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日 星期五

譯人:張心漪《心漪集》1971年的「不連續的年代」、夏丏尊

    讀"譯人:張心漪"有感:
    2016.9.28,張心漪先生百歲,我取得一本2007的《心漪集》(Recollection)--這英文書名就是妙譯。2007的《心漪集》(Recollection),書名就是妙譯。
    1971年的「不連續的年代」,現在作者一般都譯為"彼得杜拉克",有趣的是,中國採用「德魯克」。這本書,台灣有幾個譯本,我讀協志工業本「斷絕的時代」。現在看到葉公超先生在封面上,真是好奇。1987年的「沙地郡曆誌」成書之不易,從 張心漪女士的"獻給我所紀念的人---譯後記"可知。不知道為什麼還有新譯本:「沙郡年記」(台北:天下文化,1998 






  1.  注音一式 ㄒ|ㄚˋ ㄇ|ㄢˇ ㄗㄨㄣ
     漢語拼音 xi  mi n z n 注音二式 shi  mi n tzu n
    人名。(西元1886~1946)原名鑄,以字行,浙江上虞人,現代散文家。留學日本,返國後任教於浙江第一師範及上虞春暉中學,後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且為開明書店創辦人之一。夏氏畢生從事文藝創作及翻譯,致力國文教材之編著。其散文清新流利、溫潤雋永。著有文章作法、平屋雜文,譯有愛的教育續愛的教育近代日本小說集,編有開明國文講義等。

  2. 夏丏尊在1923年翻譯了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名著《愛的教育》。該書風行二十餘年,再版三十餘次。1928年,夏擔任開明書店編譯所所長。









    1. 夏丏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zh.wikipedia.org/zh-tw/夏丏尊

      Translate this page
      夏丏尊(1886年-1946年4月23日),本名夏鑄,字勉旃,號悶庵,浙江上虞松廈人。中國近代教育家、散文家。 夏丏尊祖上經商,父親是個秀才。幼在家塾讀書,能作八股 ...
  3. ----

  4. 翻譯偵探事務所: 張心漪:像媽媽一樣的譯者

    tysharon.blogspot.com/2014/09/blog-post_3.html

    Translate this page
    Sep 3, 2014 - 張心漪(1916- )是名門之後,曾國藩的外曾孫女,出生於上海,念過當時名門閨秀雲集的中西女中,燕京大學畢業,臺大外文系教授,曾教過白先勇那一 ...
    You've visited this page 2 times. Last visit: 11/19/14
  5. 我取自己有的幾本:



這本張心漪譯的「慈母心」,1952年十月出版,由台鐵刊物暢流半月刊出版,應該是張心漪在台灣最早的譯作。這本作品曾在1976年由純文學重出,書名改題「媽媽的 ...
----
這本書,台灣有幾個譯本,我讀協助工業本「斷絕的時代」。現在看到葉公超先生在封面上,真是好奇。
1971年重要的趨勢書「不連續的年代」,現在作者一般都譯為彼得杜拉克,有趣的是,中國採用
「德魯克」。
----
國立編譯館1973年版的國中國文課本第三冊第十四課「寄子書」,修伍德安德生寫的,就是張心漪翻譯的。初版是香港今日世界(1968),原名「美國名家書信選集」,大地出版社1987年重出,改題「名人書信選集」。現在重看這封信,竟然還有點印象,只是當時對安德生一點印象都沒有,只記得他叫兒子多素描:

親愛的約翰:有件事我昨天信裡應該提的。是關於繪畫的事。不要因為一幅畫是現代的,是最新的就跟它學。到羅浮宮去,花多點時間鑑賞林布蘭、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學習素描,使你的手能不知不覺地熟練,能筆隨意走,然後你可想到你面前的東西。....關於顏色,你要小心。多到大自然裡去找,別到顏料店去找──那是別人的調色板──而在各種光線下看房屋的側面。你不會一下子登峰造極。成功是吃盡辛苦得來的。    我所企望的不是你的成功。我希望你對於人,對於工作,都抱著正確的態度。單是這一點也許就可以使你成為大丈夫了。



