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布勒東/布賀東詩一段

最近也偶讀安德烈.布賀東(Andre Breton)的詩。你是否可以想像讀到這樣的句子,會引發怎麼樣的遐思嗎?
我們是在崗哨的頂處常為了你而入迷的鳥/而且每夜變成一枝自你的肩伸向你喜愛的獨輪車的花枝/自你的腕處我們比火花更生動地躍去/我們是當那男人入睡時便支身坐起的玻璃雕像的歎息(注)*
 注:詩人秀陶譯布賀東詩〈郵差喜發〉,刊於《新大陸詩雙月刊》第六十期,2000年10月。
*版主hc按:超現實的詩之翻譯竟然差許多  這首的部分在《布勒東傳》Andre Breton: Le Grand Indesirable by Henri Behar頁266   這是"為那奇特的宮殿譜一首詩:
你那觀景亭高處總讓我們這些小鳥陶醉
每晚我們只將你心愛的獨輪車柄
變成掛滿鮮花的樹枝......

......

我只能把這些美好記憶,藏在斜雨中,屬於黃昏記憶。這些記憶,對我來說,可能會像扎下的想思,衍生它的長度。像布賀東,早在上個世紀初,1919年,已完成 了第一部超現實的詩集《當舖》,那個時候,中國新文學剛誕生呢。1924年,布賀東全面宣揚超現實主義美學理論綱領,像政治者草擬政綱,完成了闡明其主義 的〈第一宣言〉。他宣稱將自動寫作的體驗和主張做為詩歌和藝術的創作的最根本信條,且認為擺脫舊束縛,通過潛意識的創作超越界限的詩美境是一種比現實更高 的現實。這個主義擬好藍圖,在法國,於是,扎下了文藝思潮的起點。

 ----學院之雨◎方路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31/today-article1.htm

 《布勒東傳》Andre Breton: Le Grand Indesirable by Henri ...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feeling some intellectual whiplash



 No doubt many readers are feeling some intellectual whiplash. Just the other day we were afraid of the Chinese. Now we’re afraid for them. But our situation has not improved.
 毫無疑問,很多讀者感到在坐過山車。就在前幾天,我們還在畏懼中國人。而現在,我們卻替他們擔心。但我們的情況也沒有改善。
翻譯:許欣
 此中國譯者用他們的用語翻譯whiplash.

 whiplash  此字本BLOG解釋過不過編輯台上無法顯示
Pronunciation: /ˈwɪplaʃ/
Translate whiplash | into German

noun

  • 1the flexible part of a whip or something resembling it.
  • used with reference to something resembling a blow with a whip:he cringed before the icy whiplash of Curtis’s tongue
  • 2 [mass noun] injury caused by a severe jerk to the head, typically in a car accident: suffering from whiplash, he spent weeks with his neck in a collar

verb

  • 1 [with object] jerk or jolt (someone or something) suddenly, typically so as to cause injury:the force of impact had whiplashed the man’s head
2 [no object, with adverbial of direction] move suddenly and forcefully, like a whip being cracked:he rammed the yacht, sending its necklace of lights whiplashing from the bridge
 

《蛤蟆的油》(黑澤明自傳)書名翻譯



2006 {蝦蟆的油 黑澤明自傳}重現中國江湖

近日,黑澤明自傳(1978??1983)《蛤蟆的油》大陸中譯本才由南海出版公司引進推出,台灣很早就有啦:黑澤明著{蝦蟆的油 黑澤明自傳 }:
林雅靜譯,台北 : 星光, 83 /1994
(【蝦蟆】 注音一式 ㄏㄚˊ ˙ㄇㄚ  解釋
動物名。兩生綱無尾目蛙屬。體型類似蟾蜍而較小,色呈暗褐,背有黑點,善跳躍,鳴叫時作呷呷聲,常居於沼澤邊。亦作蛤蟆。)

