比利·弗林(Billy Flynn)和不幸愚蠢的阿莫斯(Amos)。对白是日语,不过在最近一次在横滨进行的带妆彩排中,从风格到舞台布景完全是美国式的,忠于鲍勃·福斯(Bob Fosse)以轻歌舞剧为灵感的创作——该剧在百老汇已经演了20年。

dress rehearsal 不只是"带妆彩排"。
"舞台げいこ,ドレスリハーサル:本番と同じ衣装,装置,照明の下で行う."



dress rehearsal 

Pronunciation:



NOUN

The final rehearsal of a live show, in which everything is done as it would be in a real performance.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晚上10:20 沒有留言: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Andrew H. Plaks (浦安迪) 文學術語 "figural recurrence" 二種譯法

 Andrew H. Plaks (浦安迪) 文學術語 "figural recurrence" 二種譯法
紀念: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Translated by David Tod Roy (1933-2016). 

HC: "figural recurrence" 的直譯是"修辭格--或比喻的--重提/重述"。


漢學家Andrew H. Plaks *的文學術語 "figural recurrence" 

《劍橋中國文學史‧《金瓶梅》一節》;


....乃已精心設計的重複模式結撰而成。
   "figural recurrence"譯成:"形象迭見"  ,未附原文, p.13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1375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521855594
Kang-i Sun Chang, ‎Stephen Owen - 2010 - ‎Chinese literature
... critics alike have noticed that the novel is constructed out of carefully constructed patterns of repetition or, to borrow a term used by Plaks, "figural recurrence.
---

《浦安迪自選集‧《金瓶梅》非集體創作》:
前後呼應法 .....
   "figural recurrence" 譯成:"形象再現法", 附原文 , p.139

*****

*    Andrew H. Plaks 浦安迪其他2本中文書:
《中國敘述學》北京大學

《明代小說四大奇書》 北京:三聯

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Ssu ta ch'i-shu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1400843936
Andrew H. Plaks - 2015 - ‎Literary Criticism
In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figural recurrence, Mao Tsung-kang adds a number of further refinements. One of these, which I touched upon earlier, is the ...

  • Andrew Plaks《浦安迪自選集》、《明代小說四大奇書》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凌晨2:54 沒有留言: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評論「愛國是惡棍最後的藉口」;Snoopy 多譯《史努比》等等;

Wikipedia
史努比(Snoopy,又譯史奴比[1])是美國漫畫家查爾斯·舒茲從1950年代起連載的漫畫作品《花生漫畫》中,主人翁查理布朗養的一隻黑白花的米格魯犬。
スヌーピー(Snoopy)

《讀者文摘》2016年6月號: 頁99,"..... 共演電影《史努比》(港譯:《史諾比:花生漫畫大電影》)。....頁131,最左下方:.....史努比(港譯:(史路比)  漫畫作者 CharlesSchulz 。



Wikipedia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史努比

1.花生漫畫官方網站
史努比日本官方網站
香港史諾比開心世界

*****

【陳茂雄專欄】
南海仲裁案朝野憤慨,中國國民黨以愛國的口號來擴增政治版圖,民進黨的政治人物不得不跟進,若沒有跟著演戲,就會被扣上不愛國的帽子,
整個中國國民黨掀起愛國熱,但真的愛國嗎?
18世紀英國作家約翰遜說過,「愛國是惡棍最後的藉口」,中國國民黨存在一群惡棍,配合北京政權來併吞台灣,卻以愛國為口號對抗台灣的朋友....


評論 「愛國是惡棍最後的藉口」之翻譯:2016.7.19
直譯: 「愛國是惡棍的最後避難所。」
此名言的確切脈絡(上下文)不可知。
http://www.samueljohnson.com/refuge.html
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Boswell tells us that Samuel Johnson made this famous pronouncement that 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on the evening of April 7, 1775. He doesn't provide any context for how the remark arose, so we don't really know for sure what was on Johnson's mind at the time.
However, Boswell assures us that Johnson was not indicting patriotism in general, only false patriotism.
For more of Samuel Johnson's thoughts on patriotism in general, go to the patriotism page.
For a discussion on a possible false patriot who Johnson might have been thinking of, see thisdiscussion.



