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撒勒人耶穌:我的主,我的神: 中文呂振中譯本
中文呂振中譯本
歷史沿革
呂振中牧師生於1898年4月13日。他的父母皆為教會傳道,他與其他四位兄弟,自幼生長於敬虔之基督徒家庭,接受聖經之教導。他中學就讀於由英國差會創辦的泉州培元中學,由於學校良好的師資、環境、設備以及經常性的靈修,使他在學業上和靈性上都有堅實的基礎。後於1916年以優異成績考上香港大學並獲得獎學金。1921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學位。畢業後回培元母校教書一年,並和黃羅綺小姐結婚。1922年他到北平燕京大學宗教學院讀神學。1925年 畢業獲神學士學位。回福建後,在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執教,並擔任副校長職務。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地址在廈門鼓浪嶼--後改名為閩南神學院。這是一間由閩南中華 基督教會與英國倫敦會、長老會、美國歸正教會合辦的,其目的在培養教牧人員的學校。他在教學上非常嚴格認真,刻苦研讀聖經。每當遇到疑難或不清楚的問題, 他都要仔細查考原文,一絲不茍。在閩南神學院共執教14年。
使他決定花費心血全力投入翻譯聖經服事的最大主因,在1946年出版的「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他寫道:「1939年8月4日, 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惟認為上主指令耳。時譯者隨閩南神學院遷居漳平之永福;廈鼓海口已被封鎖;交通阻梗,盤費無養,困難重重,絕 無北上希望。乃示象夢境,相繼而來;時譯者心中毫無成見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种方法,開辟道路。繼則步步引領,隨事供給,使譯者得於翌年2月24日,蹈入淪陷區之母校校園,實行工作。」
1940年2月,他離開閩南神學院,帶著全家到北平,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開始譯經工作——把新約聖經由希腊文直接翻譯為中文。除了翻譯聖經之外,他還在宗教學院教授希腊文的課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燕京關門,全家移居北平城內。當時生活極為艱困,幸得王克私教授(Dr. Philippe de Vargas)多方籌措,接濟扶助,使他仍能繼續安心致力於翻譯工作。1945年秋,日本投降,燕大復校,他回到燕京大學。1946年6月24日,「呂譯新約初稿」由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出版,僅印500本,非賣品,獻於新約學者,廣徵意見和批評或提示,以便再事修改。
為了更好地翻譯聖經,1946年秋他赴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繼續深造。然後又到英國劍橋大學,威斯敏斯德神學院進修一年,在那裏進一步攻讀希腊文,特別是希伯來文等譯經學問。當他在英國時,英國長老會倫敦區會按立他為牧師。1948年秋,呂牧師由英國回到北平繼續他的譯經工作。但此時,他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哮喘使他伏案工作極為困難。尤其是北方寒冷的冬天,哮喘更加嚴重。於是他和師母南下到福建,曾在福州協和大學暫時工作,繼續翻譯。1949年4月底,得到英國聖經公會的贊助,呂牧師夫婦到香港,繼續翻譯聖經,開始修定「新約修稿」。「呂譯新約初稿」是根据英國牛津大學蘇德爾(Alexander Souter)編的希腊文新約翻譯的。「新約修稿」則是以符騰堡、司徒嘉德(Stuttgart,Wiirttemberg)聖經會印行的聶斯黎(D. Eberhard Nestle)的編本第十七版為根据的。由1949年冬初到 1951年底,歷時兩年半完成。1952年10月,「新約新譯初稿」由香港聖經公會出版。呂牧師於1952年元月開始翻譯舊約。經過11年的工作,於1963年7月30日脫稿。又經過重新修正和校訂,1970年底呂譯「舊新約聖經」由原文翻譯成中文,歷時30年,終告完成。1970年底由香港聖經公會代印出版。
30年 來,呂牧師在斗室中工作和生活,「無間冬夏,坐於斯,行於斯,食於斯,臥於斯」,以他對上主堅定的信心和虔誠的信仰,專心工作。雖有生活上的困難和病痛, 但全能的主處處照顧,隨時開路。教會的弟兄姊妹也多在經濟上和生活上給予支持和幫助,使他得以完成全部聖經的翻譯工作。為了表彰呂牧師的熱誠和貢獻,香港 大學於1973年4月12日授予他榮譽神學博士學位。呂牧師於1983年85歲時移居新加坡,和他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安度晚年。到1988年3月10日蒙主恩召,歸回天家,享年90歲。
譯本特點