書名緣由: 據黑澤明的解釋,書名來源於一種日本常用藥材——蝦蟆油。原來,日本民間故事:深山有一種特別的蝦蟆,人們抓到它之後就將它放在鏡前或玻璃箱內,它一看到自己醜陋不堪的真面目就會嚇出一身油。這種油,民間用來當治療燒燙割傷的珍貴藥材。
黑澤明晚年回首往事,自喻是只站在鏡前的蛤蟆,發現自己從前的種種不堪,嚇出一身油……

黒澤明或許比較誠實,他嚇出來的,還可以潤澤後人。

自傳先出版英文本: 有點意思: 英文書名以副標題翻譯 因為日語版的典故無法翻譯成英國:
Akira Kurosawa這本書的英譯本為: Something Like An Autobiography. Vintage Books USA, 1983. ISBN 0-394-71439-3 /Kurosawa, Akira (1983). Something Like an Autobiography. Translated by Audie E. Bock. Vintage Books. ISBN 0-394-71439-3.
黒澤明 『蝦蟇の油 自伝のようなもの』 岩波書店 1984
 岩波同時代ライブラリー 1990年、岩波現代文庫 2001/復刊2010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童元方-陳之藩譯: On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富蘭克林)





藩:她在生活上幫我很多,跟我講許多文學典故。
方:他(陳之藩)〈看雲聽雨〉裡,講富蘭克林那篇,有一大段是我為他翻譯的,他說,可惜散文不能寫註,不然就要註記這是童元方翻譯的。我翻這段,功夫下得很多,那天我很累,他卻很急,一直逼我翻出來。我只好買杯咖啡,賣力翻了一天。
我忍不住心裡想:他真是欺負我!女性主義的東西就會一閃而過,但我想,兩人相處就要還原到最原初相處的狀態,真心相待就好。相處是不能算計的。


--2009

真希望自己有Benjamin Franklin的這種通達的智慧:我對於國家大事,不見得比自己的朋友們更關心。而我相信Ben的了不起,他通了。
他的 On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Speaking before the Convention in Philadelphia, 1787)

I CONFESS that I do not entirely approve of this Constitution at present; but, sir, I am not sure I shall never approve of it, for, having lived long, I have experienced many instances of being obliged, by better information or fuller consideration, to change opinions even on important subjects, which I once thought right, but found to be otherwise. It is therefore that, the older I grow, the more apt I am to doubt my own judgment of others. Most men, indeed, as well as most sects in religion, think themselves in possession of all truth, and that wherever others differ from them, it is so far error. Steele, a Protestant, in a dedication, tells the pope that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our two churches in their opinions of the certainty of their doctrine is, the Romish Church is infallible, and the Church of England is never in the wrong. But, tho many private persons think almost as highly of their own infallibility as of that of their sect, few express it so naturally as a certain French lady, who, in a little dispute with her sister said: "But I meet with nobody but myself that is always in the right."


陳之藩先生引的富蘭克林演說(獨立宣言是(sic)一七七六年。十一年後的一七八七年……):

「…… 我承認目前我對於憲法的一些部分不同意,但我不確定未來永不同意。因為活得夠大了。有過許多次這樣的經驗:由於更佳的資料之出現,或更縝密的考慮之湧至, 不得不改變已有的看法。甚至在一些重要的話題上,我曾認為『對』的而竟然成了『錯』的。所以年紀愈大,愈傾向於懷疑我自己對於他人之意見所做的判斷。很多 人極像許多宗教派別,總認為自己擁有全部的真理。只要其他的與自己有所不同,就是別人的大錯。……可是,雖然許多人與他們的教派一樣以為自己無錯。但很少 人像法國一位女士表達的那樣自然。這位女士與他妹妹在爭執當中就說:『但是我從來還沒有見過一個人總是全對的,除了我本人。』


