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Fromm 有書談HAVING 和BEING
《佛洛伊德傳》 廖運範譯 台北:志文 1969
這本書有些錯誤 譬如說 頁103提到"90歲" Freud "只"活83歲
"這些信不只一次地堪堪逃過被毀的厄運" (佛洛伊德和瓊斯《佛洛伊德傳》廖運範譯,台北: 志文,1969/1989,頁140 )
起先不知道"堪堪"的意思呢
「在智識的世界裡,好的思想、觀念都是最後才出現的,而且只有努
知識只能靠整個心靈的移動,才能從物質的世界(World of becoming)轉向生命的世界(World of being),而且逐步學習生命的景象,或最光彩美麗的生命,換
---(尋智書摘:柏拉圖等作{教育的藝術} 譯者:廖運範,出版:志文出版社)
昔日一段翻譯評論
這
「物質的世界(World of becoming)轉向生命的世界
(World of being)」是西方哲學中兩個比較玄的想法, 廖先生大膽地這樣譯出,可供我們參考。
我們可以肯定;廖先生的少作很可能是「錯誤」的(我們搞不清楚「 物質的」是否相對於「善之相」
…..)。
可參考小讀者給我們寄來一份比較
*。
要了解古希臘的教育思想,參考陳康先生的作品最穩當:關子尹
江日新等編《陳康哲學論文集》台北:聯經,1985
,頁59-87「希臘的教育思想」。
我們參考:「在柏拉圖的著作中,最能把他的教育觀表達淋漓盡致的,當推他在《理想國》裡, 一篇有關地窖的寓言。 那篇寓言描述一位不曾見過比陰影更具體的東西的囚徒, 有一天被釋放,被帶到陽光下,起先他想逃避那刺眼的光輝, 但是最後他終於認清了,只有能看到事物真面目, 才是屬於人類的生活, 於是他明白他有著不可否認的權利去追求真理, 他也有不可避免的義務,回到地窖去, 幫助裡面的人看透他們的虛幻。這則難忘而極有啟發性的寓言, 正是古典教育哲學的濫觴。 (尋智書摘:柏拉圖等作 {教育的藝術 } 譯者:廖運範,出版:志文出版社, p.28)」
我的看法是:
"World of becoming【個別事物或變動的事務】轉向World of being"
【不變動的「有」;絕對價值,「善之相」或其他以「相」 為對象之純粹哲學】,就是從「地窖」轉向「事物真面目」。
----
*The Forms vs. the Cosmo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