呂牧師翻譯聖經的原則,正如他在「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所說:「以直譯為主。一詞一句,一字一點,皆須注意周到,不可輕率放過……雖 然,亦不可以詞害意,須將信達雅兼籌並顧,庶免偏廢。」「譯經之文体問題,不必完全避免非中國式之語法,實可盡量應用中國之語法,或中國人所說得通而聽得 懂之新語法,將新約時代原文之真義與思想,予以他譯介紹,使今日讀者宛然置身於二千年前之猶太社會中。」在直譯原文時,「其遣詞用字,力求準確劃一,盡量 保持原文語法之結構,不增不減,不趨易,不避難;務使語氣連貫,輕重得体,以維信達雅之最大均衡。新造詞語,皆有其理由在。」「但是,譯者深知:每欲保持 某種字句譯法之劃一,或欲直譯原文之語法,不得不以比較冗長之詞句出之,未免有傷於雅。然為存信之故,尚有他道乎?」
1973年,在和學者討論呂譯圣經的問題時,呂牧師寫道:「33年 前我開始譯經的時候,一般人都以為這种工作是個委員會的事,並不是一個人所能單獨做得成的。不錯,我當然承認。但是我卻愚願『大膽』嘗試著起稿,為的是要 供正式修改委員會之參考而已。我始終自認為起稿者,完全沒有取代和合譯本的野心。」「我並不求教會普遍的接受。一些西方著名的個人譯本幾十年來,還沒有獲 得教會普遍的接受,只供參考而已。我若能側身於郭斯比(Goodspeed)和摩法(Moffat)氏之後,永供人們之參考,我願就足了。我若使一般愛讀聖經的人一口氣連續讀許多章節還不忍釋卷,我願就足了。」
呂振中牧師以一人之力,把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原文譯成中文,其譯本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重視譯字上的準確性,可謂空前絕後之舉。可是聖經學者現時都不會鼓勵一人譯本,因為翻譯聖經,應該是由一組人完成的,如此才能達到更完全的地步。
摘自 http://www.glorypress.com/devotional/BibleReadingGuide.asp
《呂譯舊新約聖經》的翻譯過程
最近《生命季刊》開闢了“百年中國教會”專欄,季刊編輯希望我能介紹我父親呂振中牧師的生平和他譯經的經過。關於我父親翻譯聖經的動機和原則,我所知不多,只能從他寫的序言,和少量在雜誌上與別人討論譯經問題時所寫文章中,作一些摘錄和介紹。
1949年我父親移居香港時,我仍在大陸讀書和工作,至1978年2月我們才到香港和父母親團聚。我哥哥呂榮光牧師在我父母親移居香港後,曾到美國讀神學。1952年 以後即定居新加坡事奉,也未能和父母親常在一起。我到香港後曾和父親談起,希望他能寫一寫他翻譯聖經的經過。或者用講的方式,我可以錄音記錄下來,好讓我 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知道父親的生平。但他始終沒有寫,也沒有錄音。在接到《生命季刊》的要求後,我本來希望由我哥哥執筆比較好,因為他是牧師,有些事情比 我知道得更詳細。可惜當我今年6月去新加坡看他時,他已病重,不久即安息主懷。
我 們的祖籍是福建省南安縣水頭村樸裡鎮。曾祖父呂基哲生於清道光癸巳年,育有五男二女。當時西方傳教士已在閩南一帶傳福音。五兄弟都篤信基督,全家歸主,並 向親友及村民宣揚基督。五兄弟中長男呂原濕受栽培為傳道師。四男呂尚春(即我祖父)任永春教會創辦的小學主持人,並任石井宣教師,在閩南一帶傳揚基督福 音。我曾在我父親處看到過祖父呂尚春為給村民講道,用毛筆寫的閩南話(羅馬字母拼音)聖經。他們不辭勞苦經常拿把雨傘,拿本聖經,到各村傳揚福音。祖父還 被指派幫助西方傳教士學習中文。
1898年4月13日,我父親呂振中出世。祖父母帶著他到永春教會上任,不料翌年祖母歿于永春。祖父後來由永春調到金井,四年後也因鼠疫去世。當時在福建農村鼠疫猖獗,十幾年間奪去我父親所有長輩的生命。曾祖父母、祖父及其他四兄弟,各家長輩都先後去世。全家只剩下我父親(8歲)和兩個堂兄,即呂原濕的兒子呂永生(14歲)和呂永福(12歲)三個孤兒。
我的伯父呂永生26歲時曾寫過一首詩,回憶當時的淒慘情境:
屍山滿積滿山屍,
悲慘死傷死慘悲;
苦別家庭家別苦,
思親念動念親思。
舉目無親、生活無養的三個孤兒,得到神特別的恩待,有教會和傳教士們的關懷和照顧。1906年,由英國差會創辦的泉州培元中學正在籌建中。安海教會牧師和長執會,認為三個孤兒均為傳道人子弟,需讓他們有受教育的機會。經當時培元中學的校長安禮遜牧師全力支持,讓三人在學校住宿、上學並供給生活費用。
由於學校良好的師資、環境、設備以及經常性的靈修,使三個孩子在學業上和靈性上都有堅實的基礎。父親于1916年以優異成績考上香港大學並獲得獎學金。1921年畢業于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學位。畢業後回培元母校教書一年,並和我母親黃羅綺結婚。
1922年父親到北平燕京大學宗教學院讀神學。1925年 畢業獲神學士學位。回福建後,在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執教,並擔任副校長職務。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地址在廈門鼓浪嶼。後改名為閩南神學院。這是一間由閩南中華基 督教會與英國倫敦會、長老會、美國歸正教會合辦,目的在培養教牧人員的學校。父親在教學上非常嚴格認真,刻苦研讀聖經。每當遇到疑難或不清楚的問題,他都 要仔細查考原文,一絲不苟。父親在閩南神學院執教共14年。
