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最基本的法文單字:fils, père, RMN (Officiel)


改天要請繆詠華女士等人列出容易出錯的100個法文單字。
RMN (Officiel)  核磁共振(官方)
正解: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法國國立博物館聯合會



羅特列克 

Toulouse-Lautrec


 本書揭開羅特列克的神祕面貌,從他的貴族階級背景、教育與藝術的修養、性格及身體缺陷等方面,探索其人其畫的內在靈魂。羅特列克的畫作大都取材自他的生活場域──劇院、酒吧、咖啡館和妓院;在淋漓盡致表現這些小人物的同時,他也充分揮灑了自己豐富而深刻的生命力。義大利導演費里尼曾說:「我一直覺得,羅特列克似乎是我的兄弟和朋友。這可能是因為他在盧米埃兄弟之前便已預示了電影的視覺技巧,可能是因為他常常站在被社會輕視、遺棄者的一方。每當我看到羅特列克的油畫、海報或版畫時,總是深為感動。我永遠忘不了他。」這也許為羅特列克作了最好的註解。
----
這本書的譯者很粗心,連小仲馬 (Dumas fils) 都翻譯成"杜馬˙菲爾"(頁138)。




fils2

Line breaks: fils
Pronunciation: /fiːs
  
, fis/



NOUN

Used after a surname to distinguish a son from a father of the same name:Alexandre Dumas filsCompare with père.

Origin

French, 'son'.


père

Line breaks: père
Pronunciation: /pɛː
  
/


NOUN

Used after a surname to distinguish a father from a son of the same name:Alexandre Dumas pèreCompare with fils2.

Origin

French, literally 'father'.

the agency and sympathetic humanity of Snow White or Cinderella



.......經過多年家國亂離,讓他對藝術的實踐能量 (agency)與呈現歷史的方式有了不同看法。.....
------王德威《臺大中文學報‧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2009.12,頁1-46

張華:同義詞


---- Return to Wonderland

Sep 23rd 2014, 17:07 by D.S.K. | NEW YORK

WHEN Walt Disney’s animated version of "Alice in Wonderland" (1951) proved a financial disappointment for the studio, Disney suggested that the problem lay with the character of Alice. She lacked, he reasoned, the agency and sympathetic humanity of Snow White or Cinderella.

張華
文中第一段最後一句的agency不知作何解
:"我見猶憐"「我見尤憐」仍然可以成立,而且極佳。順道一說,原文不是說白雪公主我見猶憐,大概是指這片可引發觀眾的(姑且這麼說)人性同情心,故譯文應說「我見猶憐特質」之類。


HC
這agency是促成王子的好事者,前者或是七矮人或玻璃棺,後者是那雙/隻鞋.....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action or intervention, esp. such as to product a particular effect.

a thing or person that acts to produce a particular result. 這是我先前的答:貴人相助。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Children Literature 兩詞條的說明,我的說法還是有點根據。


張華:
這段話是迪斯尼檢討愛麗絲卡通片票房為何不佳的話。案迪斯尼到2013年共有11公主:Merida, Jasmine, Snow White, Fa Mulan, Aurora, Cinderella, Pocahontas, Tiana, Belle, Ariel Rapunzel, Merida, 就是沒有愛麗絲。
經過各位的指教,agency可能就是故事中使女主角轉好運的東西,例如白雪公主中王子的吻,或灰姑娘的玻璃鞋,sympathetic humanity可能就是可憐的身世。愛麗絲都沒有這些。
愛麗絲沒有的還有皆大歡喜的結局。



agency

Line breaks: agency
Pronunciation: /ˈeɪdʒ(ə)nsi
  
/





NOUN

1[OFTEN WITH ADJECTIVE OR NOUN MODIFIER] A business or organization providing a particular service on behalf of another business, person, or group:an advertising agencyaid agencies
1.1department or body providing a specific service for a government or other organization: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MASS NOUN] Action or intervention producing a particulareffect:canals carved by the agency of running water
2.1[COUNT NOUN] A thing or person that acts to produce a particular result:the movies could be an agency moulding thevalues of the public

Origin

mid 17th century: from medieval Latin agentia, fromagent- 'doing' (see agent).


