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翻譯:從家裡來──以及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岩波書店のPR雑誌「図書」翻譯成《陶書》真是亂搞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Flaubert in the Ruins of Paris: The Story of a Friendship, a Novel, and a Terrible Year 某處註解說企鵝《情感教育: 一個年青人的故事》英譯版的可讀性太高,無法表達Gustave Flauber的文風
《漢清講堂227 《喬治‧ 桑與福樓拜 》》YouTube, 2018-0509。《 漢清講堂140 《情感教育》》 梁永安、曹永洋,張華,缪詠華,鍾漢清等人 2017-02-18。
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李奭學 《經史子集》(2005);單德興(2025)。《翻譯與傳播》
李奭學 《經史子集》(2005);單德興(2025)。《翻譯與傳播》。台北:書林 。568頁,六輯【輯三】向前輩致敬:楊牧李達三劉紹銘王文興齊邦媛高行健【輯四】序言與導讀【輯五】疑義與評析【輯一】翻譯乃大道【輯二】經典與現代。 《經史子集:翻譯、文學與文化劄記》聯合文學 2007。 翻譯、文學與文化評論:李奭學教授訪談錄(上)
輯一「翻譯乃大道」之名出自作者的文學與翻譯啟蒙師余光中教授,既以實例說明譯論、譯作、譯史,也以此彰顯翻譯的重要與譯者的貢獻。輯二「經典與現代」呈現翻譯如何連接古今、溝通中西,讓經典於新時代煥發新生命。輯三「向前輩致敬」記述作者在文學與翻譯之道所受惠的師長與前輩。輯四「序言與導讀」既涉及臺灣的外文學門建制史,也包含歷史、禪修、文學、翻譯(史)等譯作之評介。輯五「疑義與評析」揭示華文世界廣受矚目的兩個翻譯獎項(香港的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與臺灣的梁實秋文學獎)之評審與意義。輯六「華美的再現」聚焦美國弱勢族裔文學(尤其華裔與臺裔)、文化與歷史再現。
訪談〈「三者」合一的譯行譯念〉從翻譯者、研究者、授業者的角度針對作者進行深入問答。後記〈我的青春翻譯夢〉從2024年反思作者1979年對臺灣翻譯界的觀察與期盼,並對比現況。多篇文章之「附識」以當下觀點回顧、補充、說明,形成昔今之對話。
全書內容豐富、取徑多元,並附珍貴照片與圖文資料,顯現了一位翻譯實踐者與論述者的關懷,力求推動「文普」與「譯普」,提升翻譯與譯者的地位。
作者介紹
單德興
國立臺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歐美研究》與《英美文學評論》主編,行政院國科會外文學門召集人,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訪問學人及傅爾布萊特資深訪問學人,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兼任教授,靜宜大學英文系兼任講座教授,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人文學兼任特聘教授,並三度獲得行政院國科會外文學門傑出研究獎,教育部第五十四屆學術獎,行政院新聞局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第六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
著有評論集《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集》、《反動與重演:美國文學史與文化批評》、《越界與創新: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翻譯與脈絡》、《薩依德在台灣》、《翻譯與評介》、《翻譯家余光中》,訪談集《對話與交流:當代中外作家、批評家訪談錄》、《與智者為伍:亞美文學與文化名家訪談錄》、《卻顧所來徑:當代名家訪談錄》、《擺渡人語:當代十一家訪談錄》、《王文興訪談集》,譯有《近代美國理論:建制.壓抑.抗拒》、《美國夢的挑戰:在美國的華人》、《文學心路:英美名家訪談錄》、《知識分子論》、《格理弗遊記》、《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等,主編及合編多種專書及期刊(含《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亞美學刊〉四十年精選集》上、下冊〔與梁志英、唐‧中西合編〕),並與李有成先生、張力先生擔任《朱立民先生訪問紀錄》主訪。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美國文學史、亞美文學、文化研究、翻譯研究。
目錄
【輯一】翻譯乃大道
003 千呼萬喚,誰與爭鋒?!──余光中著《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
008 附錄:余幼珊《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編後記
011 余譯鉤沉──余光中譯《老人與海/錄事巴托比》
019 一代中文大師的英文博雅讀本──余光中編著《余光中的英文課》
035 柯南與克難:為臺灣翻譯史探查真相──賴慈芸著《翻譯偵探事務所》
046 低眉信手續續彈──宋瑛堂著《譯者即叛徒?》
【輯二】經典與現代
061 古道新義──林耀福譯《希臘之道》
066 研下知疫──瘟疫的文學再現與生命反思
086 以詩歌面對生死──張綺容編譯《死亡賦格》
099 張揚經典,華采譯注──張華譯注《解讀.愛麗絲》
104 召喚黑人靈魂的先知杜博依斯──何文敬譯注《黑人的靈魂》
112 文豪與譯家畢生最後力作──彭懷棟譯注《浮士德博士》
117 譯注經典的另類來生──《格理弗遊記》經典譯注版的再生緣
128 陪我們長大的《格理弗遊記》真相竟然是?──專訪翻譯學家單德興 (林承勳主訪)
136 當訪談遇上大學指考──翻譯成為國文科考題之意義與省思
【輯三】向前輩致敬
153 譯事.譯緣──我與楊牧先生的翻譯因緣
162 中西文學之間得傳道人──追念李達三老師
179 一心一意傳香火──敬悼劉紹銘教授