1968年「美國名家書信選集」

Charles A. Beard  回信給:DurantWill (1885-1981)的部分:
"When we analyze ourselves we find conflicting motives. We have moments of shivering selfishness, when we think only of our personal gain. And we have moments of exaltation when we feel the thrill of the prodigious and hear the call to high action. That seems to be true of all men and women, high and low, and the outcome in each case is a matter of proportion.
"For myself I may say that as I look over the grand drama of history, I find (or seem to find) amid the apparent chaos and tragedy, evidence of law and plan and immense achievement of the human spirit in spite of disasters. I am convinced that the world is not a mere bog in which men and women trample themselves in the mire and die. Something magnificent is taking place here amid the cruelties and tragedies, and the supreme challenge to intelligence is that of making the noblest and best in our curious heritage prevail. If there was no grand design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fragments of one are evident and mankind can complete the picture. A knowledge of the good life is our certain philosophic heritage, and technology has given us a power over nature which enables us to provide the conditions of the good life for all the earth's multitudes. That seems to me to be the most engaging possibility of the drama, and faith in its potentialities keeps me working at it even in the worst hours of disillusionment. The good life -- an end in itself to be loved and enjoyed; and intelligent labor directed to the task of making the good life prevail. There is the little philosophy, the circle of thought, within which I keep my little mill turning.
"This is the appearance of things as I see them, and even profound philosophers can merely say what they find here." (這篇的翻譯,請參考《美國名家書信選集》張心漪譯,香港:今日世界,1968,頁267-68。) 
----

「沙地郡曆誌」是張心漪最後一本譯作,1987年出版,她已年過七十。這本A Sand County
Almanac
是環保界的經典,後來有另二個譯本「沙郡年記」(台北:天下文化,1998 )、「沙郡年紀」(台北:果力,2015 )。張心漪的丈夫費驊在1984年過世,費驊曾任財政部長,是台灣國家公園的催生者,馬以工以紀念費驊為理由,說動了高齡的張心漪翻譯此書,也因此這是她唯一一本冠夫姓的譯作。
1987年新環境出版社的「沙地郡曆誌」,署名「費張心漪」



台灣最不老的作家 張心漪 終身學習,把93歲活得像41歲
作者:黃漢華
出處:2008年5月號《遠見雜誌》 第263期
每個星期二早上,93歲的張心漪必定坐在書法家陳瑞庚旁邊,提起手腕寫書法。穿著旗袍套裝的她不戴老花眼鏡,一點一橫,專心把字寫好。
     24年了,每週兩小時的書法課,張心漪從沒間斷,每次上課也始終面帶微笑,沒喊過累,一個字接著一個字寫。陳瑞庚不拘小節,常忘記待客禮數,張心漪就調皮地用拳頭敲桌子,大喊,「老師,茶呢?」66歲的書法家一聽,只得連忙去端茶。
     到了星期四,張心漪還是整齊的旗袍套裝,她穿著亮鑽紅色絲絨尖頭包鞋,手拄枴杖,一早就來到音樂老師彭樂天的琴房。她拿起麥克風,從丹田發聲、練唱,詠唱曲中意境。
     學了將近十年的歌唱,張心漪興致不減,前年在台北市中山堂表演獨唱。問她都快當人瑞了,為什麼還能學而不倦?「學習讓我快樂、聰明,哈哈哈,」她的心境盡在爽朗的笑聲裡。

愈活愈美,活出長者的智慧
     張心漪,一位歷經八年抗戰、見證國民黨政府遷台的女性。她是清朝名將曾國藩的外曾孫女,先生費驊當過財政部長,弟弟張心洽是前中華開發總經理,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是她外甥,費驊、張心洽、張孝威更是知名的美國艾森豪獎學金唯一一家三人上榜的得主。
     張心漪更是中、英文造詣深厚,和已故作家殷張蘭熙是文友,曾經在報章雜誌發表多篇小說、散文,譯作包括《林肯外傳》《殘百合》等十冊,更在台大外文系任教過25年,作家白先勇、陳若曦、王文興見了她,都得喊她一聲「老師」。
     去年底,她更集結30歲到70多歲的作品,出版《心漪集》,堪稱台灣最年長的作家。
     透過這本書,讀者能窺見這棵文壇長青樹如何規劃豐富的退休生活。
     「她活出長者的智慧,那是心靈的美,」陳瑞庚這樣形容年紀和他媽媽差不多的「學生」。






