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6月28日午,接到 《思想》主編錢永祥兄寄來的雜誌時,我剛好在讀楊武能翻譯的 《魔山》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這本書的缺點之一是,規避插圖的版權交代)。這本書的〈後記--我譯《魔山》 二十年〉說明楊先生從事文學名著翻譯四十年,個人的翻譯環境的際遇的差別:1990年,四人合譯的《魔山》 出版,有些譯筆一致性的困擾,決定單人重譯,這時(2004年,受「歐洲譯家協會」聘為「該協會的駐會翻譯家」),翻譯的"環境",已由中國冰天凍地的北京或火爐般的重慶附近,到一處德國聯邦的「歐洲譯者工作中心」(藏有275語種的15萬冊書,2.5萬冊辭典和參考工具......,頁522。)
我不免為故友彭淮棟兄獨立在80年代初翻譯《魔山》 的努力所感動。
6月25日錢永祥兄來電邀"談翻譯"的稿子。我戲草底下的文本博大家一笑。
華文翻譯:夢想與期望
幾年前,Economist 周刊及衛報等,都報導台灣是"出版量/人口數"的世界第2名。
我們或許知道,台灣每年書市推出的書籍當中,可能四分之一以上是翻譯類,所以選暢銷書的排行版
本文所談的華文翻譯,指台灣、中國、香港出版的譯本。香港特指各大學的翻譯系及其刊物如Renditions (magazine) (中文大學;這個翻譯世界網絡,請參考:孔慧怡 《不帶感傷的回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 2024 此學刊100期,停刊 ),以及宗教文藝出版社等等關於宗教、神學、哲學;文學等的出版品,當然, 《明報月刊》也連載過周縱策的《五四運動史: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等大著。
中國的翻譯組織比較有規模、層級。香港的民間翻譯學會所選出的"會士/院士",公論很好。台灣似乎還沒有相對強點的翻譯組織 (包括翻譯獎)。
在1949年之前,最大的翻譯出版社當屬商務印書館。1949年之後,中國的翻譯出版,似乎比較分散點。台灣的情形類似,更分散,然而學術點的翻譯,有家後起之秀,即聯經出版社,它的主編胡金倫先生,在2018年6月末驕傲地說,歷屆唐獎的漢學類的得獎者,該社都有其著作的翻譯本。
就世界名著的翻譯而言,台灣的缺點之一是"人口"較少。"我的朋友"彭淮棟先生在80年代中期就告訴我,出版社找顧問列出"待譯書單"不難,難在找出恰當、勝任的人來翻譯。這點,在21世紀初期,逐漸由中國的出版社"補齊",甚至更深入,譬如劉小楓先生在北京華夏出版主編的「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等叢書。
中國的翻譯優勢和缺點:市場大、人才(含外語人才)多,可以作長期叢書的規劃等等。缺點是官方的意識形態等要求的禁忌、自我審查。舉例而言,宇文所安和孫康宜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簡體字版,缺末章。Herbert A. Simon 的回憶錄《我生活的模式》缺1989年的北京動亂的親身體驗記;簡體字版的Le Corbusier 的《東方遊記》將1911年談論土耳其憲法改革的"憲法",改成"建設"。鄙人新譯的【轉危為安】、【新經濟學】 (台北:經濟新潮;北京:機械工業,2015)的簡體版〈譯者序〉給加些愛國感人的話。
能夠妥協的簡體字版,不見得皆大歡喜:"2010年底,《巨流河》簡體字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取得授權,雖在少許刪節的立場上有些折沖與磨合,但終能順利出版。齊邦媛這個名字也由此為大陸讀者熟知。"
比較:《巨流河》日文版在日本正式出版了20?,日本相關部門沒有進行篡改與閹割,這是讓日本讀者重新看待八十年前戰爭真相的最佳讀本。
我不免為故友彭淮棟兄獨立在80年代初翻譯《魔山》 的努力所感動。
6月25日錢永祥兄來電邀"談翻譯"的稿子。我戲草底下的文本博大家一笑。
華文翻譯:夢想與期望
幾年前,Economist 周刊及衛報等,都報導台灣是"出版量/人口數"的世界第2名。
UK publishes more books per capita than any other country, report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uk-publishes-more-books-per-capita-million-r...2014/10/22 - UK tops chart of publications per million inhabitants by a huge margin, with only China and US publishing more titles ... and places the UK an astonishing 1,000-plus titles ahead of second-placed Taiwan and Slovenia (1,831).
本文所談的華文翻譯,指台灣、中國、香港出版的譯本。香港特指各大學的翻譯系及其刊物如Renditions (magazine) (中文大學;這個翻譯世界網絡,請參考:孔慧怡 《不帶感傷的回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 2024 此學刊100期,停刊 ),以及宗教文藝出版社等等關於宗教、神學、哲學;文學等的出版品,當然, 《明報月刊》也連載過周縱策的《五四運動史: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等大著。
中國的翻譯組織比較有規模、層級。香港的民間翻譯學會所選出的"會士/院士",公論很好。台灣似乎還沒有相對強點的翻譯組織 (包括翻譯獎)。
在1949年之前,最大的翻譯出版社當屬商務印書館。1949年之後,中國的翻譯出版,似乎比較分散點。台灣的情形類似,更分散,然而學術點的翻譯,有家後起之秀,即聯經出版社,它的主編胡金倫先生,在2018年6月末驕傲地說,歷屆唐獎的漢學類的得獎者,該社都有其著作的翻譯本。
就世界名著的翻譯而言,台灣的缺點之一是"人口"較少。"我的朋友"彭淮棟先生在80年代中期就告訴我,出版社找顧問列出"待譯書單"不難,難在找出恰當、勝任的人來翻譯。這點,在21世紀初期,逐漸由中國的出版社"補齊",甚至更深入,譬如劉小楓先生在北京華夏出版主編的「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等叢書。
中國的翻譯優勢和缺點:市場大、人才(含外語人才)多,可以作長期叢書的規劃等等。缺點是官方的意識形態等要求的禁忌、自我審查。舉例而言,宇文所安和孫康宜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簡體字版,缺末章。Herbert A. Simon 的回憶錄《我生活的模式》缺1989年的北京動亂的親身體驗記;簡體字版的Le Corbusier 的《東方遊記》將1911年談論土耳其憲法改革的"憲法",改成"建設"。鄙人新譯的【轉危為安】、【新經濟學】 (台北:經濟新潮;北京:機械工業,2015)的簡體版〈譯者序〉給加些愛國感人的話。
能夠妥協的簡體字版,不見得皆大歡喜:"2010年底,《巨流河》簡體字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取得授權,雖在少許刪節的立場上有些折沖與磨合,但終能順利出版。齊邦媛這個名字也由此為大陸讀者熟知。"
比較:《巨流河》日文版在日本正式出版了20?,日本相關部門沒有進行篡改與閹割,這是讓日本讀者重新看待八十年前戰爭真相的最佳讀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