陳先生沒翻譯的地方 (黑體字) : 討論天主教與英國國教各自以為是。

----2013.7.16
「政治家兼發明家富蘭克林早年在軍事上極為活躍。某次他負責策劃一連串防衛美國西北邊境的行動,一位隨軍牧師向他抱怨士兵不參加起祈禱會。當時士兵每天都有甜酒配給,富蘭克林於是建議牧師兼任甜酒管理人,並建議他在祈禱會後分發。
牧師接受了建議。富蘭克林在日記寫道:『從未有過這麼多人準時參加祈禱會----《讀者文摘‧世說新語》19926月號,頁33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a bread-and-butter letter

我昨天寫點《珍重集:朋友僑生譯業》(臺北:華人戴明學院2013)
介紹我所知道的僑生作家楊子。臨睡前才想起,應該記大作家董橋先生,所以拿出前年買的橄欖香》重讀 ---這是董氏人物小說化嘗試集》,當然有許多自傳成份。我碰到一辭,查了一下,不太確定,而夜已深,就email 蘇兄,請教「讀到董橋的前輩寄一張麵包奶油明信片給他。 這是什玩藝? 你知道嗎?
9點醒來Ken的答案就到了。
Dear HC,

  
英文有一句 His bread is with butter on both sides.
           His bread is buttered on both sides.
   
意義是某人運氣特別好,左右逢源,兩面得利。
  
明信片裡,有一個類別叫 Bread and butter postcard,
  
原先只是「助你好運的暱稱」,後來就真的畫上 bread and butter.
  
寄信人與收信人都知道這是「祝你好運」的意思。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3/07/bread-and-butter-postcard.html

 
      Ken Su

其實我的網頁上已有答案 : bread and butter 當形容詞的一義為:
expressing thanks for hospitality: a bread-and-butter letter.
不過請朋友動動腦筋幫忙是對的,謝謝蘇兄。
……飛回香港一個半星期,介堂先生心臟病發,猝然辭世。胡霞電話報喪三、四天後,我收到老先生發病前一天寄來的麵包牛油明信片,謝謝我請他吃飯陪他逛倫敦帶他 看《櫻桃園》:「此生八字星座皆佳,心園有櫻桃,舉目見霞光,啤酒杯杯都冰冷,只待隨時無疾而終矣!」他那手蠅頭鋼筆字秀逸極了。
文:董橋  董橋:小說人生:櫻桃園- 20100620 - 蘋果日報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bricolage

 2013.7.12 

Lévi-Strauss:

structuralism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Front Cover
Holmes & Meier, 1976 - Philosophy - 125 pagesdk3

可書內檢索"bricolage" 三處內文



拼裝(bricolage 此漢譯是錯誤的. 另外一翻譯為"心靈手巧的幹雜物者" )此概念最初是由社會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在1969年所出版的著作《野性的思維》 中所提出。他認為修補匠和原始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修補匠喜歡凡事自己動手做,並且會運用手邊現有的工具和材料來完成工作;而當原始人類面對未曾遇過 的問題時,並不會想出新的概念來解決,而是會重新組合並修改現有的方法,以適應這些新的狀況。研究其他學科的思想家與作家也會借用拼裝的概念,討論創意藝 術家、教師以及其他人士是如何修改現存的想法、材料和做法,並再加以運用,以應付新的狀況。借用此概念的學科包括教育、藝術理論、法律,以及經濟學[1]


 Wikipedia的英文版English則是很精采的文化百科辭典值得全盤引用 (日文版也可以)


 2013.7.12 

Lévi-Strauss:

structuralism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Front Cover
Holmes & Meier, 1976 - Philosophy - 125 pagesdk3

可書內檢索"bricolage" 三處內文



拼裝(bricolage 此漢譯是錯誤的. 另外一翻譯為"心靈手巧的幹雜物者" )此概念最初是由社會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在1969年所出版的著作《野性的思維》 中所提出。他認為修補匠和原始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修補匠喜歡凡事自己動手做,並且會運用手邊現有的工具和材料來完成工作;而當原始人類面對未曾遇過 的問題時,並不會想出新的概念來解決,而是會重新組合並修改現有的方法,以適應這些新的狀況。研究其他學科的思想家與作家也會借用拼裝的概念,討論創意藝 術家、教師以及其他人士是如何修改現存的想法、材料和做法,並再加以運用,以應付新的狀況。借用此概念的學科包括教育、藝術理論、法律,以及經濟學[1]