補充:2016.7.20/21
"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庇护所(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Samuel Johnson

真爱国还是耍流氓?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COM | 21.07.2016
南海仲裁以来,中国多地连续数日以“抵制美货爱国”为由的围堵肯德基等快餐…
DW.COM|由 DEUTSCHE WELLE (WWW.DW.COM) 上傳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下午4:04 沒有留言: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Jane Austen;杜拉克回憶錄旁觀者; Emma (Jane Austen )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reappraised “dear Aunt Jane” as an independent and worldly-wise woman who wielded a sardonic pen. She was no prude, but she had high standards and a mortal fear of childbirth. The author died on July 18th 1817


Why Jane Austen continues to fascinate, nearly 200 years after her death
Austen died on this day in 1817
ECON.ST

2016.7.19 補一段 (本年度,杜拉克回憶錄【旁觀者】新 (更新)版,已由天下文化出版。_

Emma 的中譯本,我手頭上有三本。底下的引言,2本中國的,都採用"第2卷第9章"方式。台灣的遊目族出版社( 2007),張瑞麟先生的譯本,則是第26章---有點奇怪,因為第1卷18章,加9,應該是第27章。 (我記錯,應該是加8。)


Oxford World's Classics 新增了 2 張相片。
'Surprises are foolish things. The pleasure is not enhanced, and the inconvenience is often considerable.' - Emma
Jane Austen died on this day in 1817 in Winchester, England.

Oxford World's Classics 的相片。

Oxford World's Classics 的相片。

Today marks the 199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English novelistJane Austen, who died at the relatively young age of 41 after publishing four novels. (Her final two, NORTHANGER ABBEY and PERSUASION, were published posthumously.) Austen was little-known during her lifetime, and it was only decades after her death that critics began to give her the respect she still commands today.

----2007

2005年hc的舊作有Peter Drucker舉 Emma--所以可以送台北的 Jane Austen Lab 存檔......

佳譯」簡述:《旁觀者:杜拉克回憶錄》為例
昨夜,很奇特的因緣下,對照讀《旁觀者:杜拉克回憶錄》
(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by Peter Ferdinand Drucker ,1993重新發行;廖月娟譯,台北:Mc-Graw Hill與聯經出版社, 1996)之「新版序」。

這本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我八零年代中(約1985)在台北的USIS借閱過。1996中文本出版(一大票人參與此「出版之食物鍊」,所以廖月娟女士的「譯後語」的內容是長串的「特別致謝」。)

如果你像我一樣,對照讀過「新版序」,而採取求全的要求,不免會懷疑為什麼這麼多人看過、指導過此書譯本,還是遺漏幾十字(整體句子沒大礙,不過有些地方三個形容詞只翻譯一處),有些簡單的句子的意思走調,眾人皆曰可(譬如說, 第25頁說,本書取財多依其身為教師和顧問之經驗(they draw heavily on my work with people as a teacher, as a consultant),誤會為「不少人利用我的作品,將之視為導師或是顧問。」)--2007補: 其實大多數人可能都沒看原文而"想當然地亂改".....

我的「佳譯」標準大体是:忠實(最好「一字不漏」)無誤(或「缺點密度」極小),無章通順、最好有點文采。目錄章名等不要扭曲(《旁觀者:杜拉克回憶錄》的,其實作過不當的處理…..),最好有中英對照之索引。

作者被譽為管理大師,其實是位實際的「社會圖像」之關察家,他知道讀者雅好人物和故事,所以他想仿大作家的活生生之人物(譬如說,J. Austen的 Emma,他這樣說:
They are to be found on every suburban street. Not one of them would behave much differently today. And yet, individually and collectively they conveyed--as could neither historian nor statistician-(這字原書可能有誤?這史家與統計師,中文本未譯)--the reality, the feel, the meaning of early nineteen century England and its so very different 'quality of life'..)

