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慧怡 《不帶感傷的回憶》2017的末尾,講一著名的"人生意義"比喻:
Of Human Bondag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15 and considered Maugham’s masterpiece, i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work that follows the life of protagonist Philip Carey. Born with a club foot, this memorable character enters the world not only deformed, but an orphan. As an adult, he aspires to be an artist in Paris, and then a doctor in London, struggling with money and love. At one point, his friend, Cronshaw, points him toward the meaning of life:
Of Human Bondag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15 and considered Maugham’s masterpiece, i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work that follows the life of protagonist Philip Carey. Born with a club foot, this memorable character enters the world not only deformed, but an orphan. As an adult, he aspires to be an artist in Paris, and then a doctor in London, struggling with money and love. At one point, his friend, Cronshaw, points him toward the meaning of life: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Cluny, the museum? There you will see Persian carpets of the most exquisite hue and of a pattern the beautiful intricacy of which delights and amazes the eye. In them you will see the mystery and the sensual beauty of the East, the roses of Hafiz and the wine-cup of Omar; but presently you will see more. You were asking just now what was the meaning of life. Go and look at those Persian carpets, and one of these days the answer will come to you.”
孔慧怡 《不帶感傷的回憶》Memories Unburdened By Sorrow
這本書是"香港"譯界的國際、本土親友之情誼 (多為故人了)記錄,感人。
正式的"作者簡介"很重要:作者從小中英文好,中學時被黃兆傑先生的"萬世師表"的英譯的"蝴蝶效應"等,待入翻譯研究,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嫁老英,30歲起即主持《譯叢》(讀者英稍微了解此學刊的創歷史及幾位創立者........)20年,領一份薪水做兩人份的工作20年 (可以與友人一日來回台北故宮看如窯展.......)
內容簡介
作者 孔慧怡 Eva Hung
出版社. 牛津大學.
出版日期:2017/11/
定價 HKD100
ISBN 9780190828189
目錄
新書試讀
書中記載的人和事,大多反映二十世紀後半葉的香港,現在回顧,那可以說是香港的黃金時代。本書所記的人物,有因為改朝換代而來到香港的,如楊宗翰、宋淇、鄺文美、蔡思果、王敬羲,他們被歷史的大潮推到這個小地方來,和香港結下幾十年的緣份,留下了文化印記。另有些不是香港人,但在他們生命裏,香港舉足輕重的,為此他們抱着特別的「香港情懷」:馬悅然、陳寧祖、高克毅和謝燁都是,香港特殊的政治、文化和地理是他們生命的轉捩點;又比如華茲生和趙蘿蕤,晚年訪港,接觸到這個跟他們文化個性息息相關的地方,感受頗深。至於地道的香港人,像劉殿爵、黃兆傑、毛文福、也斯和張佩瑤,他們無一不以其終身事業說明香港在特殊的歷史時空建造出來的特殊文化。每章的焦點人物身邊還有動人的小故事,例如義助楊宗翰的清潔女工、劉殿爵的幫傭、徒弟和徒孫、與鄺文美相依幾十年的小妹姐等……是這樣的關係網編造了讓我們珍惜的香港。
------
後記
當時只道是尋常
我寫成這本書,可以說是無心插柳,也可以說是花了半輩子做準備功夫。
說無心插柳,因為本來只打算寫兩、三篇;觸動我寫作的原因是幾個同輩的朋友意外地早逝。稿子在《城市文藝》發表後,主編梅子不斷勸我繼續寫下去,這成了我回顧與老前輩們交往的誘因。心理學家認為在事業剛起步時遇到的人,對我們影響最大,在我來說的確是這樣。我在一九八○年代初期認識了一些文化和出版界的前輩,而在加入中文大學後,因為工作關係成了人生的「跳級生」,很自然地跟上一代的學者建立友誼;我的工作範圍多半牽涉國際學術界,這也反映在日常的生活圈子。跟那麼多閱歷深、識見廣的人交往三十餘年,一直覺得「理當如此」,現在事過境遷,才明白上天給了我多麼珍貴的機遇。
謝燁 顧城
人到中年,開始失去身邊的朋友,是大家都有的經驗;要是說我的情況有什麼不同,那就是我最相熟的圈子裡,輩份比我高的人很多,所以我對「失去」的感受也來得早。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世界,每個世界最重要的成份都是身邊熟悉的人;隨著他們的離逝,我們的世界是不是就變小了,甚至會有「七寳樓臺,拆下不成片段」的感嘆?