是什麼原因使父親決定翻譯聖經的呢?在1946年出版的《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父親寫道∶“1939年8月4日, 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唯認為上主指令耳。時譯者隨閩南神學院遷居漳平之永福;廈鼓海口已被封鎖;交通阻梗,盤費無養,困難重重,絕 無北上希望。乃示像夢境,相繼而來;時譯者心中毫無成見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種方法,開闢道路。繼則步步引領,隨事供給,使譯者得于翌年2月24日,蹈入淪陷區之母校校園,實行工作。”
關於父親所說異象問題,我當時還小,只有10歲,對此事不太清楚。後來我曾經寫信給在新加坡的哥哥詢問此事。哥哥來信說確有其事。他說∶“就是在父親視察永福閩南神學院新地址樓上房間。當晚父親親眼看到房間牆上、天花板,整個房間充滿發光的‘經’字。經過那晚所看異象,使父親深信這是上主的旨意。要他從事譯經的工作。”
1940年2月,父親離開閩南神學院,帶領全家到北平,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開始譯經工作——把新約聖經由希臘文直接翻譯為中文。除了翻譯聖經外,他還在宗教學院教授希臘文課程。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燕京關門,我們移居北平城內。當時生活極為困難。幸得王克私教授(Dr. Philippe de Vargas)多方籌措,克己待人,使父親仍能繼續安心,致力於翻譯工作,功不可沒。
1945年秋,日本投降,燕大複校,父親回到燕京大學。1946年6月24日,《呂譯新約初稿》由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出版,僅印500本,非賣品,獻于新約學者,廣徵意見和批評或提示,以便再事修改。
為了更好地翻譯聖經,1946年秋父親赴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繼續深造。然後又到英國劍橋大學,威斯敏斯德神學院進修一年,在那裡進一步攻讀希臘文,特別是希伯來文等譯經學問。當他在英國時,英國長老會倫敦區會按立他為牧師。
1948年 秋,父親由英國回到北平繼續他的譯經工作。但此時他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哮喘使他伏案工作極為困難。尤其是北方寒冷的冬天,哮喘更加嚴重。於是他和我母親南 下到福建,曾在福州協和大學暫時工作,繼續翻譯。當時我在清華大學電機系讀書。我哥哥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讀書。我們沒有隨父母親南下。從此以後,數十年 間,由於工作關係,我們未能和父母親在一起。
1949年4月底,得到英國聖經公會的贊助,父母到香港,繼續翻譯聖經,開始修定“新約修稿”。《呂譯新約初稿》是根據英國牛津大學蘇德爾(Alexander Souter)編的希臘文新約翻譯的。“新約修稿”則是以符騰堡、司徒嘉德(Stuttgart,Wiirttemberg)聖經會印行的聶斯黎(D. Eberhard Nestle)的編本第十七版為根據的。由1949年冬初到1951年底,歷時兩年半完成。1952年10月,《新約新譯初稿》由香港聖經公會出版。
父親于1952年元月開始翻譯舊約。經過11年的工作,於1963年7月30日脫稿。又經過重新修正和校訂,1970年底呂譯《舊新約聖經》由原文翻譯成中文,歷時30年,終告完成。1970年底由香港聖經公會代印出版。
30年來,父親在斗室中工作和生活,“無間冬夏,坐於斯,行於斯,食於斯,臥於斯”,以他對上主堅定的信心和虔誠的信仰,專心工作。雖有生活上的困難和病痛,但全能的主處處照顧,隨時開路。教會的弟兄姊妹也多在經濟上和生活上給予支持和幫助,使他得以完成全部聖經的翻譯工作。
為了表彰父親的熱誠和貢獻,香港大學於1973年4月12日授予他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父親翻譯聖經的原則,正如他在《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所說∶“以 直譯為主。一詞一句,一字一點,皆須注意周到,不可輕率放過……雖然,亦不可以詞害意,須將信達雅兼籌並顧,庶免偏廢。”“譯經之文體問題,不必完全避免 非中國式之語法,實可儘量應用中國之語法,或中國人所說得通而聽得懂之新語法,將新約時代原文之真義與思想,予以他譯介紹,使今日讀者宛然置身于二千年前 之猶太社會中。”在直譯原文時,“其遣詞用字,力求準確劃一,儘量保持原文語法之結構,不增不減,不趨易,不避難;務使語氣連貫,輕重得體,以維信達雅之 最大均衡。新造詞語,皆有其理由在。”“但是,譯者深知∶每欲保持某種字句譯法之劃一,或欲直譯原文之語法,不得不以比較冗長之詞句出之,未免有傷於雅。然為存信之故,尚有他道乎?”