一句話,《旁觀者:杜拉克回憶錄》是有點缺陷之「佳譯」。用張瑞鱗先生教的字 a translation manque,為「志未酬」的「完美譯作之夢想」。一般人讀它,受益。好事者可在諸如google print對照讀它、思考,一定也或學到許多,譬如說,我的練習是末章The Indian Summer of Innocence,廖翻譯成「無私天真的夕陽歲月」,不知多好或可改進。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清晨6:45 沒有留言: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楊宓--名翻譯家:《名利場》( VANITY FAIR)

早上查兩則莎士比亞之引言
想到上一世紀 兩名翻譯家
朱生豪和楊宓等人都沒喝過洋水


Edgeworth Maria.《剝削世家》(CASTLE RACKRENT),上海:譯文,出自《楊宓譯文集》兩冊,1994,主要為《名利場》。《剝削世家》大抵翻譯出九成五。原書對於許多愛爾蘭風俗的注解(29條GLOSSARY),今天讀來,真可貴。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was born in Calcutta, British India on this day in 1811.
"The world is a looking-glass, and gives back to every man the reflection of his own face. Frown at it, and it will in turn look sourly upon you; laugh at it and with it, and it is a jolly kind companion; and so let all young persons take their choice."
--from VANITY FAIR (1847-1848) 《名利場》在網路上找得到。此處出自開場白。
A panoramic satire of English society during the Napoleonic Wars, Vanity Fair is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s masterpiece. At its center is one of the most unforgettable characters in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the enthralling Becky Sharp, a charmingly ruthless social climber who is determined to leave behind her humble origins, no matter the cost. Her more gentle friend Amelia, by contrast, only cares for Captain George Osborne, despite his selfishness and her family’s disapproval. As both women move within the flamboyant milieu of Regency England, the political turmoil of the era is matched by the scheming Becky’s sensational rise—and its unforeseen aftermath. Based in part upon Thackeray’s own love for the wife of a friend, Vanity Fair portrays the hypocrisy and corruption of high society and the dangers of unrestrained ambition with epic brilliance and scathing wit.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atherine Peters.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晚上10:55 沒有留言:

譯人:康樂-簡惠美




新橋譯叢最初由新光集團旗下的允晨文化公司出版;一九九五年,康樂結識詹宏志(時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經理),詹宏志對新橋譯叢非常有興趣,於是康樂決定將新橋譯叢轉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吳東昇仍掛名總策畫。
  在臺灣史學界,韋伯學說一直具有相當影響力,康樂可謂是介紹韋伯學說最重要的學者。自一九八五年起,這些翻譯工作對康樂的研究方法和觀點,尤具有正面的意義。截至二○○七年十月,新橋譯叢已出版的韋伯著作如下(所列書目以新版為主,並非完全依據初版順序):
   一九八九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 遠流
   一九九一 《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 I》 遠流
   一九八九 《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 II》 遠流
   一九九六 《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 III》 遠流
   一九九○ 《經濟與歷史:韋伯選集 IV》 遠流
   一九九三 《支配社會學》 遠流
   一九九三 《宗教社會學》 遠流
   一九九三 《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 遠流
   一九九六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 遠流
   一九九九 《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 遠流
   二○○三 《法律社會學》 遠流
   二○○五 《古猶太教》 遠流
   二○○七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遠流
   二○○七 《宗教社會學論文集》 四冊 一五○萬字 (編輯中)
  原本計畫於二○一○年出版韋伯《經濟與社會》四冊,一五○萬字,目前這項工作由簡惠美接手,期能完成康樂的心願。這些考訂詳確、譯筆流暢精準的韋伯著作中譯本,是學術界的重要資產。
---取自
彭明輝:康樂,我們的朋友(2007 )
http://blog.roodo.com/wuming/archives/4457443.html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清晨7:29 沒有留言: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the lanky white guy; Tiananmen天安門(事件/屠殺 ) 、(the) Tiananmen (massacre)


在英文脈絡下, Tiananmen 多指"天安門(事件/屠殺 )......


