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第22條軍規》(Catch-22)

小說Catch- 22首章 中 連用 cavernous 3次形容 口 眼 頰
這對翻譯沒什麼挑戰 不過無法表達英文的特色
漢譯最大的敗筆在接下的一段 一系列醫生
各負責其專長
譬如說 psychologist for psyche 等等
這是要表示英文的形成法 而漢譯自作主章
每章可能都引用過第22條軍規



(kach twen-tee TOO)

noun
A situation marked by contradiction, absurdity, or paradox, where a solution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Etymology
From Catch-22, a novel by Joseph Heller第22 條軍規

In this World War II novel, an air force regulation states that a man is to be considered insane if he is willing to continue to fly dangerous missions. To be relieved of such duties all he has to do is ask. But one who makes such a rational request shows that he is, in fact, sane. Here is an extract from the novel.
Doc Daneeka said, "He (Orr) has to be crazy to keep flying combat missions after all the close calls he's had. Sure I can ground Orr. But first he has to ask me to." "That's all he has to do to be grounded?" "That's all. Let him ask me." "And then you can ground him?" Yossarian asked. "No, then I can't ground him." "You mean there's a catch?" "Sure there is a catch," Doc Daneeka replied. "Catch-22. Anyone who wants to get out of combat duty isn't really crazy."

Usage
"Yet ask members of the public what they think about street sellers, and the most virtuous will respond that they should be banned from the city streets. Yet the sellers do a roaring trade, and could not do so unless their goods and services met a substantial public need. Some solution to this Catch 22 situation is long overdue ..." — Word From the Streets: The Plight of the Informal Sector; The National (Papua New Guinea); May 19, 2003.

"The players involved say it's too early to talk about it, which leads to a catch-22. If you wait until it becomes a pertinent issue, it may no longer even be an issue." — Tony Jackson; Reds Ponder Rare Slugging Trio; Sebastian Sun (Florida); May 21, 2003.

第22條軍規》(Catch-22)是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代表作。作品是一部長篇小說,寫於1961年

目錄

[隐藏]

[編輯] 情節梗概

故事發生在地中海的一個小島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的一個飛行大隊駐紮在該島上。按一般規定,飛滿規定次數(最初為25次)的飛行員可以回國,但軍規實際上規定,無論何時,必須執行司令官命令做的事情。飛行大隊的指揮官凱斯卡上校(卡思卡特上校)是個官迷,他一次一次增加飛行任務,遠遠超出一般規定。飛行員們都得了恐懼症,變得瘋瘋癲癲。尤其是投彈手尤塞恩(尤 索林,約塞連)上尉,更是終日惶惶不可。在求生慾望的支配下,他在戰鬥中只想逃命。他裝病躲進醫院,不久被密探和一個充滿「愛國熱情」的傷兵嚇跑了。他找 到一個軍醫幫忙,想讓他證明自己瘋了。軍醫告訴他,雖然按照所謂的「第22條軍規」,瘋子可以免于飛行,但同時又規定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而如果本人一旦 提出申請,便證明你並未變瘋,因為「對自身安全表示關注,乃是頭腦理性活動的結果」。這樣,這條表面講究人道的軍規就成了耍弄人的圈套。當飛行員們出生入死時,那些指揮官們卻忙於勾心鬥角,還和神通廣大的食堂伙食兵米洛組成了一家聯營公司M&M企業,大作投機生意,發戰爭財。尤塞恩目睹了這種種荒謬的現實,最後在同伴們的鼓勵下,他逃往中立國瑞典去了。

[編輯] 文學流派

這部小說是一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它比較集中的表現了黑色幽默流派的特點。該小說的作者也是公認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

[編輯] 創作手法

作者在小說中摒棄了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使整個作品沒有一條完整的情節發展線索,也沒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滿著混亂,喧鬧,瘋狂的氣氛。但作者同時強調的是一種「嚴肅的荒誕」。小說顯然以美軍來比喻整個美國社會,從它內部的骯髒,腐敗,墮落可以判斷出它的本質,尤其是那些高踞眾人之上的官僚們。所以,小說的特殊藝術形式和內容並非為了賣弄荒誕的技巧,而是為了更好的表達它的主題。正如哈里斯在《美國當代荒誕派小說家》(1971)一書中所指出的:「海勒的小說儘管技巧上有所創新,事實上卻在遵循特定的文學傳統。《第22條軍規》歸根到底是一部激進的抗議小說,像《憤怒的葡萄》和《美國的悲劇》一樣,他的抗議是指向美國的現行權力中心。」