敬贈張華兄The Economist
Countless uninspired retellings have reduced much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to dull cliché. But two recent productions, both staged in New York, have restored the humanity to the character of Alice and the wit and wonder to Wonderland http://econ.st/1wLi8g8Countless uninspired retellings have reduced much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to dull cliché. But two recent productions, both staged in New York, have restored the humanity to the character of Alice and the wit and wonder to Wonderland http://econ.st/1wLi8g8

訪翻譯家柴田元幸(東京國際文藝節)



專題 東京國際文藝節
世界期待著第二個村上春樹——訪翻譯家柴田元幸
[2013.04.16]其它語言: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العربية |
東京國際文藝節上,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編輯、翻譯家等從事文學工作的有關人士。我們就日本文學「越境」的可能性,採訪了文藝節諮詢委員之一、翻譯家柴田元幸先生。
柴田元幸
柴田元幸SHIBATA Motoyuki1954年出生於東京。美國文學研究者、翻譯家、東京大學文學系教授。因出色翻譯奧斯特(Paul Auster)、米爾豪瑟(Steven Millhauser)、戴貝克(Stuart Dybek)和布朗(Rebecca Brown)等美國當代小說家的作品而知名。任東京國際文學節的諮詢委員。著作有《探猿》、《柴田元幸與9位作家9次訪談》、《美國•孤芳自賞者》;譯作有奧斯特的《極樂樂章》、米爾豪瑟的《馬丁•德雷斯勒之夢》、戴貝克的《長在芝加哥》;另與村上春樹合著有《翻譯夜話》等。

東京幸會世界文學的3天

——這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John M. Coetzee)(※1)、普利策獎作家迪亞茲(Junot Díaz)(※2)等海外嘉賓濟濟一堂,陣容堪稱豪華。
柴田元幸 作為本次文藝節的諮詢委員,《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文藝欄目主編和出版八種語言版本的英國文藝雜誌《格蘭塔(Granta)》主編,都為我們做了引薦召集工作。包括翻譯家在內,活躍在世界文學一線的人士都雲集到了東京。
《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文藝欄目主編特雷斯曼(Deborah Treisman)和英國文藝雜誌《格蘭塔(Granta)》主編弗里曼(John Freeman)
——這個文藝節,雖然日本是第一次舉辦,但我認為辦得很成功。您感覺如何?
柴田 雖然存在一些有待今後改善的問題,但我認為非常有意義。首先,能夠直接聽到如此之多的國內外作家的聲音,對讀者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體驗。當然,最重要的不是去看他們的模樣、聽他們的聲音,而是閱讀作家的作品。不過,直接聆聽了作家講話的人,會產生讀一讀這些人寫的書的想法,去創造這樣一種環境也很重要。一般來說,外國作家比日本作家更擅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念,即便僅在這方面有所感受,讀者大概也會覺得很有意思的。
角田光代和《But Beautiful》的作者戴爾(Geoff Dyer,日文版由村上春樹翻譯)
平野啟一和棉矢莉莎
——這也極大地激勵了日本的作家吧?
柴田 以往日本作家很少有這樣的機會。與外國作家的交流還可以更多一些,所以這次的藝術節確實是加強相互交流的好機會。作家們在哪里相識、他們談了些什麼等,此類話題還是很有趣的。或許作家的作品、世界觀會由此而發生變化。類似這樣的種種交流,有,比沒有,是絕對地要好。
改編為電影的世界暢銷小說《心靈鑰匙》原作者佛爾(Jonathan Safran Foer)、川上未映子
———造成日本作家加拉巴哥化(指在孤立的環境中獨自發展進化,從而喪失了對外界的適應性,生存能力降低,最終陷入被淘汰的危險——譯註)的一大原因,還是在於日本小說家的翻譯作品太少嗎?
柴田 是這樣。一方的作家如果完全沒有讀過另一方作家的作品,那麼他們即便見面也沒有什麼意義。然而,即便只讀過一篇短篇翻譯小說,情況就全然不同了。因此,作好一個基礎,以便雙方可以互讀對方的作品,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這樣一來,日本與國外的作家之間進行富有成果的對話這種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譯者能做的事、不能做的事