How do you define this generation?
你如何定義這代人?
I would define this particular generation, born between 1985 and 1990, as being stuck in the middle. The generation before them came of age during the first flash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ose idealism was very much crushed in 1989 with the Tiananmen massacre.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s after them know nothing except a more confident, brash China.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se two states is embodied in the lives of the generation I write about, whose childhoods were defined by the crackdown after Tiananmen.

我會把生於1985至1990年間的這代人定義為夾縫中的一代。他們前邊的那代人在改革開放初期長大成人,其理想主義在1989年被天安門事件碾得粉碎。他們後邊的那代學生,只看到一個更加自信和躁動的中國,對其他東西一無所知。上述兩種狀態之間的過渡,就體現在我書裡寫的這代人的生活中。天安門事件過後的壓抑塑造了他們的童年。


*****
Vogel calls Tiananmen a “tragedy,” and quotes Deng brushing aside doubts from colleagues that using troops to smash the uprising would disturb foreigners;
傅高義稱天安門事件是一場“悲劇”,還提到鄧的同事提出質疑,說使用軍隊鎮壓起義會惹怒外國人,鄧對此不以為然:“西方人會忘記的。”實際上,年輕 一代的中國人對這次在300多個城市爆發的示威只有模糊的認識,因為他們的歷史課上沒有提到這件事。

****

You are the same age as the people you write about, but were there difficulties winning their trust?
你和你書裡寫的這代人年紀相仿,但要贏得他們的信任也有困難吧?

Instead of just having formal interviews, I hung out with them, went to KTV with them, traveled with them. Of course, I was always the lanky white guy in the karaoke, literally and figuratively, and my background is different from most of their backgrounds.
我並未進行正式的採訪,而是和他們一起玩,去KTV,一起旅行。當然了,我在他們眼裡始終是那個K歌的瘦高個白人——這是比喻,也是實情。我的背景和他們大多數人截然不同。


譯評;the lanky white guy 既然"是比喻,也是實情",所以"瘦高個白人"只是"實情,而"比喻"是指white 的它義,可能"臉色發白",或者"選歌極為保守;(政治的に)超保守的な,反動的な,王党派の,反革命的な,反共主義の"。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晚上11:38 沒有留言:

Phaethon、Ibiskos ...希臘文等非英文語中h多為重音 (hard)符號"譯場(su)報告" * On Translating * No. 12:

"譯場(su)報告" * On Translating *

No. 12, 2008年 2月/11日; 2008/1/28 創刊
這blog有540篇udn紐約時報的中英對照,應該可以作為研究翻譯的”底本。
http://blog.udn.com/brianchen
我隨機抽樣一篇中的一句:
“Basically, we have not run into resistance,” said David Berg, president of American Crystal Sugar, the nation’s largest sugar beet processor. “We really think that consumer attitudes have come to accept food from biotechnology.”
「基本上,我們沒有遇到阻力,」全美最大甜菜加工業者「美國冰糖公司」總裁大衛‧柏格說:「我們真的認為,消費者的態度已經能夠接受生技食品。」
http://blog.udn.com/brianchen/1467784
這句的翻譯「中規中矩」,不過我們如果知道專業的說法:
attitude research (企業や製品に対する)好感度調査.
那麼,或許可以說:「「我們肯定消費者對於生技食品已開始有些好感了。」」
不知道這樣是否比較合乎我們的習慣說法。
Camden兩種翻譯,它們都不附英文,各說各的---「康敦巿集」(udn) 和 「肯姆顿市场」(bbc): Camden & its many markets

Camden 康敦巿集 肯姆顿市场


伊菲姬奈亞?

