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英文已無版權。紙本如:
Ethan Frome by Edith Wharton
(The Penguin Classics Library Complete Collection)
我討論的英文本採用:
The Project Gutenberg Etext of Ethan Frome
by Edith Wharton;無下述「作者自序」
(#11 in our series by Edith Wharton)
英文詳解版:ETHAN FROME伊坦·弗洛美(諾頓美國文學評論版)--. 這Norton版我還沒有。
中文翻譯本:
呂叔湘譯《伊坦·弗洛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英中對照版;這可能是1940年代的翻譯本重印,不過50年之後有重校並加譯一篇「作者自序」,相當高深,應作為研究用。本版未收"譯者序")書前有篇"強大的中文底蘊" (2001)推薦文, 提醒譯文語與當代白話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
王鎮國譯《伊丹·傅羅姆》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65(我用1975第三刷;無前述「作者自序」)。《譯者序》寫得不錯。
譯人
|
2004-09-22
|
用Google查「呂叔湘」,有十頁都是「紀念呂叔湘先生百年誕辰」。
呂叔湘(Lu Shuxiang,1904- 1998 ) 傑出的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1936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在牛津大學人類學系、倫敦大學圖書館學科修讀。198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94年被聘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主要代表著作有《中國文法要略》、《文言虛字》、《中國人學英文》、《語法修辭講話》、《漢語語法論文集》、《漢 語語法分析問題》、《現代漢語八百詞》、《近代漢語指代詞》、《呂叔湘語文論集》。《呂叔湘全集》(全十九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每卷約 400-500頁,多精品)。
他的影響力,我們可舉一實例;「 ……我看了他的老師呂叔湘先生這三篇小文章,第一篇莫須有的部分,呂先生談到了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三“莫”字條裏面這個解釋。這個部分呢,嚴格說起來是 錯誤的,因為呢俞正燮雖然是清朝的大學者,可是呢,他斷句莫字下面一點,然後須有是另外分開的,莫一點須有,事實上呢這是錯誤的,應該是莫須一點然後才 有。莫須是什麼呢?我們看,呂叔湘先生說,是宋朝人常講的一句話莫須,呂叔湘先生說莫須就是現在的“恐怕”或者是“別是”的意思。」 (《李敖有話說 》第一百零八集)
已有人談《呂叔湘的翻譯藝術》,參考《紀念呂叔湘先生百年誕辰》(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這,我沒讀過。不過,大略 翻過《呂叔湘全集》—後4本是翻譯作品(看了才知道他翻譯過W. Saroran(1908-81)的 My Name is Aram(1940))。他在80年代大約總結其翻譯事業,我印象深刻的是,要追求翻譯也要能「上口」(hc之印象),這與他的同事說他「最大的特點 是,一輩子追求直白,文章中少有學究氣和晦澀難懂之氣。」 「……他認為 “從思想方法到選詞、造句、使用標點符號”,甚至包括“字跡潦草、錯字、落字”等,與“文風”“都有關係”…..」
他教過翻譯課程。我有兩本他翻譯方面的書,一本寫於抗戰,談古漢詩的英譯,另一本是英漢對照的小說Ethan Fromn (這本,今日世界出版社另有翻譯本)。不過都沒好好拜讀。然而,他晚年寫的《未晚齋雜覽》甚精彩(這是消化後的「譯介」)。我也讀過後輩抓他翻譯的「蟲」 之文章,認為這些都是小節。
以上是2004/2007.8.1 寫的。2015.3.14 張華兄的
《呂叔湘先生的《伊坦·弗洛美》翻譯》
偶然從網路發現呂叔湘先生翻譯的《伊坦·弗洛美》全文(http://211.67.182.138/date/books/009/79349.pdf),重要的是文後附有王宗炎先生寫的《從老手學新招》,點出呂叔湘先生譯文的高明之處,對有志學譯的人有重大的啟發作用。以下是該文的節錄加上我的整理,部分已是愛讀譯的朋友耳熟能詳的:
王鎮國 (網路上):
《塔杜菲》(Tartuffe.) 王鎮國譯述 ,台北市:臺北:學生書局, 1963
《旅歐十二年》 , 學生書局, 197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