 Wikipedia的英文版English則是很精采的文化百科辭典值得全盤引用 (日文版也可以)



 2013.7.12 

Lévi-Strauss:

structuralism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Front Cover
Holmes & Meier, 1976 - Philosophy - 125 pagesdk3

可書內檢索"bricolage" 三處內文



拼裝(bricolage 此漢譯是錯誤的. 另外一翻譯為"心靈手巧的幹雜物者" )此概念最初是由社會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在1969年所出版的著作《野性的思維》 中所提出。他認為修補匠和原始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修補匠喜歡凡事自己動手做,並且會運用手邊現有的工具和材料來完成工作;而當原始人類面對未曾遇過 的問題時,並不會想出新的概念來解決,而是會重新組合並修改現有的方法,以適應這些新的狀況。研究其他學科的思想家與作家也會借用拼裝的概念,討論創意藝 術家、教師以及其他人士是如何修改現存的想法、材料和做法,並再加以運用,以應付新的狀況。借用此概念的學科包括教育、藝術理論、法律,以及經濟學[1]


 Wikipedia的英文版English則是很精采的文化百科辭典值得全盤引用 (日文版也可以)


 more:
 bricolage,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Machine / troubled waters 的翻譯



 Taiwan's fishermen ply their trade in troubled waters
Financial Times
Trucks laden with headless frozen tuna carcases speed down the waterfront as trading gets under way at the Donggang fish market in southern Taiwan. Less than an hour after dawn, dozens of colourfully painted small boats are unloading their holds after ...



 troubled waters 雙義  不是"危險的"


2013年07月08日 06:16 AM

台灣漁民危險的捕撈作業


troubled

Syllabification: (trou·bled)
Pronunciation: /ˈtrəbəld/
Definition of troubled

adjective

  • beset by problems or conflict:his troubled private life
  • showing distress or anxiety:his troubled face

Phrases

troubled waters

a difficult situation or time.

 *****

Today, troubled assets are stuck in a quagmire and will be for years unless bankruptcy laws are chang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is the most efficient wealth-producing machine in existence. We must strive to remove barriers that thwart this efficiency.
Mr. Icahn is chairman of Icahn Enterprises, a publicly traded diversified holding company.
wsj
眼下﹐問題資產深陷泥潭﹐如果不改革破產法﹐它們將在那裡呆上數年。資本主義體系是現存的最有效率的財富創造機器。我們必須努力消滅那些削弱這種效率的障礙。


這兒 machine的意思是"制度"
機構 (the military ~ 軍部; the social ~ 社会機構)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國文 論:英譯與評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3
版權頁為(Stephen Ow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封面為Chinese Literary Theory: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Criticism

本文主要指出 p.188 中Discourse Machine的不一致

"...《文心雕龍》開動了五世紀的修辭和分析技術的機器
劉勰的天才表現在他駕馭這一套解說機器的高超本領..."注... 專文 "Liu Xie and the Discourse Machine” (《劉勰的話語機器》)


這machine 不只是 A literary device used to produce an effect, especially the introduction of a supernatural being to resolve a plot. 它是兼具希臘哲學的分析與修辭的"通其變"
HC 參考
"Liu Xie and the Discourse Machine” for Conference on Wenxin diaolo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April, 1997
Culture, Creativity and Rhetoric in Wenxin Diaolong in Liu Xie's time it is a ... the task of the discourse machine is to take the constituents apart. ... A Chinese Literary Mind: Culture, Creativity and Rhetoric in ... - Google 圖書結果
Liu Xie and the Discourse Machine,” in A Chinese Literary Mind. ed. Cai Zhongqi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民有、民治、民享及其他 (喬志高等五大譯者 ) For the First Time, See Gettysburg Through Robert E. Lee's Eyes