阿伽門農的愛女伊菲姬奈亞(Iphigeneia)--這翻譯者似乎不知道希臘文中h多為重音符號(如荷馬 Homer讀如”歐馬”)"伊匹根奈亞"(イピゲネイア)。 本篇Iphigeneia 傳說和後代文人創作相當多**

パエトーン(古希: Φαέθων, Phaëthōn)は、ギリシア神話の登場人物である。長母音を省略してパエトン、ファエトン、フェートンとも表記される。

Of the characters in Greek mythology called Phaethon (/ˈfeɪ.əθən/; Ancient Greek: Φαέθων,Phaéthōn, pronounced [pʰa.étʰɔ͜ɔn]), the best known was the son of the Oceanid Clymene and thesolar deity Helios.[1][2] Alternative, less common genealogies make him a son of Clymenus byMerope,[3] of Helios and Rhode (thus a full brother of the Heliadae)[4] or of Helios and Prote.[5]



dinghy


Pronunciation: /ˈdɪŋɡi/


Origin


Early 19th century (denoting a rowing boat used on rivers in India): from Hindi ḍiṅgī. The 
-gh in English serves to indicate the hard g.
--

學名由來[編輯]

Hibiscus的字源自古埃及的神祇Hibis美神(現今埃及還有祭祀她的廟),今日被用為植物分類學錦葵科木槿屬的屬名,源自西元77年,一位希臘軍醫狄奧科里斯奉羅馬皇帝尼祿之命,在地中海一帶尋訪藥用植物,並編成《論藥物》醫書,他被尊稱為藥物學之父,該書詳細描述600餘種醫藥用植物的特性,他以希臘字「Ibiskos」替沼澤錦葵(Althaea officinalis)命名,這是一種與木槿屬同為錦葵科(Malvaceae)近親的植物,常作為芳香療法的原料,又稱為藥蜀葵。

林奈將木槿屬的植物訂名為Hibiscus[編輯]




---

"逃生梯"?
Emergency Slide 似乎為"防險(逃生)滑道" ,而不是"逃生梯"。Emergency Slide , pyrotechnical charge
「氣體發生劑」是另外可討論的”說法”。....A380- Emergency Slide recall......
“生活工場近來推出「感心一二三」活動,顧客進門時,現場服務人員要先打「一」聲招呼,然後最少交談「二」分鐘,與他自然互動,最後是推薦「三」樣自己喜歡的商品給顧客。
生活工場主管簡小昌說,生活工場鼓勵員工與顧客閒話家常,從中可以觀察員工是否真心喜歡與顧客戶動(sic),服務態度是否和善,以及商品解說是否專業等。
生活工場的主要客群為20到40歲的女性,很多年輕媽媽都會帶著小朋友逛街。曾經有位顧客帶著小孩一起進店,小孩流鼻涕,生活工場的服務人員立刻遞上衛生紙,這種的全客層服務概念,讓顧客感覺相當貼心。”【話術訓練 服務人員入門課 2008/02/11 經濟日報】
「話術訓練」 說法很奇怪!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清晨5:36 沒有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

Links

  • 品質世界 quality world
  • 漢語人行道:演變風貌
  • 英文人行道 et cetera, et cetera.

