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25
耀昌兄:足下之感受搔到時代精神癢處。看了心有戚戚焉。今年是 Max Weber 逝世100週年,他只活了56年。他最有名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他去逝前15、6 年前寫的。半個世紀前,我在外島的碉堡中讀他。書快結束時有一段,時時出現腦海中。他說:「無人知道將來生活在此牢籠中的究為何人,在這可驚的發展之盡端是否有全新的先知出現,或是否有舊觀念與舊理想的大復活;如這兩者都不可能的話,或是否有一種以病態的自我陶醉為粉飾的機械的石化現象。倘若發生最後的情形,對於這一文化所發展的『最後的人物』,下面數語可能是真理:即『沒有精神的專家,沒有情感的享樂人,這樣的凡骨竟自負已登上人類未曾達到的文明階段。』」Weber是反省 Modernity 很深刻的智者。看了你的感觸,我立刻想到這一段。抄在這裡,以誌感懷。為紀念少時失學無師的歲月,這裡引用的是我第一次學習的,張漢裕的譯文。
未竟之志──紀念張漢裕先生(2000.01;2015.01)
1998年11月19日,知到張漢裕先生哲人已萎。我不識張先生,只讀過他的一些書,對他最內行的「西洋經濟發展史」,反而未曾讀過。不過約半年前讀他多年前(1968)譯的《基督教入門》(矢內原忠雄著,協志工業叢書),寫了篇感想,作為邀請讀者直接讀張教授作品或譯作的”橋”。
1998年7月2日,無意中買了一本矢內原忠雄(Yanaihara Tadao,1893-1961)著《基督教入門》(張漢裕譯)。 譯序極重要:
「…無論為了了解西方文化或實踐民主主義…為把握人生的意義與依靠…必須基督教。」…譯者並且深悟:「我們的生活,無論是個人的修身齊家之道,或社會各般的工作,若不接納基督教,恐怕很難達到符合現代文化的標準。」
張漢裕譯書 (協志工業叢書)
瑪克司.偉伯著《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1960
矢內原忠雄《基督教入門》1968
彼得.杜拉卡著《
企業經營演習 》張漢裕主譯 1970
T. S. Ashton著《產業革命 》張漢裕譯 1993
Richard Henry Tawney著 《中國的土地與勞力 》張漢裕譯 1995
近來讀張漢裕教授所譯的R. H. Tawney《中國的土地與勞力》(1995,協志工業叢書;原書1929年出版),其中有許多話很重要:
「...國家所需要的是受過教育的人,不是沒受過教育的畢業生,…再不可為了大量生產而犧牲內容。應該側重教學生自己思考──這是比較費力的事...」(中譯本,pp. 206 -207)
Tawney真是名家,他對竹爭中國現代化的整體建議是引《浮士德》中的一句詩為喻:『設非自己心靈出,何得精神助你與。』意思是:若非從你自己心中湧出,你不能得到什麼使你心靈更爽健。(p. 209)Land and Labour in China by R. H. Tawney《中國的土地與勞力》...
張漢裕先生的詳細介紹,請參考:
葉淑貞 著《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附錄 臺灣經濟史大師――張漢裕教授的學術成就》,頁361-407
****
紀念彭淮棟兄:約1996年請張旺山博士從德國帶回德文本歌德《意大利遊記》送給他。
黃郁珺《十八世紀英國紳士的大旅遊》台北:唐山,2008
這本是輔仁大學的歷史所碩士論文的出版 (西洋史叢書的第二本)。還有很認真的學生在撰寫論文,並且有機會出版,是很可喜、可賀的事。論文處理的主題很重要和有趣,寫得也很用心。大旅遊的目的是教育,其實可能含蓋歐洲各名城和地方,所以我弄不清楚是否該包括希臘。無論如何,本書以義大利為主。
基本上,重要的英文和漢文文獻都提到了,似乎只有一夲書的書名前後不一:The Compleat Gentlemen (p.33) vs. The Complete Gentlemen (p.46) ;容易令人誤解的”public school” (現在多改稱為independent school),作者用「公學」,而引張漢裕翻譯的《國富論》則採用錯誤的「公立學校」。不過這些是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如果有索引,那就相當好了。
我只舉一小例說明作者的細心。118頁的注94中指出:「…..此處趙乾龍所譯歌德《意大利遊記》將privy 譯為「客房」,疑為「廁所」之誤植。…..」我們看哥德的上下文,知道英譯的屋外簡易廁所的privy ,比較合脈絡。妙的是,我查另外一本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的翻譯,也用「客房」。
這讓我想起吉川幸次郎的《漢武帝》中,引《漢書‧外戚傳》中說:衛子夫「於軒中得幸」。吉川先生引高木正一先生指出漢末的《釋名》說:「廁或曰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