作者在不經意的調侃之中,顯露出銳利的諷刺鋒芒,直指荒誕的要害,初看忍俊不禁,細品餘味深長。作者常常將相互矛盾或褒貶義相對的詞彙與句子故意搭 配使用,如德里德爾將軍誇口:「我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丹尼卡醫生說:「救命可不是我的事」。某上校「發覺自己仍然無能,而感到十分自豪」,邁洛 說:「我這人從不說謊,只是在需要時才說謊」等等。

[編輯] 作品影響

[編輯] 作品本身

這部小說以其豐富的藝術內容,嚴肅的主題思想和荒誕不經的描寫手法贏得了人們的讚揚,成為60年代初美國文壇上一個重大突破。至1980年,光是科吉出版社就已經發行了150萬冊以上。出版者在扉頁上介紹說:「毫無疑問,《第22條軍規》是本世紀最傑出的小說創作。可以肯定,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還沒有別的小說像他那樣贏得如此熱烈的推崇」。

評論界高呼:「這是一部具有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這是輝煌之作」,「這是英語文學的偉大創舉」等等。

[編輯] 新名詞

這部小說的英文名字「Catch-22」已經進入英語詞典之中,成為常用的英語詞彙。它代表了統治者對於民眾的愚弄,也代表了民眾對於統治者的抨擊。

另外,這個詞在英語中也像徵人們處在一種荒謬的兩難之中。翻譯家黃文範把這種狀況翻譯為「坑人二十二」。如:一個人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而不能得到一個工作,但是他又因為沒有一個工作而得不到工作經驗。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呂振中翻譯聖經

這是一虔誠的譯人的故事 由其兒子撰寫

拿撒勒人耶穌:我的主,我的神: 中文呂振中譯本




中文呂振中譯本

歷史沿革
呂振中牧師生於1898413日。他的父母皆為教會傳道,他與其他四位兄弟,自幼生長於敬虔之基督徒家庭,接受聖經之教導。他中學就讀於由英國差會創辦的泉州培元中學,由於學校良好的師資、環境、設備以及經常性的靈修,使他在學業上和靈性上都有堅實的基礎。後於1916年以優異成績考上香港大學並獲得獎學金。1921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學位。畢業後回培元母校教書一年,並和黃羅綺小姐結婚。1922年他到北平燕京大學宗教學院讀神學。1925年 畢業獲神學士學位。回福建後,在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執教,並擔任副校長職務。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地址在廈門鼓浪嶼--後改名為閩南神學院。這是一間由閩南中華 基督教會與英國倫敦會、長老會、美國歸正教會合辦的,其目的在培養教牧人員的學校。他在教學上非常嚴格認真,刻苦研讀聖經。每當遇到疑難或不清楚的問題, 他都要仔細查考原文,一絲不茍。在閩南神學院共執教14年。
使他決定花費心血全力投入翻譯聖經服事的最大主因,在1946年出版的「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他寫道:「193984日, 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惟認為上主指令耳。時譯者隨閩南神學院遷居漳平之永福;廈鼓海口已被封鎖;交通阻梗,盤費無養,困難重重,絕 無北上希望。乃示象夢境,相繼而來;時譯者心中毫無成見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种方法,開辟道路。繼則步步引領,隨事供給,使譯者得於翌年224日,蹈入淪陷區之母校校園,實行工作。」
19402月,他離開閩南神學院,帶著全家到北平,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開始譯經工作——把新約聖經由希腊文直接翻譯為中文。除了翻譯聖經之外,他還在宗教學院教授希腊文的課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燕京關門,全家移居北平城內。當時生活極為艱困,幸得王克私教授(Dr. Philippe de Vargas)多方籌措,接濟扶助,使他仍能繼續安心致力於翻譯工作。1945年秋,日本投降,燕大復校,他回到燕京大學。1946624日,「呂譯新約初稿」由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出版,僅印500本,非賣品,獻於新約學者,廣徵意見和批評或提示,以便再事修改。