網誌存檔

  • ►  2025 (33)
    • ►  6月 (3)
    • ►  5月 (8)
    • ►  4月 (8)
    • ►  3月 (3)
    • ►  2月 (5)
    • ►  1月 (6)
  • ►  2024 (90)
    • ►  12月 (10)
    • ►  11月 (5)
    • ►  10月 (6)
    • ►  9月 (5)
    • ►  8月 (2)
    • ►  7月 (4)
    • ►  6月 (6)
    • ►  5月 (8)
    • ►  4月 (8)
    • ►  3月 (17)
    • ►  2月 (11)
    • ►  1月 (8)
  • ►  2023 (52)
    • ►  12月 (5)
    • ►  11月 (7)
    • ►  10月 (1)
    • ►  9月 (4)
    • ►  8月 (2)
    • ►  6月 (5)
    • ►  5月 (2)
    • ►  4月 (7)
    • ►  3月 (9)
    • ►  2月 (5)
    • ►  1月 (5)
  • ►  2022 (57)
    • ►  12月 (3)
    • ►  11月 (7)
    • ►  10月 (8)
    • ►  9月 (1)
    • ►  8月 (2)
    • ►  7月 (2)
    • ►  6月 (3)
    • ►  5月 (3)
    • ►  4月 (11)
    • ►  3月 (9)
    • ►  2月 (7)
    • ►  1月 (1)
  • ►  2021 (59)
    • ►  12月 (3)
    • ►  11月 (11)
    • ►  10月 (5)
    • ►  9月 (4)
    • ►  8月 (1)
    • ►  6月 (3)
    • ►  5月 (10)
    • ►  4月 (5)
    • ►  3月 (7)
    • ►  2月 (5)
    • ►  1月 (5)
  • ►  2020 (161)
    • ►  12月 (6)
    • ►  11月 (6)
    • ►  10月 (9)
    • ►  9月 (4)
    • ►  8月 (10)
    • ►  7月 (10)
    • ►  6月 (14)
    • ►  5月 (26)
    • ►  4月 (33)
    • ►  3月 (13)
    • ►  2月 (18)
    • ►  1月 (12)
  • ►  2019 (191)
    • ►  12月 (12)
    • ►  11月 (9)
    • ►  10月 (24)
    • ►  9月 (11)
    • ►  8月 (21)
    • ►  7月 (20)
    • ►  6月 (12)
    • ►  5月 (25)
    • ►  4月 (15)
    • ►  3月 (7)
    • ►  2月 (13)
    • ►  1月 (22)
  • ►  2018 (140)
    • ►  12月 (30)
    • ►  11月 (17)
    • ►  10月 (21)
    • ►  9月 (5)
    • ►  8月 (8)
    • ►  7月 (7)
    • ►  6月 (7)
    • ►  5月 (11)
    • ►  4月 (3)
    • ►  3月 (12)
    • ►  2月 (6)
    • ►  1月 (13)
  • ►  2017 (171)
    • ►  12月 (11)
    • ►  11月 (18)
    • ►  10月 (12)
    • ►  9月 (17)
    • ►  8月 (15)
    • ►  7月 (15)
    • ►  6月 (17)
    • ►  5月 (15)
    • ►  4月 (11)
    • ►  3月 (11)
    • ►  2月 (11)
    • ►  1月 (18)
  • ▼  2016 (244)
    • ►  12月 (11)
    • ►  11月 (25)
    • ►  10月 (18)
    • ►  9月 (14)
    • ►  8月 (24)
    • ▼  7月 (22)
      • It all ads up. The story of the King James Bible
      • Ma the bumbler 媚蛋餘光中;唐吉訶德與日本
      • dress rehearsal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Andrew H. Plaks (浦安迪) 文學術語 "figural recurrence" 二種譯法
      • 評論「愛國是惡棍最後的藉口」;Snoopy 多譯《史努比》等等;
      • Jane Austen;杜拉克回憶錄旁觀者; Emma (Jane Austen )
      • 楊宓--名翻譯家:《名利場》( VANITY FAIR)
      • 譯人:康樂-簡惠美
      • the lanky white guy; Tiananmen天安門(事件/屠殺 ) 、(the) T...
      • Phaethon、Ibiskos ...希臘文等非英文語中h多為重音 (hard)符號"譯場(su)...
      • “watermelon smiles” ;英法聯軍大作戰:Nice vs Ness;ニースvs ネス
      • So much remains hidden between Anton Chekhov's wor...
