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蛤蟆的油》(黑澤明自傳)書名翻譯。師之大者 頁79~81 黑澤明:立川老師讓大家想畫甚麼就畫甚麼.....師生情深的《一代鮮師》/《裊裊夕陽晴》; (王璞 )

《蛤蟆的油》(黑澤明自傳)書名翻譯。師之大者 頁79~81      黑澤明:立川老師讓大家想畫甚麼就畫甚麼.....師生情深的《一代鮮師》/《裊裊夕陽晴》; (王璞 )
不少著名學者、大師、偉人,他們往往也因為一位或幾位良師改變了命運。我印象特別深的有日本名導黑澤明。
黑澤明也屬於那種開智晚的孩子,兒時懦弱、好哭、低能。七歲時跟同齡孩子一樣被送去上學,同學欺負他,他惶惑懵懂,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講甚麼。老師把他當成特殊兒童,讓他單獨坐一旁自生自滅。這樣直到他二年級轉去另一間小學,碰上良師立川精治。
立川老師的教育法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開發每個孩子的長處。黑澤明在自傳《蛤蟆的油》裏回憶,他智力發生頓悟性轉折,是在一堂美術課。課上立川老師讓大家想畫甚麼就畫甚麼。黑澤明不知自己想畫甚麼,但他努力畫,使勁畫,以至於把鉛筆都畫斷了。他賣力地塗顏色,覺得塗錯了顏色就拿手指沾上唾沫拼命擦,結果畫得一團糟,同學看了都哈哈大笑。可立川老師喝住大家,稱贊他畫得好,特別贊賞他手指沾唾沫塗改這一招,還在畫上打了三個紅圈以示表揚。從此,這名差生就愛上了美術課,不僅畫畫越來越好,其他功課也突飛猛進。
別以為這一教育成功是偶然的孤例,黑澤明同班同學植草圭之助,是班上另一個好哭鬼和差生,在立川老師的鼓勵教學法下也開了智,後來成為著名小說家和劇作家,黑澤明好幾部劇本就出自其手,包括那部寫師生情深的《美麗星期天》,那是黑澤明作品中少見的寫實之作,感人至深。我猜這是他倆對立川老師的致敬之作。良師改變命運

美麗的星期天
素晴らしき日曜日
One wonderful Sunday

師生情那部,是晚年的《裊裊夕陽晴》。《美好星期天》是早年講青年男女過窮日子的。
《裊裊夕陽晴》一代鮮師? 1993

一代鮮師(裊裊夕陽情)
まあだだよ
Not Yet(Madadayo)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代鮮師(臺灣
裊裊夕陽情(香港
まあだだよ
基本資料
導演黑澤明
監製德間康快
小暮剛平
製片黑澤久雄
劇本黑澤明
原著富田常雄
主演松村達雄
香川京子
井川比佐志
所喬治
寺尾聰
配樂池邊晉一郎
攝影齋藤孝雄
上田正治
剪輯黑澤明
製片商大映株式會社
電通
黑澤製作
片長134分鐘
產地 日本
語言日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93年4月17日(日本)
發行商東寶株式會社

一代鮮師》(日語:まあだだよ Mādadayo */?)乃日本知名電影導演黑澤明在1993年執導的電影,也是他生前最後一部作品。

關於日語片名「まあだだよ」的由來,乃日本小孩玩捉迷藏時捉人者詢問「躲好了沒?」,匿藏者答曰「未得唷!」(まあだだよ)。片中男主角內田百間是一位生性豁達、看破生死離別的教師,所以面對死亡,他總是調皮地對死神說「未得唷,我還不想離開這個人世間」。因此臺灣將片名翻譯成《一代鮮師》,香港則譯作《裊裊夕陽情》。此外,片中感念教師恩情的學生們所組成的「摩阿陀會」乃「まあだだよ」的諧音。

劇情提要

生性豁達、幽默德語教師內田百間松村達雄飾)走入教室內,告知一群學生即將退休。內田老師提及他們的上一代,因為其父母也是前者教過的學生。說著說著,感情豐富的內田老師突然啜泣了起來。