為了更好地翻譯聖經,1946年秋他赴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繼續深造。然後又到英國劍橋大學,威斯敏斯德神學院進修一年,在那裏進一步攻讀希腊文,特別是希伯來文等譯經學問。當他在英國時,英國長老會倫敦區會按立他為牧師。1948年秋,呂牧師由英國回到北平繼續他的譯經工作。但此時,他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哮喘使他伏案工作極為困難。尤其是北方寒冷的冬天,哮喘更加嚴重。於是他和師母南下到福建,曾在福州協和大學暫時工作,繼續翻譯。19494月底,得到英國聖經公會的贊助,呂牧師夫婦到香港,繼續翻譯聖經,開始修定「新約修稿」。「呂譯新約初稿」是根据英國牛津大學蘇德爾(Alexander Souter)編的希腊文新約翻譯的。「新約修稿」則是以符騰堡、司徒嘉德(StuttgartWiirttemberg)聖經會印行的聶斯黎(D. Eberhard Nestle)的編本第十七版為根据的。由1949年冬初到 1951年底,歷時兩年半完成。195210月,「新約新譯初稿」由香港聖經公會出版。呂牧師於1952年元月開始翻譯舊約。經過11年的工作,於1963730日脫稿。又經過重新修正和校訂,1970年底呂譯「舊新約聖經」由原文翻譯成中文,歷時30年,終告完成。1970年底由香港聖經公會代印出版。

30年 來,呂牧師在斗室中工作和生活,「無間冬夏,坐於斯,行於斯,食於斯,臥於斯」,以他對上主堅定的信心和虔誠的信仰,專心工作。雖有生活上的困難和病痛, 但全能的主處處照顧,隨時開路。教會的弟兄姊妹也多在經濟上和生活上給予支持和幫助,使他得以完成全部聖經的翻譯工作。為了表彰呂牧師的熱誠和貢獻,香港 大學於1973412日授予他榮譽神學博士學位。呂牧師於198385歲時移居新加坡,和他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安度晚年。到1988310日蒙主恩召,歸回天家,享年90歲。
譯本特點
呂牧師翻譯聖經的原則,正如他在「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所說:「以直譯為主。一詞一句,一字一點,皆須注意周到,不可輕率放過……雖 然,亦不可以詞害意,須將信達雅兼籌並顧,庶免偏廢。」「譯經之文体問題,不必完全避免非中國式之語法,實可盡量應用中國之語法,或中國人所說得通而聽得 懂之新語法,將新約時代原文之真義與思想,予以他譯介紹,使今日讀者宛然置身於二千年前之猶太社會中。」在直譯原文時,「其遣詞用字,力求準確劃一,盡量 保持原文語法之結構,不增不減,不趨易,不避難;務使語氣連貫,輕重得体,以維信達雅之最大均衡。新造詞語,皆有其理由在。」「但是,譯者深知:每欲保持 某種字句譯法之劃一,或欲直譯原文之語法,不得不以比較冗長之詞句出之,未免有傷於雅。然為存信之故,尚有他道乎?」
1973年,在和學者討論呂譯圣經的問題時,呂牧師寫道:「33年 前我開始譯經的時候,一般人都以為這种工作是個委員會的事,並不是一個人所能單獨做得成的。不錯,我當然承認。但是我卻愚願『大膽』嘗試著起稿,為的是要 供正式修改委員會之參考而已。我始終自認為起稿者,完全沒有取代和合譯本的野心。」「我並不求教會普遍的接受。一些西方著名的個人譯本幾十年來,還沒有獲 得教會普遍的接受,只供參考而已。我若能側身於郭斯比(Goodspeed)和摩法(Moffat)氏之後,永供人們之參考,我願就足了。我若使一般愛讀聖經的人一口氣連續讀許多章節還不忍釋卷,我願就足了。」
呂振中牧師以一人之力,把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原文譯成中文,其譯本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重視譯字上的準確性,可謂空前絕後之舉。可是聖經學者現時都不會鼓勵一人譯本,因為翻譯聖經,應該是由一組人完成的,如此才能達到更完全的地步。
摘自 http://www.glorypress.com/devotional/BibleReadingGuide.asp

《呂譯舊新約聖經》的翻譯過程

最近《生命季刊》開闢了“百年中國教會”專欄,季刊編輯希望我能介紹我父親呂振中牧師的生平和他譯經的經過。關於我父親翻譯聖經的動機和原則,我所知不多,只能從他寫的序言,和少量在雜誌上與別人討論譯經問題時所寫文章中,作一些摘錄和介紹。

