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張華兄:《情緒大腦的祕密檔案:從探索情緒形態到實踐正念冥想》試讀版非正式勘誤表


張華兄:
這幾天沒事補毒洪蘭事件,《情緒大腦的祕密檔案:從探索情緒形態到實踐正念冥想》中有一個字還沒人挑剔過;
●Shy: a combination of being Slow to Recover on the Resilience dimension and having low Sensitivity to Context. As a result of the insensitivity to context, shyness and wariness extend beyond contexts in which they might be normal.
●害羞:回彈向度的緩慢回復和對情境低敏感度的組合。因為對情境敏感度低、害羞和擔憂會超越情境所允許的正常度,而看起來有些不正常。
以上的「害羞」應作「畏縮」解。

HC: 出處請說明,出版社等、第幾頁等。wariness 謹慎而已;"所允許"的原文不知在何處?"回彈向度"也很勉強。


張華兄:
《情緒大腦的祕密檔案:從探索情緒形態到實踐正念冥想》
試讀版非正式勘誤表
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 作者:Richard J. Davidson & Sharon Begley譯者:洪蘭 出版日: 2013/06/01 出版社: 遠流出版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am52VEYb8Y-pIMPtCC8q3An1pauz-OiG8kmBhaQuBio/edit
《導論》


從洪蘭的誤譯學英文——

《情緒大腦的祕密檔案:從探索情緒形態到實踐正念冥想》

試讀版非正式勘誤表

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      作者:Richard J. Davidson & Sharon Begley
譯者:洪蘭        出版日: 2013/06/01       出版社: 遠流出版

日前撰文揭發洪蘭在這本新書試讀內容裡即可發現兩個可笑誤譯,不到一天,發現遠流網站已經悄悄將其中一個錯誤更正為「學習是在知覺之後」(原本是「之前」),這算好事吧,因為這表示有人在看,有人還是重視翻譯的正確性,至少設法保住名譽,盡力「力挽狂」。在此呼籲遠流的當家老闆:何不好事做到底,今後謝絕洪蘭的毒害?


各位以為洪蘭對這本書的毒害,區區兩個錯即了矣?Think again! 以下是遠流公開的試讀內容(總共不過幾頁)裡,所能找到的洪蘭翻譯問題,為數眾多,乾脆製作成勘誤表,供關心翻譯的讀者和好學英文者參考,若無實質功效,至少博君一笑。歡迎在此文件上(可以匿名評論)或Google+上提供意見、指正,或廣為宣傳,大家一同消毒。連結在此:





******

洪蘭譯文(不知頁數)
情緒形態是我們對生命經驗的一致性反應,受到大腦某些特定神經迴路的影響,可以用實驗室客觀的方式測量到。情緒形態影響我們感受某種特定情緒狀態、特質和心情的可能性,因為情緒形態比情緒狀態或特質更靠近大腦主宰情緒的系統,它可視為我們情緒生活的原子──是基礎單位。
相反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雖是描述一個人時大家比較熟悉的方式,但在神經機制上是既非基本的,也非必要的指認工具。人格特質是一組高層次的情緒特質和情緒形態的組合。例如,一種被研究得很透徹的人格特質:和藹可親的(agreeable)。那些用標準的心理學問卷評估出來(通常是由他們自己填或認識他們的人來回答問卷題目)特別和藹可親的人,他們的特質包括同理心、替別人著想、友善、慷慨和肯幫助別人,但是這些情緒特質本身每一種都是不同情緒形態層面的產物。情緒形態不同於人格特質,它可以追蹤到大腦的某些特性上,是獨特的大腦標記。所以,要了解「和藹可親」的大腦機制,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構成其情緒形態的神經機制。
情緒形態有六個向度(dimension)。這裡面沒有一般人所說的人格特質層面,也沒有簡單的情緒特質或心情,更不要說心智疾病的診斷標準,這六個向度反映出現代神經科學研究的發現:
● 回彈力:你多快或多慢能從困境中回復過來。
● 展望:你能保持正向的情緒多久。
● 社會直覺:你能從身邊的人身上得到多少社交的訊號,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 自我覺識:你多會感覺到自己身體對情緒的反應。
● 情境敏感度:你有多能調節自己的情緒反應,使你對所處的情境做出恰當的回應。
● 注意力:你的聚焦點有多清晰。
這六個向度來自我對情意神經科學的研究,它得到全世界做這方面研究同儕的肯定,它們反映出大腦的特性和形態(pattern),是任何現代人類行為和情緒模式的先決條件。假如這六個向度不能跟你對自己的了解或那些跟你很親密的人對你的看法起共鳴,有可能是其中幾個向度是不在你立即的覺識下運作的。例如,我們常常不自覺自己是在「回彈力」的向度上,除了少數例外,我們通常不會注意自己有多快從壓力的情境中回復過來(一個例外是如果那件事創傷很深,如孩子的死亡,這時候你會感覺到在谷底幾個月都走不出來),但是我們會經驗到它的後果。例如,你早上與配偶吵架,可能整天都很易怒,但是你不了解自己今天特別容易生氣是因為沒有得到情緒的平衡,而這情緒的不平衡正是緩慢回彈形態的特徵。
我認為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和氣質其實是反映出這六種情緒形態向度的不同組合方式。看看目前心理學對人格的標準分數系統所謂的「大五類」(big five):經驗開放性、嚴謹自律性、外向性、親善性和神經質。
● 一些很能接受新經驗的人,同時也有很強的社會直覺,他通常也非常的自我覺識,有高聚焦的注意力形態。
● 一個嚴謹自律的人有發展良好的社會直覺,有聚焦的注意力形態,對周遭環境有正確的敏感度。
● 一個外向的人很容易從逆境中恢復,這正是回彈力向度快速復原的極端,也能維持正向的展望。
● 一個和藹可親的人對情境很敏感,有很強的回彈力,他同時也能維持正向的展望。
● 神經質的人通常從逆境中回復得比較慢,他有著陰沉、負面的展望,對環境相對而言不夠敏感,通常注意力容易游離,不夠聚焦。
除了五大人格特質之外,我們來看一下當我們在描述自己或很熟悉的人具有的人格特徵,每一種都可以從組合成它的情緒形態向度來了解。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所有的向度,但是大部分的人有大多數的向度。
● 衝動:它是不聚焦的注意力和低自我覺識的組合。
● 耐心:高自我覺識和對環境高敏感度的組合。知道當環境改變時其他東西也會隨著改變,這有助於強化耐心。
● 害羞:回彈向度的緩慢回復和對情境低敏感度的組合。因為對情境敏感度低、害羞和擔憂會超越情境所允許的正常度,而看起來有些不正常。
● 焦慮:這是緩慢回復和負面展望的組合,有著高自我覺識程度
和不聚焦的注意力。
● 樂觀:快速回復和正向展望的組合。
● 長期的不快樂:這是緩慢回復和負向展望的組合,結果就使這個人沒有辦法保持正向的情緒,變成一遭受打擊便陷入負面情緒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