艾青
我算幸運,沒有太多消極的想法,每逢遇上可以跟已經去世的朋友分享的場景,就會覺得他們和我很靠近。在英語世界研究歷史的人回顧過往,不管講的是百多年前還是幾百年前的史實,往往愛用現在式敘事,恍惚古人舊事都在眼前,行內的說法是「歷史性的現在時態」historical present;中文沒有文法上的時態,但我回憶老朋友們,卻真有「現在時態」的感受——所謂歷歷如在眼前。
Wordsworth華茲華斯在“Surprised by Joy”一詩中責難自己因為意外的喜悅忘了傷逝的創痛,我覺得他很不通,也對不起已離世的人。相反,我願意有這樣的「意外喜悅」,更願意和別人分享,所以終於完成了這本書。
馬悅然
孔慧怡,香港出生,倫敦大學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出掌翻譯研究中心,兼任國際刊物《譯叢》主編,歷時二十年,期間推動國際學人研究亞洲翻譯傳統,又以史料先行的方針重寫兩千多年的中國翻譯史,同時亦以英譯中國文學見重於漢學界,並多年從事文藝創作。十年前離開學術界,尋找個人空間。本書錯字似乎只一處,將《魔戒》打字成《魔介》。董橋先生的評語很可參考。
孔慧怡學貫中西,學術深厚,在宋淇、喬志高二位先生鼎力推薦下主持中文大學《譯叢》期刊多年,建樹超卓,譽滿遐邇,深得英美著名大學漢學圈子讚許。孔女士結交當代學人作家多年,友情既篤,赤誠相待,所著《不帶感傷的回憶》尤其珍稀,落筆清遠雋永,第一手資料化為第一流品題,十分難得。此書學術價值高超,文學品味脫俗,乃近年罕見之人物鈎沉之作,不宜忽視。
──董橋
內容簡介
作者 孔慧怡 Eva Hung
出版社. 牛津大學.
出版日期:2017/11/
定價 HKD100
ISBN 9780190828189
目錄
新書試讀
書中記載的人和事,大多反映二十世紀後半葉的香港,現在回顧,那可以說是香港的黃金時代。本書所記的人物,有因為改朝換代而來到香港的,如楊宗翰、宋淇、鄺文美、蔡思果、王敬羲,他們被歷史的大潮推到這個小地方來,和香港結下幾十年的緣份,留下了文化印記。另有些不是香港人,但在他們生命裏,香港舉足輕重的,為此他們抱着特別的「香港情懷」:馬悅然、陳寧祖、高克毅和謝燁都是,香港特殊的政治、文化和地理是他們生命的轉捩點;又比如華茲生和趙蘿蕤,晚年訪港,接觸到這個跟他們文化個性息息相關的地方,感受頗深。至於地道的香港人,像劉殿爵、黃兆傑、毛文福、也斯和張佩瑤,他們無一不以其終身事業說明香港在特殊的歷史時空建造出來的特殊文化。每章的焦點人物身邊還有動人的小故事,例如義助楊宗翰的清潔女工、劉殿爵的幫傭、徒弟和徒孫、與鄺文美相依幾十年的小妹姐等……是這樣的關係網編造了讓我們珍惜的香港。
------
孔慧怡| 不帶感傷的回憶 - Toments 找話題
toments.com/395501/
當時只道是尋常
我寫成這本書,可以說是無心插柳,也可以說是花了半輩子做準備功夫。
說無心插柳,因為本來只打算寫兩、三篇;觸動我寫作的原因是幾個同輩的朋友意外地早逝。稿子在《城市文藝》發表後,主編梅子不斷勸我繼續寫下去,這成了我回顧與老前輩們交往的誘因。心理學家認為在事業剛起步時遇到的人,對我們影響最大,在我來說的確是這樣。我在一九八○年代初期認識了一些文化和出版界的前輩,而在加入中文大學後,因為工作關係成了人生的「跳級生」,很自然地跟上一代的學者建立友誼;我的工作範圍多半牽涉國際學術界,這也反映在日常的生活圈子。跟那麼多閱歷深、識見廣的人交往三十餘年,一直覺得「理當如此」,現在事過境遷,才明白上天給了我多麼珍貴的機遇。
謝燁 顧城
人到中年,開始失去身邊的朋友,是大家都有的經驗;要是說我的情況有什麼不同,那就是我最相熟的圈子裡,輩份比我高的人很多,所以我對「失去」的感受也來得早。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世界,每個世界最重要的成份都是身邊熟悉的人;隨著他們的離逝,我們的世界是不是就變小了,甚至會有「七寳樓臺,拆下不成片段」的感嘆?