 此次搭機,帶了董橋的精選集旅途解悶。書中討論到對The Gettysburg
Address中譯的意見,一時興起,回到美國找到徐道鄰、美新處的譯本,整理董橋的修正意見,後來又在「譯藝」上找到喬志高的譯本,湊成4版。
我個人對各版把great都譯成「偉大」頗不認同,又發現原文竟採用中式的「起承轉合」結構,實在有趣,在家閒來沒事,於是自己譯成一版,將5版合成一檔如附,提供觀賞,並請指教。

 Dear Howard
真認真. 可佩.
近日沒裝Word軟體. 見你的附檔嚇一跳.怕打不開. Gmail上沒問題 可讀.
great 這字提出來很妙. 英文就這樣不容易.
先提一困惑: 林肯的一簡單字眼讓名譯者(great translators)包括您忙翻了  同一字眼在短篇內竟然要"多面"翻譯 意思表達了可失去原文的簡潔有力.
我到goo辭典去查它. 它很不錯呢
http://dictionary.goo.ne.jp/leaf/ej3/37231/m0u/GREAT/
起承轉等   當然"心同此理"
很感謝您的開臺戲! 了得!. 

-----




民有、民治、民享及其他
◎喬志高  (2003.08.19)
去年(二○○二年)九月十一日,紐約市舉行盛大隆重的典禮,紀念「九一一」恐怖份子襲擊事件的一周年。那天的主要演講傳播全國,包括紐約州長Pataki宣讀林肯總統的「蓋提斯堡獻詞」,和紐約市長Bloomberg宣讀二次大戰中邱、羅揭櫫的「四大自由」,還有剛卸任的前市長Giuliani,也就是大家公認為「九一一」劫後領導拯恤全民的英雄,為首把「世貿中心」二千八百死難同胞的姓名一個一個朗誦出來。
《中國時報》國際新聞版當時有林博文的特稿,說「九一一」周年祭慰亡魂而沒有一篇動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演講發表,引起美國文化界和新聞界不少人的感嘆。他引一位歷史學者沉痛的話:「環顧今天的美國,真是『舉國無人』,而不得不抬出林肯和他的二百七十二字的蓋提斯堡演說。」林文指出,那篇演講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而且是為紀念美國內戰陣亡戰士所作,跟「九一一」是截然不同的歷史。
文章於是談到蓋提斯堡這篇「震爍古今」的演說。說美國國會圖書館曾經出版一部二十九種不同文字的譯本,中文由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徐道鄰執筆。林博文的按語是:「譯文不盡理想。」他接著加了一句:「徐道鄰留學德國(柏林大學法學博士,一九七三年病逝),當年美國國會圖書館為何不找英文造詣更深的高手(如喬志高)翻譯,而找德文比英文好的徐道鄰,令人費解。」
我不認識林先生,也沒見到報上這篇文章,可是隨後不久接到紐約莊信正來信並附件。莊兄的信略謂:「林博文寄來他在國會圖書館影印之林肯講稿漢譯本及他一文,其中對徐道鄰譯筆表示不夠好,並認為您是理想譯者。他囑我呈您過目。我同意他的看法。」
我讀了這封信及附件,當時有兩個反應:第一,感覺慚愧──竟有人無端這樣推許我,儘管我的名字只不過是放在括弧裡(如喬志高)而已。第二,不想嘗試──我在翻譯界有點虛名,只是因為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近英文、中文的關係。像林肯總統這樣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他擲地有聲歷史文獻,不是吾性之所近,也非我力之所能及。於是我把莊兄的大函一擱經年,直到最近彼此通信,才又在篋中發現。拿來重溫一過,我轉念一想,用英語說就是having some second thoughts:這不是林博文先生透過我們的共同朋友來考驗我,或是點名向我來挑戰嗎?我無意跟別人較量翻譯,但不得不接受挑戰,至少也應當答覆一下。
還有比農家出身善於辭令的林肯總統說得更道地的「美語」嗎?「蓋提斯堡」這篇傳誦千古的演詞,不知有多少人譯過中文(絕不限於國會圖書館的一個版本;好像在哪裡見過董橋兄修改了幾句美國新聞處的譯本),此處再來一個「新詮」,也不為過份吧?
南北戰爭的轉捩點
「蓋提斯堡之役」是美國四年南北戰爭(1861-1865)中的轉捩點。一八六三年七月在賓夕凡尼亞州南部一個小鎮三天的血戰,雙方死傷總數約五萬人。該年十一月十九日,林肯總統蒞臨戰場主持陣亡將士公墓莊重的揭幕典禮。據說他在華盛頓啟程前撰寫這篇簡短的演講稿,後來親手抄錄五份,其中第二份是他當場宣讀的修訂稿,不過臨時在講台上還作了一些改動,主要的是在最後一句裡加了under God兩個字(譯文作:在上帝保佑下)。
