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張光直先生訪談錄:談中譯英,英譯中

   問:就我在哈佛聽課的經驗,有些教授對中國的考古材料持懷疑態度,但是他們或者不搞中國考古或者根本看不懂中文材料,這種對中國考古材料的懷疑態度在國際上是否普遍存在?原因何在?日本的情況怎樣?第三世界國家的情況又如何?

   答:我覺得不是懷疑的態度,是不知道的態度。因為他們不知道,所以不敢信任。但是即使是他們看得懂的東西,他們往往也不信任,這是很遺憾的事情。我有一個很強的感受,中國考古學的材料很多,應該給外國人作介紹。主要是介紹給非專門研究中國的西方一般的學者,我們不希望這些人會看中文,所以最好我們給他們翻譯出來。但是現在某些中文期刊的英文介紹,英文水平很不夠。我不是批評翻譯的人,因為英文的確很難,要把英文寫得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樣根本不可能。我在美國待了四十年,我的英文還是中國人的英文。翻譯很有必要,但是如果英文太差,翻譯反映不了中文原著的精華,其效果更差。翻譯好比一面窗戶,如果玻璃上塗抹的利害,根本看不見外面的風景,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我現在說一句也許是很絕的話,假如你的英文不好,最好不要翻譯,因為翻出來沒有把握,有害無益。希望這些做考古和做一般社會科學的人,把好的東西給真正懂英文最好是以英文為母語的人翻,自己留著精力做研究。我說的是中譯英,英譯中那是另一回事。英文懂,中文基礎又好,把英文譯成中文就會有很大貢獻。我鼓勵翻譯,日本學界對國外重要的書一般都有翻譯,國民對世界的知識比我們要多。
   說到日本,日本現在的材料不會被西方人懷疑。因為他們現在的翻譯做的很好,他們的英語並非都很好,也有錯誤;但是,他們做事很徹底,一般是全翻,包括各種地圖、剖面和照片等,很具科學性。第三世界國家的情況差別很大。比如印度,有的考古學家的工作讓人信任,有的則不然。一般說來,第三世界國家的科學研究不夠標準,如果翻成外文的水平再降一格,給人的印象就是你的研究做的很壞。

轉載自:藝術史與考古公眾號
我的朋友罗泰在把他的博士论文《悬挂起来的音乐:中国青铜时代的编钟》(加州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献给张光直先生的时候,曾引用了《礼记·乐记》里的一段话比喻先生:“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
MP.WEIXIN.QQ.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