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

二戰 翻譯 小記洪仕翰

 這次順利出版《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這部巨著,最要感謝的,想必就是資深譯者黃煜文了。


相較於文學翻譯,歷史翻譯著作比較常在碰到「磚頭書」時採用多名譯者的團隊戰,但這一回《二戰》全書85萬中文字,竟都是由煜文一人從頭翻譯到底,實在不能不佩服其面對漫長翻譯過程時展現的意志力。


有多漫長呢?煜文第一次交前言的部分翻譯文字給我時,是2022年8月,


足足兩年前。


我很難想像這兩年來他花了多少時間坐在電腦前,思考著這邊該用什麼語氣、那邊該放什麼文字。


光是想一點點就很敬佩。


更不用說這本書的內容,涉及了諸多不同面向的知識。除了歷史事實,還有軍事、法律、政治、心理學等不同領域的專有名詞。


煜文等於先要把自己變成一部二戰史百科才行。


然而,煜文本人卻很謙虛,直白跟我說他也會擔心自己有理解不正確的地方。部分是為了讓他放心,部分也是幫編輯多找一雙眼睛,這本書很榮幸請到了軍事專家揭仲老師,來擔任審訂的工作。老師是我第二個要感謝的人。


揭仲老師的審訂主要針對專有名詞,尤其是軍事、戰史類的人名、地名、載具名、組織名、番號及會戰名等等細節。雖然說主要是專有名詞,老師他還是要把全書80餘萬字看完,逐條修正,最後寫出一篇審訂者序,這真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幸好,揭仲老師過去曾經參與麥田戰史系列書籍,參與過編輯《西洋世界軍事史》套書,可以說是這項工作的不二人選。而老師確實也幫譯者跟編輯糾出了大量不夠精確的文字。


好比說,同一個英文單字,在不同的二戰參戰國語境中需要用上不同翻譯。同樣是「division」這個字,用在美軍跟德軍就是最常見的「師」,但用在日軍就要變成「師團」。同樣是「air corps」,有些時候是「航空隊」,有些地方則宜用「航空軍」。


比這更麻煩的,是中文世界對於同一個指涉對象,兩岸往往各自有不同的用法,而可想而知的是,許多網路上能查找到的名詞,多半會以對岸的慣用法為主。


人名如「古德林」而非「古德里安」、「曼斯坦」而非「曼斯坦因」;地名如「安恆」而非「阿納姆」、「阿登森林」而非「亞爾丁森林」、「特魯克環礁」而非「楚克群島」。


還有所謂的兩岸軍語差異,例如國軍譯「戰車」而非「坦克」、「航艦」而非「航母」或「空母」⋯⋯等等,整本書中族繁不及備載。


凡此種種,無論翻譯還是審訂,每一處的微小調整,都是為了讓讀者閱讀時能多感受到一點專業與親切。


當然,不可否認即使經過重重關卡,譯本中仍然可能會有編輯沒有發現的錯誤,甚至可以說是難以避免。若是有發現,也請讓我知道,謝謝。


但至少,在這本書的最終版譯稿檔案送廠印製前,我可以頗有把握的說,自己能做的都先做了,這是一部自信之作。而我要感謝煜文與揭仲老師讓我有這樣的自信。


希望有買書的讀者也會喜歡,有所收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