蓋提斯堡演詞,刻在華府林肯紀念堂的石碑上。全文分三段,其中有兩個家喻戶曉的短句:一開頭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措辭典雅,就給譯者一個難題,總不能學法文直譯「四乘二十加七年以前」;要是老老實實說「八十七年以前」,又未免平淡無奇了。末尾那句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中文「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已成定案,可以稱為經典妙譯。
演詞全篇用字簡短,有許多英文裡面的代詞,如so, this, that, it, they等;虛字that出現了十一次,雖然語法上有所不同,都是中文譯者的困擾。最後一句勉勵大家,連用了四個破折號、四個that字,一步一步帶出「獻身於當前這份偉大的志業」應作的事,我只好代以四個動詞:
「肩起」、「應許」、「促成」、「保證」,以便保持原義。
英文原稿也有幾個實體性的關鍵字,反來覆去,不厭重複:在動詞方面,dedicate(奉獻)一字用了六次,包括主動和被動的不同形式,還有兩次用同義詞consecrate;中譯如一成不變,顯得呆板而且有些地方不通順。因為主題是憑弔戰場,林肯總統從頭到尾在演講中強調「地」的因素:在表明great battle field……that field……this ground之後,他把here字用了七次之多,我只好把它翻成「在此」或「在此地」,可是為了語氣關係,還不免漏掉兩個here未譯。
拜見徐道鄰先生
我在三天內騰出時間,揣摩、推敲,作完這份翻譯試題,沒有參照任何前人的譯作,寄來給我看的徐譯。講到徐道鄰先生,我跟他倒有一面之緣。一九七三年秋,《譯叢》創刊號出籠之後,我從香港返回美國一趟,目的在推廣這本新型雜誌,同時訪問幾位可能替我們譯稿的朋友。道經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見到王靖獻(楊牧)和陳學霖兩位教授,我的舊友華大出版社總編輯Charles E. Cuningham,和該時僑居西雅圖的梁實秋先生。其間有機會拜見慕名已久的徐道鄰教授,在他的辦公室裡談了幾分鐘,談些甚麼至今已印象模糊,只記得未敢動問這位身材瘦削、文質彬彬的學者,關於「敵乎?友乎?」那篇文章的事。……
原來「七七」抗戰的前夕,大概更早在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之前,天津《國聞週報》刊登了這篇檢討中日關係頗有份量的文章,哄傳一時,引起輿論界廣泛的討論和爭議。後來小道消息還有一個說法,說以筆名發表的「敵乎?友乎?」一文,作者是徐道鄰,而該文其實是當時最高當局授意所作。
是耶?非耶?我那時已在海外,無從得知。可是後來歷史的發展,對「敵乎?友敵?」這個題目所提出的問題,終於給了一個清楚的答案。
蓋提斯堡演詞 喬志高譯文
八十又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在此大陸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孕育於自由,致力於凡人生而平等的理念。
今天在這偉大的內戰中,我們要考驗此一國家,及任何篤信自由、追求平等的國家,能否維持永久。現在我們齊集這偉大的戰場上。我們此來目的,在奉獻戰場的一部,給予為國捐軀的戰士,讓他們做為最後安息之所。這乃是我們必作的任務、應盡的責任。
但是,廣義的說,我們無法授予──無法奉獻──更無法使這裡成為神聖的土地。在此奮鬥的英勇戰士,無論陣亡或是生還,早已付出遠比我們微薄的能力所能增減的奉獻。世人不會注意也不會記取我們此地的言詞,可是世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在此地所作所為。我們一息尚存,只有在此獻身於他們鞠躬盡瘁而尚未完成的勳業。我們責無旁貸,只有在此獻身於當前這份偉大的志業──肩起光榮的死難戰士精誠愛國所未能實現的目標──應許所有的亡魂並未作無謂的犧牲─促使我們國家,在上帝保佑下,享受自由的新生──保證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與世長存。
阿伯拉罕.林肯
一八六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2003/8/19
(作者喬志高,原名高克毅,生於美國,長於中國,其後長期在美擔任報人,中英文俱佳,著譯有《美語錄》、《大亨小傳》等,雖年壽已逾九十二,仍持續創作不懈,本文與香港明報月刊同步刊登。)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夏濟安評註《現代英文選評註 A Hemingway Sample by Caroline Gordon 海明威的寫作技巧》