1949年我父親移居香港時,我仍在大陸讀書和工作,至19782月我們才到香港和父母親團聚。我哥哥呂榮光牧師在我父母親移居香港後,曾到美國讀神學。1952年 以後即定居新加坡事奉,也未能和父母親常在一起。我到香港後曾和父親談起,希望他能寫一寫他翻譯聖經的經過。或者用講的方式,我可以錄音記錄下來,好讓我 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知道父親的生平。但他始終沒有寫,也沒有錄音。在接到《生命季刊》的要求後,我本來希望由我哥哥執筆比較好,因為他是牧師,有些事情比 我知道得更詳細。可惜當我今年6月去新加坡看他時,他已病重,不久即安息主懷。

我 們的祖籍是福建省南安縣水頭村樸裡鎮。曾祖父呂基哲生於清道光癸巳年,育有五男二女。當時西方傳教士已在閩南一帶傳福音。五兄弟都篤信基督,全家歸主,並 向親友及村民宣揚基督。五兄弟中長男呂原濕受栽培為傳道師。四男呂尚春(即我祖父)任永春教會創辦的小學主持人,並任石井宣教師,在閩南一帶傳揚基督福 音。我曾在我父親處看到過祖父呂尚春為給村民講道,用毛筆寫的閩南話(羅馬字母拼音)聖經。他們不辭勞苦經常拿把雨傘,拿本聖經,到各村傳揚福音。祖父還 被指派幫助西方傳教士學習中文。

1898413日,我父親呂振中出世。祖父母帶著他到永春教會上任,不料翌年祖母歿于永春。祖父後來由永春調到金井,四年後也因鼠疫去世。當時在福建農村鼠疫猖獗,十幾年間奪去我父親所有長輩的生命。曾祖父母、祖父及其他四兄弟,各家長輩都先後去世。全家只剩下我父親(8歲)和兩個堂兄,即呂原濕的兒子呂永生(14歲)和呂永福(12歲)三個孤兒。

我的伯父呂永生26歲時曾寫過一首詩,回憶當時的淒慘情境:

屍山滿積滿山屍,
悲慘死傷死慘悲;
苦別家庭家別苦,
思親念動念親思。

舉目無親、生活無養的三個孤兒,得到神特別的恩待,有教會和傳教士們的關懷和照顧。1906年,由英國差會創辦的泉州培元中學正在籌建中。安海教會牧師和長執會,認為三個孤兒均為傳道人子弟,需讓他們有受教育的機會。經當時培元中學的校長安禮遜牧師全力支持,讓三人在學校住宿、上學並供給生活費用。

由於學校良好的師資、環境、設備以及經常性的靈修,使三個孩子在學業上和靈性上都有堅實的基礎。父親于1916年以優異成績考上香港大學並獲得獎學金。1921年畢業于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學位。畢業後回培元母校教書一年,並和我母親黃羅綺結婚。

1922年父親到北平燕京大學宗教學院讀神學。1925年 畢業獲神學士學位。回福建後,在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執教,並擔任副校長職務。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地址在廈門鼓浪嶼。後改名為閩南神學院。這是一間由閩南中華基 督教會與英國倫敦會、長老會、美國歸正教會合辦,目的在培養教牧人員的學校。父親在教學上非常嚴格認真,刻苦研讀聖經。每當遇到疑難或不清楚的問題,他都 要仔細查考原文,一絲不苟。父親在閩南神學院執教共14年。

是什麼原因使父親決定翻譯聖經的呢?在1946年出版的《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父親寫道193984日, 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唯認為上主指令耳。時譯者隨閩南神學院遷居漳平之永福;廈鼓海口已被封鎖;交通阻梗,盤費無養,困難重重,絕 無北上希望。乃示像夢境,相繼而來;時譯者心中毫無成見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種方法,開闢道路。繼則步步引領,隨事供給,使譯者得于翌年224日,蹈入淪陷區之母校校園,實行工作。”

關於父親所說異象問題,我當時還小,只有10歲,對此事不太清楚。後來我曾經寫信給在新加坡的哥哥詢問此事。哥哥來信說確有其事。他說“就是在父親視察永福閩南神學院新地址樓上房間。當晚父親親眼看到房間牆上、天花板,整個房間充滿發光的‘經’字。經過那晚所看異象,使父親深信這是上主的旨意。要他從事譯經的工作。”

19402月,父親離開閩南神學院,帶領全家到北平,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開始譯經工作——把新約聖經由希臘文直接翻譯為中文。除了翻譯聖經外,他還在宗教學院教授希臘文課程。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燕京關門,我們移居北平城內。當時生活極為困難。幸得王克私教授(Dr. Philippe de Vargas)多方籌措,克己待人,使父親仍能繼續安心,致力於翻譯工作,功不可沒。