1973年,在和學者討論呂譯聖經的問題時,父親寫道∶“33年 前我開始譯經的時候,一般人都以為這種工作是個委員會的事,並不是一個人所能單獨做得成的。不錯,我當然承認。但是我卻寧願‘大膽’嘗試著起稿,為的是要 供正式修改委員會之參考而已。我始終自認為起稿者,完全沒有取代國語譯本的野心。”“我並不求教會普遍的接受。一些西方著名的個人譯本幾十年來,還沒有獲 得教會普遍的接受,只供參考而已。我若能側身于郭斯比(Goodspeed)和摩法(Moffat)氏之後,永供人們之參考,我願就足了。我若使一般愛讀聖經的人一口氣連續讀許多章節還不忍釋卷,我願就足了。”
呂譯《舊新約聖經》1970年出版後,香港聖經公會曾經再次印刷。
1997年聯合聖經公會(United Bible Societies)出版了《新約聖經並排版》(The Parallel New Testament)由香港聖經公會代理。將以下六種版本的新約聖經,按章節並列印初。這六個版本是:
1. 希臘文新約聖經Greek New Testament
2. 新標點和合本Chinese Union Version With New Punctuation
3. 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Today’s Chinese Version (Revised)
4. 呂振中譯本Lu Chen-Chung Version
5. 思高譯本Statium Biblican Version (Catholic)
6. 英文新標準修訂版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讀者看任何一個章節經文時,都可以同時看到其他版本的譯文以及原文。對於查考和比較非常方便。《新約聖經並排版》在香港聖經公會可以買到。
父親喜歡音樂,曾參與閩南聖詩的編制工作。他還彈得一首好風琴。在中學、在港大以及在廈門鼓浪嶼數10年間,一直擔任禮拜堂主日崇拜的司琴及伴奏。我們家也經常舉行家庭禮拜,在一起唱聖詩,詩歌確能培養我們的心靈。在唱詩的時候,好像是在和天父說話。30年後我們到香港,再唱兒時唱過的聖詩,感到非常親切。父親雖然也是幾十年沒有彈過琴,但他仍能不看琴譜彈出聖詩,並可以根據唱歌人音階的高低,改變指法,彈出高一點或低一點的調子。
我母親黃羅綺1897年8月26日出生於菲律賓。18歲時隨外祖父回到泉州老家。在培英女校學習。1921年陰曆七夕和我父親結婚。婚後一直協助父親照顧家務和生活。她在信仰上也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1936年她隻身到北平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短期科進修一年。她生平熱心地在教會中事奉。1975年後不幸得老年癡呆症。1978年10月10日去世。我們在1978年2月到香港後,母親直到逝世前都認不出是我。
我父母親一共生了五個孩子。我是老三,我下面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在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我姐姐呂榮耀,1944年在北平去世。我哥哥呂榮光出生於1922年10月18日,在出生之前,父母親就決定把他們的長子奉獻給神,做神的事工。我哥哥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畢業後,1949年到美國普林斯敦神學院進修。1951年完成神學碩士學位。1953年被新加坡新馬長老大會按立為牧師。他一直在教會事奉,並擔任新加坡三一神學院專任講師。2000年6月20日在新加坡安息主懷。
聖經是神的話語,是天父的家書。神借著聖經教導萬國萬民,使他們認識神,認識真理。西方傳教士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翻譯聖經,把聖經介紹給中國人民。和合本聖經的出版,使基督教在我國廣為流傳。我們相信,聖經還需要有更完美的翻譯。對於譯經的工作,神必然有他的計畫和安排。
父親于1983年85歲時移居新加坡,和我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安度晚年。到1988年3月10日蒙主恩召,歸回天家,享年90歲。
呂榮安 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1983年移民美國,曾任德國西門子公司及瑞典公司電氣工程師。1995年退休,現定居德州奧斯丁。
摘自http://www.smyxy.org/clq/display.php?id=382
呂譯舊新約聖經
http://dbsbible.com/bibles/chinese/LZZ/b5/gen/1.htm
和合本與呂譯本對照
http://dbsbible.com/bibles/chinese/b5/Frame/2/mat.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