夏濟安評註《現代英文選評註 A Hemingway Sample by Caroline Gordon 海明威的寫作技巧》台灣商務1959  (中國刪剪版的pdf可找得到)
先生的評介功夫是一流的對於作者Gordon氏和名家Hemingway氏以及戰地春夢中譯第一大段
In the late summer of that year we lived in a house 
in a village that looked across the river and the plain to the
 mountains. In the bed of the river there were pebbles and boulders,
 dry and white in the sun, and the water was clear and swiftly 
moving and blue in the channels. Troops went by the house and down
 the road and the dust they raised powdered the leaves of the trees.
 The trunks of the trees too were dusty and the leaves fell early 
that year and we saw the troops marching along the road and the dust
 rising and leaves, stirred by the breeze, falling and the soldiers
 marching and afterward the road bare and white except for the 
leaves. 
的評論等都有很精彩的說明

Looking back at Caroline Gordon by Lauren Weiner - The New ...

 《夏濟安選集》/《現代英文選評註》-- 夏濟安兄弟 評註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夏濟安選集》《八十自敘》(林語堂)

"....日內即西行 到Univ. of California 作一學期的 Regent's Professor....." (1956/8/28胡適致梁實秋 HC案: 這可能是教授之最高銜 類似 University Professor)
看雲集 (梁實秋) 頁29


陳世襄在序文中說出這樣的故事
".....胡適之正在加州柏克萊本校講學
濟安寫信給適之先生
託轉約我為他寫文章
適之先生的熱心援手是可以想像的.....
當時我隨便問: 寫點那一類的文章好呢
適之先生毫不猶豫的回答
他們還是應該多翻譯一些西洋名著看看
我已經寫信跟他說了
實秋先生也可以幫忙.....
文學雜誌初幾期
其中果然有胡先生的翻譯
--夏濟安選集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1971年 頁7 /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夏濟安先生"白話文與新詩" (此篇反硬譯又談學子受翻譯的影響*)中曾嘆此consent 有時的意思是"依"
可是學生都只記字典說的'同意"

《夏濟安選集白話文與新詩
(談林語堂氣《瞬息京華》的"亂譯者"沒說北京話:" 請你同意罷"應該是"你依我罷" --不過  後人硬將"依"逐出我們的字彙.)
2013年按: 依字很有歷史  譬如說: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無怨。”
*今日重翻月遠景版的林語堂先生的《八十自敘》它的翻譯
正是中學生的
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