1945年秋,日本投降,燕大複校,父親回到燕京大學。1946624日,《呂譯新約初稿》由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出版,僅印500本,非賣品,獻于新約學者,廣徵意見和批評或提示,以便再事修改。

為了更好地翻譯聖經,1946年秋父親赴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繼續深造。然後又到英國劍橋大學,威斯敏斯德神學院進修一年,在那裡進一步攻讀希臘文,特別是希伯來文等譯經學問。當他在英國時,英國長老會倫敦區會按立他為牧師。

1948年 秋,父親由英國回到北平繼續他的譯經工作。但此時他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哮喘使他伏案工作極為困難。尤其是北方寒冷的冬天,哮喘更加嚴重。於是他和我母親南 下到福建,曾在福州協和大學暫時工作,繼續翻譯。當時我在清華大學電機系讀書。我哥哥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讀書。我們沒有隨父母親南下。從此以後,數十年 間,由於工作關係,我們未能和父母親在一起。

19494月底,得到英國聖經公會的贊助,父母到香港,繼續翻譯聖經,開始修定“新約修稿”。《呂譯新約初稿》是根據英國牛津大學蘇德爾(Alexander Souter)編的希臘文新約翻譯的。“新約修稿”則是以符騰堡、司徒嘉德(StuttgartWiirttemberg)聖經會印行的聶斯黎(D. Eberhard Nestle)的編本第十七版為根據的。由1949年冬初到1951年底,歷時兩年半完成。195210月,《新約新譯初稿》由香港聖經公會出版。

父親于1952年元月開始翻譯舊約。經過11年的工作,於1963730日脫稿。又經過重新修正和校訂,1970年底呂譯《舊新約聖經》由原文翻譯成中文,歷時30年,終告完成。1970年底由香港聖經公會代印出版。

30年來,父親在斗室中工作和生活,“無間冬夏,坐於斯,行於斯,食於斯,臥於斯”,以他對上主堅定的信心和虔誠的信仰,專心工作。雖有生活上的困難和病痛,但全能的主處處照顧,隨時開路。教會的弟兄姊妹也多在經濟上和生活上給予支持和幫助,使他得以完成全部聖經的翻譯工作。

為了表彰父親的熱誠和貢獻,香港大學於1973412日授予他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父親翻譯聖經的原則,正如他在《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所說“以 直譯為主。一詞一句,一字一點,皆須注意周到,不可輕率放過……雖然,亦不可以詞害意,須將信達雅兼籌並顧,庶免偏廢。”“譯經之文體問題,不必完全避免 非中國式之語法,實可儘量應用中國之語法,或中國人所說得通而聽得懂之新語法,將新約時代原文之真義與思想,予以他譯介紹,使今日讀者宛然置身于二千年前 之猶太社會中。”在直譯原文時,“其遣詞用字,力求準確劃一,儘量保持原文語法之結構,不增不減,不趨易,不避難;務使語氣連貫,輕重得體,以維信達雅之 最大均衡。新造詞語,皆有其理由在。”“但是,譯者深知每欲保持某種字句譯法之劃一,或欲直譯原文之語法,不得不以比較冗長之詞句出之,未免有傷於雅。然為存信之故,尚有他道乎?”

1973年,在和學者討論呂譯聖經的問題時,父親寫道33年 前我開始譯經的時候,一般人都以為這種工作是個委員會的事,並不是一個人所能單獨做得成的。不錯,我當然承認。但是我卻寧願‘大膽’嘗試著起稿,為的是要 供正式修改委員會之參考而已。我始終自認為起稿者,完全沒有取代國語譯本的野心。”“我並不求教會普遍的接受。一些西方著名的個人譯本幾十年來,還沒有獲 得教會普遍的接受,只供參考而已。我若能側身于郭斯比(Goodspeed)和摩法(Moffat)氏之後,永供人們之參考,我願就足了。我若使一般愛讀聖經的人一口氣連續讀許多章節還不忍釋卷,我願就足了。”

呂譯《舊新約聖經》1970年出版後,香港聖經公會曾經再次印刷。

1997年聯合聖經公會(United Bible Societies)出版了《新約聖經並排版》(The Parallel New Testament)由香港聖經公會代理。將以下六種版本的新約聖經,按章節並列印初。這六個版本是:

