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新詩《小河》(1919)的故事: “新詩中的第一首傑作” (胡適《談新詩》).......;收入《知堂回想錄》;
楊牧編 周作人散文 詩歌
2022.7.12 記
周作人新詩《小河》(1919)的故事: “新詩中的第一首傑作” (胡適《談新詩》).......;收入《知堂回想錄》;
"對中國話產生極大的興趣....名善寮第一寮雜誌《蘆牙》的稿件, 我想把周作人的《小河》翻成日文。" ( 楊威理《雙鄉記— 葉盛吉傳》陳映真譯, 1995,頁147; 原日記1944.11.2 )
「蔞蒿滿地蘆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里的蔞蒿。蘇東坡的這首詩,寫的是春天到來時的景象,不一定能證明宋朝時期就開始吃蘆蒿--它還叫藜蒿、蔞蒿等名字
原典出處
《·》: | 葭華,蒹,薕,葭,蘆,菼,薍,其萌虇。 |
《·》: | 虇:蘆筍。 |
《·》: | 虇:《唐韻》去阮切,音綣。 |
青與芽
鍾玲預報回憶錄《青芽的歲月》2022.9出版
****
《小河》一詩寫作於1919年1月,在1919年2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六卷二號上以頭條位置發表。
當時正值“五四”運動的前夕,新文化運動已經興起,文學革命正在逐步深入。作者和其它一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一起正在不斷嘗試用白話文來創作詩和散文,使其成為“中國文學的正宗”,來顯示文學革命的實繢。亦是白話詩創作方興未艾,受到全社會普遍關注之時。周作人的詩歌發表以後,給新文學帶來了不小的震動,一時間好評如潮。
[2-3] 近現代文學家、思想家
胡適《談新詩》:“新詩中的第一首傑作”。
[6] 現代作家
朱自清《我與新詩》:“周啓明氏的《小河》長詩,便融景入情,融情入理。”
[7] 現代作家
鄭振鐸《〈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導言》:“在這短短的十年間,無論在詩,小説,戲曲以及散文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周作人的《小河》卻終於不易超越!”
[8] 安徽大學教授
方銘《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現代詩歌》:“這首《小河》在形式上徹底拋棄了舊詩詞舊格律體,而追求自然的節奏,“簡直不大用韻”,而且是散文化的長詩,運用明白達意的口語,用描摹和象徵結合的手法,沒有説教,始終圍繞具體的意象,展開細膩、複雜的小河流動受阻的各種景象和感情,表現五四新詩與世界思潮同步的現代意識與開闊境界,這是舊體詩詞陳腐僵化的語言與形式無法做到的。”
[9]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壽(後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啓明、啓孟、起孟,筆名遐壽等。浙江
紹興人。是
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國現代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著有《木片集》《秉燭談》《風雨談》《藥味集》 《過去的生命》等。
[10] 小河
一條小河,穩穩地向前流動。
經過的地方,兩面全是烏黑的土;
生滿了紅的花,碧綠的葉,黃的果實。
一個農夫背了鋤來,在小河中間築起一道堰。
下流乾了;上流的水被堰攔着,下來不得;
不得前進,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亂轉。
水要保他的生命,總須流動,便只在堰前亂轉。
堰下的土,逐漸淘去,成了深潭。
水也不怨這堰,--便只是想流動,
想同從前一般,穩穩地向前流動。
一日農夫又來,土堰外築起一道石堰。土堰坍了;
水衝着堅固的石堰,還只是亂轉。
堰外田裏的稻,聽着水聲,皺眉説道,——
"我是一株稻,是一株可憐的小草,
我喜歡水來潤澤我,
卻怕他在我身上流過。
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
他曾經穩穩的流過我面前,
我對他點頭,他向我微笑。
我願他能夠放出了石堰,
仍然穩穩地流着,
向我們微笑;
曲曲折折的儘量向前流着,
經過兩面地方,都變成一片錦繡。
他本是我的好朋友,
只怕他如今不認識我了;
他在地底呻吟,
聽去雖然微細,卻又如何可怕!
這不你我的朋友平日的聲音,
--被輕風攙着走上沙灘來時,
快活的聲音。
我只怕他這回出來的時候,
不認識從前的朋友了,——
便在我身上大踏步過去;
我所以正在這裏憂慮。"
田邊的桑樹,也搖頭説,——
"我生的高,能望見那條小河,——
他是我的好朋友,
他送清水給我喝,
使我能生肥綠的葉,紫紅的桑葚。
他從前清澈的顏色,
現在變了青黑;
又是終年掙扎,臉上添許多痙攣的皺紋。
他只向下鑽早沒有工夫對了我點頭微笑;
堰下的潭,深過了我的根了。
我生在小河旁邊,
夏天曬不枯我的枝條。
冬天凍不壞我的根。
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
將我帶到沙灘上,
拌着他捲來的水草。
我可憐我的好朋友,
但實在也為我自己着急。"
田裏的草和蝦蟆。聽了兩下的話,
也都嘆氣,各有他們自己的心事。
水只在堰前亂轉;
堅固的石堰,還是一毫不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