187 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王式教學法」──紀念王文興老師之一
193 未竟的訪談──紀念王文興老師之二
200 王文興的文學世界──紀念王文興老師之三
211 不可思議的文學因緣──紀念齊邦媛老師之一
219 齊邦媛老師與比較文學的因緣──紀念齊邦媛老師之二
226 與文偕老,邦之媛也──追憶齊邦媛老師與《巨河流》背後的故事
239 呼喚文藝復興──高行健演講暨座談會引言
【輯四】序言與導讀
251 文研大業,薪火相傳──蔡振興編《文學薪傳:臺灣的英美文學研究(2001-2022)》
269 外文學門的故事與重生──一位資深參與者及觀察者的回顧與反思
282 時代歷史與個人敘事──方德萬著《戰火中國》
297 箭藝.禪心.達道──海瑞格著《箭藝與禪心》
308 邁向美麗新世界?──愛特伍著《瘋狂亞當三部曲》
316 穿梭於幽明之間──愛特伍著《與死者協商》
328 觀賞翻譯繩索上的舞技──艾斯蘭揚著《鋼索上的譯者》
337 翻譯鋼索上的舞技──王翎譯《鋼索上的譯者》
348 譯異與傳思,逾越與愉悅──王震宇編《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
【輯五】疑義與評析
365 六譯並進的余光中──第六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翻譯專題講座
383 向余光中教授致敬──第七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翻譯專題講座
394 思想的翻譯,行動的翻譯──第三十四屆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翻譯大師獎」總評
405 不容譯者獨憔悴──李斯毅譯《慾望莊園》
【輯六】華美的再現
417 無法遺忘的不平之鳴──張純如著《美國華人史》
433 華美的先行者──黃秀玲著《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
453 內之內與外之外──游朝凱著《內景唐人街》
464 惜少作‧見老成──馮品佳著《美國族裔女性成長小說》
470 亞/美環境人文與人文環境──陳淑卿編《亞/美環境人文:農業‧物種‧全球環境變遷》
附編
477 訪談 「三者」合一的譯行譯念──單德興教授訪談錄(孫艷主訪)
519 後記 我的青春翻譯夢──回顧與反思
531 原文出處
- 《中西文學因緣》。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1 年
- 《書話台灣:1991-2003 文學印象》。臺北市︰九歌出版公司,2004年。
- 《經史子集:翻譯、文學與文化評論》。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05年。
- 《中國晚明與歐洲中世紀:明末耶穌會西洋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及聯經出版公司聯合出版,2005年;增訂版,北京:三聯書店,2009 年。
- 《得意忘言︰翻譯、文學與文化評論》。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 《細說英語字源》。臺北市︰書林,2008年。
- 《台灣觀點︰書話中國與世界小說》。臺北市︰九歌,2008 年。
- 《三看白先勇》。臺北市︰允晨,2008年。
- 《台灣觀點︰書話東西文學地圖》。臺北市︰九歌,2009年。
內容簡介
《經史子集》精擷台灣當代書評大師李奭學的百多篇鴻文,分翻譯、文學、文化三輯,除了剖析涵蓋於這三個層面的種種徵象,本書另以古今中外經、史、子、集的佳作為例說明,文題雖專,文旨卻淺顯易懂,讀來可以博見聞、豐學識,亦可了解文化態勢。誠如文中所云:「書評家其實頗為寂寞。」作者手執如椽巨筆,仍勉力為之,且孜孜不倦、引以為樂,原因無他,希望讀者展卷有益而已。
本書特色
1.作者李奭學以博通古今、學貫東西之智識,與讀者分享其所專擅的中西比較文學。
2.篇篇俱是評論當前文界現象的一時之作,其中有關翻譯現況之研究,允執台灣之牛耳。
作者簡介
李奭學
東吳大學英文系學士,輔仁大學英國文學碩士,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東吳大學英文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及翻譯研究所。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並為該院二○○三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得主。著有《中西文學因緣》、《中國晚明與歐洲中世紀──明末耶穌會西洋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等書,譯有《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重讀石頭紀──《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等書,並擔任《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及《自由時報》等報之專欄與書評作家。
https://westbay-la.nsysu.edu.tw/p/406-1303-266801,r4276.php?Lang=zh-tw
翻譯、文學與文化評論:李奭學教授訪談錄(上)
主訪人◎單德興
時間:二○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三十一日
地點: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三樓會議室
李奭學接受單德興訪問。(單德興提供)
|前言
李奭學教授為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為華文世界著名的學者、譯者、編者與書評家,其研究領域包括中外文學關係、宗教與文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國翻譯史以及現代文學。