另一群已進入社會工作的學生幫忙內田老師搬家,並慶賀老師退休。宴席之間聽聞房租相當便宜,原來此地常遭梁上君子光顧,房東降價了許多次,才吸引內田老師租房。但是內田老師胸有成竹地說他有治賊妙方,兩個擔心的學生高山(井川比佐志飾)和甘木(所喬治飾)夜裡偷偷到老師家幫忙巡邏。一進入屋內才發現所謂的妙方,是貼著「小偷入口」、備有茶點的「小偷休憩室」和「小偷出口」,讓賊兒在家中轉了一圈後知難而退,兩人哈哈大笑。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適逢內田老師60歲大壽,多達16個學生前往老師家祝壽。由於親戚寄來的鹿肉不夠,內田老師又上街採買了馬肉。一鍋馬、鹿肉又引來學生們哄堂大笑,因為日語中「馬鹿」乃是罵人笨蛋。

不久內田老師租的房子因為空襲焚毀,他和師母(香川京子飾)好不容易找到一間富貴人家遭空襲燒毀僅剩的小茅屋。雖然學生到訪時屋內空間侷促,內田夫婦兩人倒也甘之如飴。學生們遂協議集資合購一塊地,替老師蓋一間新房屋。內田老師知道此事,直嚷著希望庭院裡有大池塘、池塘中有座小島。新居落成後學生們又發起「摩阿陀會」,在每年老師的壽宴上都要他喝下一大杯啤酒,再高聲地說:「未得唷!我還活著!」。

某日突然跑來一隻野,內田夫婦決定收養牠,並取名為諾拉(ノラ)。雖然他們和這隻貓日久生情,但諾拉某天卻失蹤了。內田老師和學生們用發傳單、刊登報紙廣告等方式找尋貓咪,卻都沒有下落,內田老師也日日以淚洗面。後來又跑來一隻黑白相間的短尾貓,多少平復了內田夫婦悵然的心情,後來黑白短尾貓死去,夫婦倆在庭院為牠和諾拉各設置了墓碑。

內田老師照例在第17回摩阿陀會上喝下一大杯啤酒,然後高喊「未得唷!我還活著!」。但是宴席進行到一半突然心律不整,摩阿陀會的發起幹部高山、甘木、桐山、澤村等人隨師母扶持內田老師回家休息後,四人在隔壁房間小聲地喝酒聊天。熟睡的內田老師似乎在作,夢見他和朋友們玩捉迷藏,大喊:「未得唷!」。


"Madadayo KUROSAWA BOOK" likely refers to books related to Akira Kurosawa's film Madadayo (Mādadayo), which is his 30th and final completed film. Books on the subject include original screenplays for the film, published versions or analyses of the film like David A. Conrad's "Akira Kurosawa and Modern Japan", and books that are part of film series on Kurosawa. 
Books on the Film Madadayo
  • Madadayo 
    Original Screenplay: Some items listed are original screenplays for the 1992 film, which are often rare and may be available from antiquarian booksellers. 
  • Madadayo 
    Home Media: The film itself is also available on DVD and streaming platforms. 
  • Akira Kurosawa and Modern Japan by David A. Conrad: 
    This book analyzes all of Kurosawa's 30 films, including Madadayo, providing context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ettings of the films. 
About the Film Madadayo
  • Based on essays by Hyakken Uchida: 
    The film is based on essays by the real-life professor and author Hyakken Uchida. 
  • Plot: 
    The story center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aging, free-spirited professor and his former students who celebrate his birthday each year, asking if he is ready to die, to which he always replies, "Not yet". 
  • Themes: 
    The film explores themes of tradition, wisdom, aging, and farewell, with Kurosawa using the professor as an alter-ego. 
  • Final film: 
    Madadayo is considered Kurosawa's touching final and personal film, closing out his illustrious career. 

David A. Conrad 的《黑澤明與現代日本》:本書分析了黑澤明的全部30部電影,包括《嫦娥》,並提供了電影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關於電影《裊裊小姐》
改編自內田百賢的散文:本片改編自現實生活中的教授兼作家內田百賢的散文。
劇情:故事圍繞著一位年長、自由奔放的教授與他以前的學生之間的關係。這些學生每年都會為他慶祝生日,並詢問他是否準備好死去,而他總是回答「還沒有」。
主題:影片探討了傳統、智慧、老化和告別等主題,黑澤明將教授作為其另一個自我。
最後一部電影:《裊裊小姐》被認為是黑澤明感人至深的最後一部個人電影,為其輝煌的職業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WWWW

2006 {蝦蟆的油 黑澤明自傳}重現中國江湖

近日,黑澤明自傳(1978??1983)《蛤蟆的油》大陸中譯本才由南海出版公司引進推出,台灣很早就有啦:黑澤明著{蝦蟆的油 黑澤明自傳 }:
林雅靜譯,台北 : 星光, 83 /1994
(【蝦蟆】 注音一式 ㄏㄚˊ ˙ㄇㄚ  解釋
動物名。兩生綱無尾目蛙屬。體型類似蟾蜍而較小,色呈暗褐,背有黑點,善跳躍,鳴叫時作呷呷聲,常居於沼澤邊。亦作蛤蟆。)

