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0EDIPUS THE KING Translated by David Grene THE COMPLETE GREEK TRAGEDIES SOPHOCLES VOLUME 2 胡耀恆譯注《伊底帕斯王》 羅念生譯《俄狄浦斯王》/《奧狄浦斯王》

 【追書時報 23

應鳳凰:「AI 甲」「AI 乙」,都不知道「南方朔第一本書」即王杏慶的《伊底帕斯王的悲劇》,台北「雲天出版社」1970年12月出版--「南方朔」的筆名尚未誕生。

------
英文本

0EDIPUS THE KING Translated by David Grene THE COMPLETE GREEK TRAGEDIES SOPHOCLES VOLUME 2

胡耀恆譯注《伊底帕斯王》
羅念生《俄狄浦斯王》/《奧狄浦斯王》
(胡耀恆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戲劇系及比較文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外文系及戲劇系榮譽教授,世新大學英語系客座教授。先後任教美國密西根大學、夏威夷大學及澳洲墨爾本大學多年。
胡宗文,美國瑞德學院(Reed College)古典文學學士,加州大學Santa Barbara 分部古典文學碩士,現在該校攻讀博士學位,兼任助教。譯注《伊底帕斯王》及中譯英、英譯中文章甚多。)


部分研究與發揮
5. 近來知道英國有學者發展出以古典名劇《伊底帕斯》為例,說明如何衡突、合作的Drama Theory(這與Game Theory不同)。可見這個經典之作,除了富人生的張力之外,更可以用新角度去開創管理科學新領域的學問。



6   吉拉德教授透過研究神話擴展了他的理論,研究了人們群體如何創造替罪羔羊(折磨和犧牲它們)作為建立團結的手段。該書於 1972 年以法文出版,1977 年以英語出版,書名為《暴力與神聖》。書中指出,替罪羔羊之死可以促進社會秩序。

他認為,在伊底帕斯的神話中,對他弒父和與其母親亂倫的指控使他在底比斯的敵人團結起來。在死亡中,這些人物成為儀式的中心,透過回憶集體、統一的行為來緩解社會緊張。

即將出版的吉拉德教授傳記的作者辛西婭·海文 (Cynthia Haven) 說,吉拉德教授也對當代社會提出了一些觀點。

「我們都喜歡競爭,在戀愛關係中,我們的偶像都會變成我們的對手和障礙,」她說。 「我們陷入了尋找替罪羊的模式,即使工具是誹謗,而不是棍棒。看看推特或總統競選就知道了:我們經常集體行動。”

PayPal 的蒂爾表示,他在史丹佛大學讀書時第一次接觸到了吉拉德教授的作品,後來這促使他放棄了在紐約不盡人意的法律職業,前往矽谷



7.   家,有苦有甜的家 055   Schnitzler archive; Peter Gay 《史尼茨勒的世紀》(2) /poorer global middle class《施尼茨勒讀本》


在弗洛依德看來,伊底帕斯情結在歷史裡曾經已相當不同的形式出現。1899年11月所出版的《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是他初次把伊底帕斯情結公諸於眾的作品。其中,弗洛依德特別強調這事實:《伊底帕斯王》裡的主角,把自己的亂倫慾望付之實行,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則千方百計壓抑這種慾望。他指出,這種「對相同材料的不同處理方式,透露出這兩個相隔久遠的文明(譯註:指古希臘和十六世紀的英國)的心靈生活是如何的天差地遠。」


這個劃時代的觀察,讓歷史學家可以把伊底帕斯情結用作分析的工具,因為它在把這種三角情結放在具體文化脈絡中來談的同時,又肯定了人性的連續性。有些批判精神分析的人指控說,伊底帕斯情結只是弗洛依德的病人(即維多利亞時代人)所獨有的,不應該以偏概全。但與其說伊底帕斯情結是維多利亞時代人獨有,不如說是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更明顯,而之所以會如此,則是現代家庭親人間互動關係特別密切的結果。

8. 《論晚期風格》首章〈適時/合時與遲/晚〉開宗明義,大致區分藝術家兩種晚期特質。其中之一如下:

在一些最後的作品裡,我們遇到固有的年紀與智慧觀念,這些作品反映一種特殊的成熟、一種新的和解與靜穆精神,其表現方式每每使凡常的現實出現某種奇蹟似的變容(transfiguration)。

例子包括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及希臘悲劇大家索福克里斯的《伊底帕斯在科勒諾斯》,一切獲得和諧與解決,泱泱有容,達觀天人,會通福禍,勘破夷險,縱浪大化,篇終混茫,圓融收場。

薩依德分析第二種晚期風格,「冥頑不化、難解、還有未解決的矛盾」,作品充滿不和諧的、非靜穆的緊張,產生一種刻意不具建設性的、逆行的特質,例如 易卜生末年「憤怒、煩憂」,「戲劇這個媒介提供他機會來攪起更多焦慮,將圓融收尾的可能性打壞,無可挽回,留下一群更困惑和不安的觀眾」。如同易卜生,晚 期的貝多芬「老」無適俗韻,對所用媒介掌握爐火純青,卻「放棄與他所屬的社會秩序溝通,而與那套秩序形成矛盾、疏離的關係」。違時絕俗的結果,「他的晚期 作品構成一種放逐」。

薩依德對這第二種晚期風格的分析直承阿多諾的貝多芬晚期風格論,並且直接引用阿多諾語,「晚期作品是災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