內容簡介

一點都仿不來的紫玫瑰,歲月裡的無邊風景! 
  她,是曾國藩的後代,是台大外文系教授,是財政部長夫人,是專業翻譯,是作家,也是實踐生命的生活家!   
  那個繁華而動盪的年代,出身自中國傳統禮教大家庭的她,帶著溫潤的性格進入教會學校學習外文、數學與音樂,開放積極的西方教育薰陶了性情,也擴大了藝文的視野。居安的婚姻生活,更讓她盡情釋放才能,悠游於教育、社福、家庭、個人嗜好各個領域,適切扮演每一個角色,從縫紉、畫圖到專擅的外文能力、為台灣崇她總社的社福服務創下盛期,她是幸運的,也是盡情付出的純善者,在舊時代裡優雅且主動地追求理想、實踐生活。
  現年九十餘高齡的她,依舊秉持樂觀的性子,多方嘗試並主導生活樂趣;她穿著一襲素雅旗袍,跑到法國麗池飯店學法國料理,又到海德堡讀德文,也到劍橋選修課程進修、每年都要抽空旅行,可說是自助旅行的最高齡紀錄保持者。《心漪集》本書溫潤雅麗,中英文對照,文如其人的清麗創作、是外和內荏的傳家本、也是一段芳馨的時代記憶。
作者簡介
張心漪
  1916 年出生於上海,曾任台大外文系教授、翻譯、作家,現任國際崇她中華民國總社顧問。
  從小出身自中國傳統禮教大家庭的她,不僅飽讀中國古典文學、詩詞,並接觸進而熟稔英文、數學及西洋音樂課程。她曾進入中西女子學校、貝滿女子中學、燕京及滬江大學求學,在西式教育的薰陶下養成思想開放及樂觀的人格特質。這段求學的過程,讓她愛上了英國文學,並且認識了許多鼓勵她創作的師友。
  婚後,遇上了戰爭,歷經了生活的艱難、轟炸、生離死別,然而,與丈夫所攜手熬過的這段艱苦日子,卻也成為了日後最難以忘懷的回憶。至今,子孫滿堂仍舊活潑充滿好奇心的她,喜歡旅行與談天,尤其喜歡與人接觸,她的靈活與好學,可從那間擁有豐富藏書,角落不時可見小零食、盆栽的書房可為最佳性格描繪。

心漪集

Recollection

目錄

推薦序
心漪學姊 周聯華
崇她褓母 辜嚴倬雲
費伯母 馬以工
媽媽 丁費宗清
百寶箱 丁廣?
■創作篇
外婆的珍藏
回憶
那兒
小樂:一個不會走路的小孩
解語垣
■散文篇
閒話老年
「難養」與「難為」──由孔夫子起古今中外談女子
我的外婆崇德老人聶曾紀芬
三代同堂
開心七個字
假如我有一位太太
■翻譯篇
談翻譯
媽媽的銀行存款
天倫樂
林肯外傳
殘百合
家政教育
少年遊
如夢令、午酒歌、舊家風
菩提樹
不連續的時代
名人書信選集
砂地郡曆誌
■SHORT STORIES英文短篇故事
My Grandmother’s Treasures
Recollection
There
Robbie—The Boy Who Could Not Walk
a fantasy (partly written in polyphonic prose)
The Whispering Wall
■ESSAY隨筆
Chinese Lady’s Faith
A Letter from My Rader
A Fashionable Subject
The Engineers in My Life
My Grandmother
My Autobiography
Growing Old Gracefully
My Life with Books
If Only I Had a Wife
The Plight of Being a Housewife
Happy Thought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