書名緣由: 據黑澤明的解釋,書名來源於一種日本常用藥材——蝦蟆油。原來,日本民間故事:深山有一種特別的蝦蟆,人們抓到它之後就將它放在鏡前或玻璃箱內,它一看到自己醜陋不堪的真面目就會嚇出一身油。這種油,民間用來當治療燒燙割傷的珍貴藥材。
黑澤明晚年回首往事,自喻是只站在鏡前的蛤蟆,發現自己從前的種種不堪,嚇出一身油……

黒澤明或許比較誠實,他嚇出來的,還可以潤澤後人。

自傳先出版英文本: 有點意思: 英文書名以副標題翻譯 因為日語版的典故無法翻譯成英國:
Akira Kurosawa這本書的英譯本為: Something Like An Autobiography. Vintage Books USA, 1983. ISBN 0-394-71439-3 /Kurosawa, Akira (1983). Something Like an Autobiography. Translated by Audie E. Bock. Vintage Books. ISBN 0-394-71439-3.
黒澤明 『蝦蟇の油 自伝のようなもの』 岩波書店 1984
 岩波同時代ライブラリー 1990年、岩波現代文庫 2001/復刊2010


也談翻譯 (王璞)普希金是最好譯的一位《葉甫根尼·奧涅金》等,越是大師的作品越好譯:萊蒙托夫、屠格𣵀夫、托爾斯泰、契訶夫都是這樣的大師。

 

也談翻譯
日前讀到書友關於普希金長詩《葉甫根尼·奧涅金》翻譯的議論,忍不住要來插幾句嘴。因為在下正好譯過這部作品,當然沒有出版,只是拿來練筆。
那是五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代,一天,在造紙廠工作的友人在廢紙堆中發現這本俄文書,精裝六十四開本。他想起我在自學俄文,便把它撈出來給了我。那時我自學俄文的教材只有一本,兩卷本的《現代俄語語法》,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書中例句皆來自於俄羅斯文學經典,可以說是句句珠璣,我每句都不放過,用它們操練的不止是俄文,還有中文。
所以拿到這本普希金經典我如獲至寶。初生牛犢不怕虎,二話不說就開筆翻譯。我粗通俄語,對詩歌一竅不通,難度應該超乎想像吧?可奇怪的是,我竟一帆風順地把它從第一行譯到最後一行。甚至保持了十四行詩的整齊體例。我還記得是寫在四本活頁紙芯上,每卷一本。字跡極小,竟然在六十四開的紙上排了雙列,為的是便於收藏和傳閱。對了,我不少家人好友都傳閱過這一譯稿。後來我以初中學歷考上華東師大比較文學研究生,也有它一份功勞。因為報考時我將它當作敲門磚寄給了導師王智量老師。
以上是題外話,正題是:我認為《〈葉甫根尼·奧涅金〉并非書友談論的那麼難譯,至少從俄文原著看是這樣。事實上,跟其他大多數俄羅斯作家相比,普希金是最好譯的一位。我後來弄到一本十九世紀俄羅斯經典作家經典作品的俄文原著,書中收的普希金作品是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我也把它譯了一遍。也是出奇的順風順水。
我要說的是,越是大師的作品越好譯,因為他們文字簡潔,用詞樸實準確,深厚的文學素養使得他們天然去矯飾,不需賣弄才學以炫人耳目,反而雅俗共賞。萊蒙托夫、屠格𣵀夫、托爾斯泰、契訶夫都是這樣的大師。記得那本巨無霸書中收有上述作家的作品是萊蒙托夫《童僧》、《當代英雄之塔曼》、屠格涅夫<阿霞>、《獵人筆記》(選章)、托爾斯泰《高加索的俘虜》、契訶夫<帶閣樓的房子>、<帶小狗的女人>。至今還留存的手稿就只有<阿霞>了。
反而自學成才的高爾基作品不好譯,那本書中收有他的<海燕>和《俄羅斯漫遊散記》(選章)。他愛用俚語、俗語、生僻詞,還喜歡寫長句,要從那些彎彎繞的各種從句中繞出來,還真得有些功力。翻譯高手或許可以讓它們放出異彩,但對於我這種新丁來說,就力不從心了。
幸而這本書打頭陣的是普希金,殿後的是高爾基,否則便是初生的牛犢也會怕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