小野正嗣
——參加此次活動,除了作家,還有編輯、翻譯、裝幀等從事世界文學工作的各方人士。
柴田 藝術節期間還召開了有關翻譯工作的會議,是由我負責主持的,前來參加的有小野正嗣先生、艾美利克(Michael Emmerich)先生等。小野先生既是作家,也是克里奧爾法語
文學的翻譯家。艾美利克先生英譯了高橋源一郎、川上弘美等作家的作品,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翻譯家。會議活動中非常有趣的,是可以感受到譯者存在的翻譯作品好呢,還是譯者自始至終扮演隱形人的翻譯作品好這類討論。我屬於隱形人派,不過在文藝作品的翻譯這一行為上,此次我能夠有機會深入地徵詢了許多實質性的問題。當然,在究竟是哪種譯法好這個問題上,是不會有結論的,但我想,普通的讀者肯定也在這樣的討論中感受到了很多樂趣。
艾美利克(Michael Emmerich)
——作者的意旨,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過翻譯轉達出來呢?
柴田 其實即便不是翻譯,也存在著對作者的意旨理解到何種程度的問題,或者讀者(憑藉自己的想像)從文章中讀出一些作者意旨之外的東西,這也可以說是文學作品的有趣之處。不過這一點暫且不論,因為翻譯,肯定是傳遞了些什麼,但有些東西確實是失去了。這是譯者時常思考的,是譯作中傳達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詩歌的翻譯,往往失去的比較多。不過如果是小說的話,一般譯者都相信在翻譯時能把重要內容大致轉達出來。
迪亞茲(Junot Díaz)(右)和他的長篇小說《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的譯者都甲幸治
——俳句的翻譯很難吧。
柴田 例如「古池や蛙とびこむ水の音(幽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水聲撲通響)」這首詩。日語中青蛙(蛙「ka wa zu」)是3個音,跳進(飛び込む「to bi ko mu」)是4個音,水聲(水の音「mi zu no o to」)是5個音,通過3、4、5的音節傳達出水波蕩漾的情景。而且最後一句「mi zu no o to」中的「no o to」3個音,用了同一個元音o,它是元音中最具穿透力的一個音,由此給人帶來餘音繚繞之感。但如果要翻譯,那麼這種餘韻就蕩然無存,真的是無法可施。若是小說那樣的長篇文章,那麼即便某處稍有缺失,也可在其他地方彌補,所以關係不大,但表現17字的短詩,就不可能這樣處理了。也就是說,小說是以冗長為特點的媒介體,因此即使有部分缺失也無妨。