1. 希臘文新約聖經Greek New Testament
2. 新標點和合本Chinese Union Version With New Punctuation
3. 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Todays Chinese Version (Revised)
4. 呂振中譯本Lu Chen-Chung Version
5. 思高譯本Statium Biblican Version (Catholic)
6. 英文新標準修訂版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讀者看任何一個章節經文時,都可以同時看到其他版本的譯文以及原文。對於查考和比較非常方便。《新約聖經並排版》在香港聖經公會可以買到。

父親喜歡音樂,曾參與閩南聖詩的編制工作。他還彈得一首好風琴。在中學、在港大以及在廈門鼓浪嶼數10年間,一直擔任禮拜堂主日崇拜的司琴及伴奏。我們家也經常舉行家庭禮拜,在一起唱聖詩,詩歌確能培養我們的心靈。在唱詩的時候,好像是在和天父說話。30年後我們到香港,再唱兒時唱過的聖詩,感到非常親切。父親雖然也是幾十年沒有彈過琴,但他仍能不看琴譜彈出聖詩,並可以根據唱歌人音階的高低,改變指法,彈出高一點或低一點的調子。

我母親黃羅綺1897826日出生於菲律賓。18歲時隨外祖父回到泉州老家。在培英女校學習。1921年陰曆七夕和我父親結婚。婚後一直協助父親照顧家務和生活。她在信仰上也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1936年她隻身到北平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短期科進修一年。她生平熱心地在教會中事奉。1975年後不幸得老年癡呆症。19781010日去世。我們在19782月到香港後,母親直到逝世前都認不出是我。

我父母親一共生了五個孩子。我是老三,我下面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在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我姐姐呂榮耀,1944年在北平去世。我哥哥呂榮光出生於19221018日,在出生之前,父母親就決定把他們的長子奉獻給神,做神的事工。我哥哥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畢業後,1949年到美國普林斯敦神學院進修。1951年完成神學碩士學位。1953年被新加坡新馬長老大會按立為牧師。他一直在教會事奉,並擔任新加坡三一神學院專任講師。2000620日在新加坡安息主懷。

聖經是神的話語,是天父的家書。神借著聖經教導萬國萬民,使他們認識神,認識真理。西方傳教士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翻譯聖經,把聖經介紹給中國人民。和合本聖經的出版,使基督教在我國廣為流傳。我們相信,聖經還需要有更完美的翻譯。對於譯經的工作,神必然有他的計畫和安排。

父親于198385歲時移居新加坡,和我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安度晚年。到1988310日蒙主恩召,歸回天家,享年90歲。

呂榮安 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1983年移民美國,曾任德國西門子公司及瑞典公司電氣工程師。1995年退休,現定居德州奧斯丁。
摘自http://www.smyxy.org/clq/display.php?id=382

呂譯舊新約聖經
http://dbsbible.com/bibles/chinese/LZZ/b5/gen/1.htm

和合本與呂譯本對照
http://dbsbible.com/bibles/chinese/b5/Frame/2/mat.htm

呂振中譯 (1946) 新約初稿序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透過譯作來學習



hc送梁兄

…..學子透過譯作來學習,所學習的並不只是原作的主題思維,經驗歷程,同時也學譯作的整體藝術風格。 (大意--字句都改過) ---葉維廉 譯‧著《眾樹歌唱:歐洲與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譯》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導讀、頁8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三本書作者名字都不同: Joseph L. Badaracco

三本書作者名字都不同

Joseph L. Badaracco 三書
有的書名錯誤 如領導與整合

---本書第40頁翻譯錯誤 cut the cards 是要"洗牌" 避免有誤差 翻譯成"剪掉信用卡"太離譜

Page 26 ... Trust, but Cut the Cards We live in a cynical era. Television and…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Transitional Justice 轉型??正義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不知怎回事 台灣將翻譯成 Transitional Justice轉型正義
所以 轉型變成對應 transformation和 transition
這是很不好的翻譯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胡適留學日記 (1)



The spiritual relation is a crisscross relation between persons.

胡適日記全集 - Google 圖書結果 pp. 259-60

uplift....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The Mother 應不同於 "mother"

The Mother 應不同於 "mother" 所以書名這樣翻譯是誤導普通讀者的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almanac 不見得是"年鑑"

本書顯然非"年鑑" 參考 almanac, Alma Mater
:文件,理論,技巧,歷史,故事,日期,標尺,組織,產業化建設:1925年巴黎

日譯: 『今日の装飾芸術』 1925年(前川國男訳、鹿島出版会:SD選書)??? 

現代建築年鑒 ? Le Corbusier, 1925 Almanach d'architec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