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2014譯藝獎沉思錄:簡談《海濱墓園》的引用、劉大悲譯的 《沙特文學論》。"偽譯作品":捏造《鄭成功致荷蘭守將書》《愛情之福音》聖人、政治領袖的"傳記"等

2014年11月中的"譯藝獎",計畫請蘇錦坤先生作一場十幾分鐘的專題談話,據他前天說,要談佛經中的"偽譯。

這是個有意思的主題。我想逐一弄點這方面的筆記,供大家參考。

"偽(譯)作品"在文學可能是醜聞,不過在文化史上還是有它的價值。

原始資料之真偽無關緊要,因為它們反映的是時人的感覺、情感、慾望、臆斷、觀念和信仰。偽作對於洞悉它所產生的時代精神往往比真品價值更高;而文學作品如果應用得當亦可用來書寫歷史。畢竟,文化史主要關心信仰和態度,而不是事件。....."時人信仰什麼?" "他們怎麼對變化做出反應?"這類問題遠比"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些信仰是否正確、有用與否?"來得重要。......(瑞士)雅格布‧布克哈特  《君士坦丁大帝 時代》 譯後記,上海三聯書店,2006,頁357。


舉例:
KILLOSKY著《愛情之福音》 (GOSPEL LOVE),唐君毅譯,  台北:正中, 1945

由於網路找不到KILLOSKY ,所以可以懷疑:此書其實是唐君毅仿尼采之作品。
另外的例子是佛陀、耶穌、孔丘的諸多"傳記/小說",由於成書都在傳主過世後數百年,有太多的歷史空白處,所以傳記容易有小說的成份。
這一類的傳說,還包括近百來年的許多政治領袖的"傳記"。

在近人連橫的《台灣通史》,聽說幾乎每頁都有錯誤,至少六百多處有問題。更妙的是,還公然捏造鄭成功致荷蘭守將書》。




蘇錦坤:西貝貨:偽裝的翻譯 (ppt)


*****
劉大悲是台灣60~70年代的名譯者。他的生平故事,請參考2011年的資料。
劉大悲(譯者 ) 
此節只討論他譯的 《沙特文學論》。

沙特是20世紀法國最重要的全才知識份子。他的一些參考資料:
Beauvoir's book on Sartre's last years, Adieux: A Farewell to Sartre appeared in 1981.《告別式》=《再見,沙特!》=《沙特傳》
出版故事 參考: http://blog.udn.com/chenglee/578981
 杜小真 《沙特引論》北京:商務, 2007 《法國知識份子的世紀: 沙特時代》江蘇教育,2001劉大悲,譯 《沙特文學論》台北:志文,1980. 
劉大悲譯的 《沙特文學論》,沒交代他根據的版本。不過從注解知道從英譯本轉譯。
很幸運,可以在網路找到英譯本:
What Is Literature (1949) 
https://archive.org/stream/whatisliterature030271mbp/whatisliterature030271mbp_djvu.txt劉大悲譯為《沙特文學論》,不過有刪節,前言談到共產黨,刪掉情有可愿。不過
刪掉第4章 (篇幅幾乎是半本書,它其實非常有趣,開始時討論了美、英的文學界與法國的迥異.....)

TABLE OF CONTENTS 
Foreword 

I What is Writing? 7 

II Why Write? 38 

III For Whom Does One Write? 67 

IV Situation of the Writer in 1947 161 
Index 299 

要翻譯這本書,在沒網路時代,必須是20世紀法國文學的專家才行,劉大悲先生當然不是,所以翻譯上有時無法掌握原意。

舉一段為例:(譯本頁53~54)
It is a holiday for him when contemporary authors do
him the favor of dying. Their books, too raw, too living,
too urgent, pass on to the other shore; they become less
and less affecting and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After a
short stay in Purgatory they go on to people the intel-
ligible heaven with new values. Bergotte, Swann, Sieg-
fried and Bella, and Monsieur Teste are recent acquisi-
tions. He is waiting for Nathanael and Menalque. As for
the writers who persist in living, he asks them only not to
move about too much, and to make an effort to resemble
from now on the dead men they will be. Valery, who for
twenty-five years had been publishing posthumous books,
managed the matter very nicely. That is why, like some
29
WHAT IS LITERATURE?
highly exceptional saints, he was canonized during his
lifetime. But Malraux is scandalous.

上段大寫開頭的字都簡單 指法文作品。整段的"他們"是指文學家、"他"指批評家。
沙特本人在文中很不滿一般的批評家,因為他們通常只懂得"有定論"的作品,....前引的
這段的書名著,多在幾乎有定論--到過煉獄Purgatory磨鍊過的。....






Siegfried (1928 )and  Bella (1926)是Jean Giraudoux (1882-1944 讓 吉羅杜)的兩部作品。

 Bergotte, Swann是普魯斯特的作品Swann's Way

The death of Bergotte - Geoff Wilkinswww.geoffwilkins.net/fragments/bergotte.htm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death were as follows. A fairly mild attack of uraemia had led to his being ordered to rest. But, an art critic having written somewhere ...Nathanael and Menalque 是紀德的作品/男主角。
 Monsieur Teste 是Paul Valery作品主人翁。 Valery 的生平的了解是進入沙特對他的善評的基礎。





從Paul Valéry《海濱墓園》說起

重要詩人的名篇,都深入到該文字和文化的深層。
2013年友人翻譯M. Weber的《韋伯方法論文集》,很訝異地發現作者引《浮士德》的一句,說明科學的認識論。
2014年的5月初,The Economist 有篇評台灣的抗議行動,引了一句名詩,當時我簡單解釋:

《經濟學人》好用典、玩文字。When the wind blows **是Paul Valéry (1871-1945)最著名長詩 《海濱墓園》的末節起文,據卞之琳所譯和注解:
起風了*-----只有試著活下去一條路!
........
    *"起風"也象徵解放。 **
(Oscar-winning Japanese director Hayao Miyazaki's 2013 film The Wind Rises takes its title from Valery's verse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The wind rises… We must try to live!") in the poem "Le Cimetière marin" (The Graveyard By The Sea).[6][7]

《海濱墓園》多次被名家引用,我們可以在舉沙特(或譯薩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的個案:他1948年發表在《現代》的一篇《考爾德的活動雕塑》 (《薩特論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頁76-9。)

瓦萊里說過,大海永遠是不斷更新的。考爾德的作品就像這大海一樣----有著相同的魅力,即不斷變化,永葆新奇。......
考爾德的活動雕塑指Alexander Calder ( 1898 – 1976) 的Mobile系列作品。這句話出自《海濱墓園》,而卞氏的翻譯和注解,更讓我們受教:

大海,大海啊永遠在重新開始!*
*卞先生的注:......"波浪不斷起伏,像"永遠在重新開始"。原文用字,形聲處很多,顯出靜中有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