李教授多年勤於筆耕,著述、翻譯、編作甚豐,學術論述有《中西文學因緣》(1991)、《經史子集:翻譯、文學與文化評論》(2005)、《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2005)、《三看白先勇》(2008)、《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2012)、《中外文學關係論稿》(2015)、《明清西學六論》(2016)等;書評有《書話台灣:1991-2003文學印象》(2004)、《台灣觀點︰書話中國與世界小說》(2008)、《台灣觀點︰書話東西文學地圖》(2009);譯作有《余國藩西遊記論集》(余國藩著,1989)、《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孫康宜著,1992)、《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孫康宜著,1994)、《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Michael Payne著,1996)、《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裏的情欲與虛構》(余國藩著,2004)等;編有《異地繁花︰海外臺灣文論選譯》兩冊(2012)、《古今聖經殘稿》九冊(賀清泰譯)(與鄭海娟合編,2014)、《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四冊(與林熙強合編,2014)、《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四冊(與胡嘵真合編,2015)、《中外宗教與文學裏的他界書寫》(與黎子鵬合編,2015)、《古新聖經殘稿外二種:北堂本與滿漢和璧本》(與內田慶市合編,2018)、《清代基督宗教小說選注》(與黎子鵬、吳淳邦合編,2018)等。
由於李教授在各方面表現傑出,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周報推舉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評人(2001),並先後榮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03)、東吳大學建校一○五年傑出校友獎(2004)、宋淇翻譯研究論文紀念獎(2010, 2011)、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2011)、胡適紀念研究講座(2019)、 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2020)。此外,《書話台灣》獲選《聯合報》年度最佳書獎(2004),《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獲第三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2014)。
主訪人與李教授在中央研究院多年同事,雖然分屬歐美研究所與中國文哲研究所,其實同為比較文學出身,並從事翻譯研究與實踐,因此有不少交集之處,並經常交換研究成果與著述。主訪人於二○二○年九月致贈《擺渡人語:當代十一家訪談錄》時,曾表示希望有機會與李教授進行深度訪談,終能在次年三月順利完成。因為內容廣泛,前後進行兩次,現場同步錄音與錄影。訪談錄音由趙克文小姐繕打,趙麗婷小姐與陳雪美小姐協助編輯,由主訪人校訂後兩度送請李教授過目並確認,謹此致謝。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Heart Lamp,” a Booker Prize-Winning Work From India Redefined Translation 取自紐約時報
How a Booker Prize-Winning Work From India Redefined Translation
An extraordinary author-translator collaboration produced a book, “Heart Lamp,” that was lauded for enrich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But “Heart Lamp” is unusual for another reason. It is not a translation of an existing book. Instead, Ms. Mushtaq’s translator, Deepa Bhasthi, selected the stories that make up “Heart Lamp” from among Ms. Mushtaq’s oeuvre of more than 60 stories written over three decades and first published in Kannada-language journals.
The collaboration that won the two women the world’s most prestigious award for fictio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represents an extraordinary empowerment of Ms. Bhasthi in the author-translator relationship....
google ?? /取自紐約時報
印度得獎作品重新定義翻譯
作者與譯者合作創作了一本名為《心燈》的書,該書因豐富了英語語言而受到稱讚。
……但《"心燈?》還有另一個不尋常之處。它不是現有書籍的翻譯。相反,穆什塔克女士的翻譯迪帕·巴斯蒂 (Deepa Bhasthi) 從穆什塔克女士三十多年來創作的 60 多個故事中挑選出了組成《心燈》的故事,這些故事最初發表在卡納達語期刊上。
這次合作使兩位女性獲得了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英文小說翻譯獎,這體現了 Bhasthi 女士在作者與譯者關係中的非凡"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