艾青
我算幸運,沒有太多消極的想法,每逢遇上可以跟已經去世的朋友分享的場景,就會覺得他們和我很靠近。在英語世界研究歷史的人回顧過往,不管講的是百多年前還是幾百年前的史實,往往愛用現在式敘事,恍惚古人舊事都在眼前,行內的說法是「歷史性的現在時態」historical present;中文沒有文法上的時態,但我回憶老朋友們,卻真有「現在時態」的感受——所謂歷歷如在眼前。
Wordsworth華茲華斯在“Surprised by Joy”一詩中責難自己因為意外的喜悅忘了傷逝的創痛,我覺得他很不通,也對不起已離世的人。相反,我願意有這樣的「意外喜悅」,更願意和別人分享,所以終於完成了這本書。
馬悅然
書中記載的人和事,大多反映二十世紀後半葉的香港社會實況,現在回顧,那可以說是香港的黃金時代。不錯,那時香港比現在窮,生活條件比現在差,但吸收了大量從中國大陸湧進來的人才,不管文化、工商還是教育界,都因此「水漲船高」。舉個例說,當年《讀者文摘》在香港辦中文版,列位編輯的前輩不用說了,讓我最難忘的是每位校對都是中國著名大學科班出身,書法、印刻功夫了得,他們的文字技巧和嚴謹態度到今天已成絕唱,但他們讓後輩留下「雖未能至,而心嚮往之」的盼望,是這個社會的非物質遺產。
趙蘿蕤
我聽過很多關於上一代從大陸逃難到香港來的故事,覺得這一則最有代表性:一位朋友的父親和大學同窗當年從大陸逃到香港,第一要務是找工作,因為別無生計。剛好政府招聘警察,他們一起去報考,朋友的父親錄取了,那位高材生同窗卻落了空,原因是他的衣服少了一顆紐扣,他沒錢買新的填補上,只好拿從菜市場得來的鹹水草繫上,結果被指責「衣衫不整」,不配加入紀律部隊。二、三十年後,兩人話舊「憶當年」,那位同窗最感謝的是鹹水草:他做不成警察,加入工業界,成為香港六十年代冒起的大實業家;可是他沒提到的是他艱苦奮鬥的年頭。我常猜測他有多少次想到,要是當初有錢補好了衣服,他會跟同學一樣有鐵飯碗和養老金呢?人生際遇經常比編故事更曲折離奇,香港是個擠滿了人才的地方,像這樣的故事實在說不完。
鄺文美
這本書裡有不少因為改朝換代而跑到香港的人物,包括楊宗翰、宋淇、鄺文美、蔡思果、王敬羲等;他們被歷史的大潮推到這個小地方來,和香港結下幾十年的緣份,在那個歷史時刻留下文化印記。書中另一些人物不是香港人,但在他們生命裡,香港是個關鍵的地方,為此他們抱著特別的「香港情懷」:馬悅然、陳寧祖、高克毅和謝燁都是例子,香港的政治、文化和地理特質推動了他們生命的轉捩點;又比如華茲生和趙蘿蕤,在晚年訪港,接觸到這個跟關係著他們文化個性的地方,感受頗深。至於這裡記載的地道香港人,像劉殿爵、黃兆傑、毛文福、也斯和張佩瑤,無一不以他們的終身事業說明香港在特殊的歷史時空建造出來的特殊文化。每章的焦點人物身邊都有動人的小故事,例如義助楊宗翰的清潔女工、劉殿爵的幫傭、徒弟和徒孫、與鄺文美相依幾十年的小妹姐等……是這樣的關係網編造了讓我們珍惜的香港。
宋淇
說這本書是無心插柳,但也有一篇例外,那就是附錄「一個英國人的漢學路」:我的丈夫卜立德和香港結緣始於一九五○年代底,可以說有大半生的香港因緣,常常有人問他當初怎麼學起中文來。我覺得他跟香港和中國那種「半裡半外」的關係很有意思,而一般人對歐洲漢學界知道的也不多,因此花了不少時間,千方百計勸服他動筆。
喬志高
我十多歲時跟很多同學一樣,愛看Somerset Maugham毛姆的短篇小說,可是說到印象深刻,首推他在著名長篇《人性枷鎖》裡的一個比喻。書中主角Philip想了解人生的意義,比他年長的朋友Cronshaw對他說:「去過巴黎的Cluny博物館嗎?那兒的波斯地毯有最繽紛的色彩、最精巧悅目的設計……但除了這些,你還會看出別的。你問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去看那些地毯吧,有一天你會得到答案。」
卜立德
碰上「波斯地毯」這個比喻已經幾十年了,我參透答案了嗎?也許眼前這本書就是答案。假如讀者在這裡看到繽紛的色彩、精巧的設計,那是因為我曾認識那麼多活得精彩的人;而在他們每個人的生命裡,同樣有很多人以智慧和誠信為他們的世界新增色彩、留下美妙的圖案。
希望這本書的讀者和我一樣,通過書中人物,讓自己的地毯染上一點他們的璀璨光芒。
二○一七年七月於英國梭士巴利
*****
看孔慧怡《不帶感傷的回憶》,有張舊照片格外難忘,那照片有六個人,主角顯然是港大舍監馮以浤和校長Kenneth Robinson,二人雄霸相片中央,英姿勃勃在對談;最右側是著名小說家Iris Murdoch,由於欠缺主角光環,閉上眼也慘被攝入鏡頭。但照片見於書中回憶黃兆傑的一章,本來的男主角去了哪裏?細看圖片解說,才知道背景中一位側身跟洋人談話,只隱約看見鼻子輪廓的男人,就是黃兆傑。看得我哈哈大笑。
黃兆傑
讀這本書是賞心樂事,從開捲到終結一直引人入勝,作者把很多我熟悉的文化和翻譯巨匠親切地重現眼前。孔慧怡行文筆調輕快,人物刻畫入微,讓一群東西方的文化之星光芒盡顯。書中人物知識淵博,貢獻良多,實應立碑傳以傳世。作者得天獨厚,與一代文化俊傑交遊多年,兼又好文而強記,一枝彩筆捕捉人物神髓,巨細無遺。此時此刻,這是我最樂意看的書。
──詹德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