      • 讀《啟蒙運動: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Sir Kenneth Clark
      • 柴田元幸《翻譯教室》 ;王蘊潔及其他名家
      • Ethan Frome 的譯人:呂叔湘、王鎮國
      • Sydney H. Schanberg Is Dead at 82;... 讀" 如何把中國歷史教科...
      • 珍珠奶茶叫「香醇ミルクティー」;Ruby Roman ;《周煦良(1905—1984)文集》
      • It's a small world. a bed of Nilla wafers and topp...
      • Me Before You. Proverbs 9:10
      • "卑劣"是楊牧自己加入的。 nailing jelly to the wall
      • "譯場(su)報告"No.40:hostages to the future、 compassion...
      • 芝加哥大學校訓; Prof. Nietzsche Dead
    • ►  6月 (23)
    • ►  5月 (21)
    • ►  4月 (29)
    • ►  3月 (26)
    • ►  2月 (11)
    • ►  1月 (20)
  • ►  2015 (141)
    • ►  12月 (13)
    • ►  11月 (11)
    • ►  10月 (9)
    • ►  9月 (14)
    • ►  8月 (14)
    • ►  7月 (12)
    • ►  6月 (17)
    • ►  5月 (13)
    • ►  4月 (10)
    • ►  3月 (11)
    • ►  2月 (7)
    • ►  1月 (10)
  • ►  2014 (125)
    • ►  12月 (13)
    • ►  11月 (16)
    • ►  10月 (10)
    • ►  9月 (16)
    • ►  8月 (14)
    • ►  7月 (12)
    • ►  6月 (12)
    • ►  5月 (10)
    • ►  4月 (12)
    • ►  3月 (5)
    • ►  2月 (3)
    • ►  1月 (2)
  • ►  2013 (120)
    • ►  12月 (1)
    • ►  11月 (6)
    • ►  10月 (1)
    • ►  9月 (6)
    • ►  8月 (12)
    • ►  7月 (10)
    • ►  6月 (14)
    • ►  5月 (9)
    • ►  4月 (24)
    • ►  3月 (17)
    • ►  2月 (12)
    • ►  1月 (8)
  • ►  2012 (81)
    • ►  12月 (11)
    • ►  11月 (5)
    • ►  10月 (5)
    • ►  9月 (5)
    • ►  8月 (2)
    • ►  7月 (6)
    • ►  6月 (14)
    • ►  5月 (8)
    • ►  4月 (10)
    • ►  3月 (4)
    • ►  2月 (8)
    • ►  1月 (3)
  • ►  2011 (111)
    • ►  12月 (11)
    • ►  11月 (13)
    • ►  10月 (6)
    • ►  9月 (9)
    • ►  8月 (8)
    • ►  7月 (8)
    • ►  6月 (8)
    • ►  5月 (11)
    • ►  4月 (9)
    • ►  3月 (4)
    • ►  2月 (12)
    • ►  1月 (12)
  • ►  2010 (58)
    • ►  12月 (6)
    • ►  11月 (9)
    • ►  10月 (14)
    • ►  9月 (12)
    • ►  8月 (6)
    • ►  7月 (3)
    • ►  6月 (4)
    • ►  2月 (2)
    • ►  1月 (2)
  • ►  2009 (66)
    • ►  12月 (10)
    • ►  11月 (8)
    • ►  10月 (3)
    • ►  9月 (3)
    • ►  8月 (1)
    • ►  7月 (5)
    • ►  6月 (9)
    • ►  5月 (9)
    • ►  4月 (7)
    • ►  3月 (4)
    • ►  2月 (2)
    • ►  1月 (5)
  • ►  2008 (131)
    • ►  12月 (7)
    • ►  11月 (6)
    • ►  10月 (5)
    • ►  9月 (2)
    • ►  8月 (10)
    • ►  7月 (7)
    • ►  6月 (10)
    • ►  5月 (6)
    • ►  4月 (18)
    • ►  3月 (23)
    • ►  2月 (23)
    • ►  1月 (14)
  • ►  2007 (93)
    • ►  12月 (17)
    • ►  11月 (28)
    • ►  10月 (16)
    • ►  9月 (11)
    • ►  8月 (19)
    • ►  7月 (2)
  • ►  2005 (1)
    • ►  6月 (1)
簡單主題.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