現今,日本的小說非常有趣

——伴隨著全球化的進展,「越境文學」也成為了一大主題。
柴田 例如在美國,文藝雜誌以外的普通雜誌,每期刊載小說的也就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等,但《紐約客(The New Yorker)》在最近2、3年中刊登得最多的作家,恐怕是智利的博拉紐(Roberto Bolaño Ávalos)(※3)吧。其他還有村上春樹、加拿大作家門若(Alice Munro)(※4)、愛爾蘭作家特雷弗(William Trevor)(※5)等。《紐約客(The New Yorker)》可謂是一本薈萃美國文化之精華的雜誌,但即便是在這樣的雜誌中,也出現了許多美國以外的作家。這種對外打開門戶的做法本身,正成為現代世界文學的潮流。
——雖然我認為村上春樹是「越境」作家中的一位,但他似乎也被看作是日本作家中的例外。
文學編輯艾爾默•盧克。是他慧眼識金,發掘並向世界介紹了村上春樹
柴田 說到日本的翻譯文學,一直呈入超狀態。去贊同那種無論如何試圖增大日本文化的對外傳播量的做法,總感覺有些抵觸,不過,難得日本有不少優秀的東西,對方卻不知道,也讓人覺得很可惜。在開拓全球市場可能性這一點上,野茂英雄在棒球中首開先河;而在文學領域,村上春樹則頗有建樹。此外還有漫畫和宮崎駿的卡通等,英語國家的人們開始覺得日本好像出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這在2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這種趨勢的形成,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是一個機會。日本的作家們今後也可以積極地走向世界,我認為這種局面正在逐漸形成。
——您覺得日本當代作家的作品,今後能在國外擁有更多的讀者嗎?
柴田 直到前不久,提起日本文學,在國外都是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的那些看似與傳統日本相關的作品,即以外國人心目中的日本為中心的作品。安部公房算是一大例外。但這種情況因近年來村上春樹作品的走紅而大大改觀。國外的村上讀者不會為了解日本而讀他的書,是因為小說本身有趣他們才去讀的。
如果大量的作品被介紹到國外,我想就能讓人們理解日本的小說是何等的自由。雖然我的這種說法有些草率,但我認為與美國小說相比,日本小說可能自由度更高。英語國家的小說有嚴格的規則,感覺有一種難以超越其束縛的地方。與之形成對照的,則是日本小說那種有意識的不斷偏離之處,我感覺正是因為如此,才能活生生地成功描寫出現代社會。
如果能夠通過高品質的翻譯進行詳盡的介紹,或許有可能引發猶如上個世紀70年代在世界文學中掀起的拉美文學熱(※6)現象。現在的日本文學具有一股與當時的拉美文學不相上下的勢頭。
——那麼,對柴田先生來說,「翻譯」是什麼?
柴田 啊,是一種文字遊戲、玩樂(笑)。沒有什麼能比它更令人快樂了。自己做起來有意思,又能讓讀者高興,還會得到作者的感謝。對作家來說,評論家既是敵人也是朋友,但他們會把譯者百分之百地當作朋友的。
——我記得柴田先生在什麼地方寫過這樣的話:對作家來說,譯者「是深更半夜里為他們工作的「小矮人」」。
柴田 與歐美那些身材高大的作家們相比,我當之無愧是個「小矮人」;還因為時差關係,所以總在半夜裏忙著,真的(笑)。
在六本木的現場音樂廳「Super Deluxe」舉辦的朗誦劇《銀河鐵道之夜》。與管啟次郎(左)等共同參加演出的柴田元幸
採訪、撰文:近藤久嗣(Nippon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理事)
攝影:大澤尚芳、川本聖哉、大久保惠三、Koderakei
採訪協助:日本財團
(※1)^ 柯慈(John M. Coetzee)
1940年生於南非開普敦,曾在英國的電腦公司工作,後改行為作家。1983年憑《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一書初獲布克獎,1999年又以《恥(Disgrace)》再獲布克獎,成為第一位兩度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的作家。200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有《等待野蠻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鐵器時代(Age of Iron)》、《慢性男人(Slow Man)》等。東京國際文藝節上,他在世界上首次朗讀了最新作品《耶穌的幼兒時代》。 
(※2)^ 迪亞茲(Junot Díaz)
1968年12月生於多明尼加共和國的聖多明哥。6歲時全家移民美國。1996年憑短篇小說集《Drown》一舉成名。第一部長篇小說《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獲得2007年全美書評人協會(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NBCC))小說獎和2008年普立茲小說獎。現在麻省理工學院創作專業執教。格外喜愛日本的動漫。 
(※3)^ 博拉紐(Roberto Bolaño Ávalos)
1953年生於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在墨西哥長大。2003年去世,年僅50歲。但過世後依舊名聲不減,作品在世界上獲得高度讚揚,於2008年獲得全美書評人協會(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NBCC))小說獎。作品有《打電話(Llamadas telefónicas)》、《狂野追尋(Los Detectives Salvajes)》、《2666》等。 
(※4)^ 門若(Alice Munro)
1931年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鄉村小鎮。曾經營書店,後改行為作家。以短篇小說之名人而著稱。2005年入選《時代》雜誌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2009年獲布克國際獎。作品有《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The View from Castle Rock》等。
(※5)^ 特雷弗(William Trevor)
1928年生於愛爾蘭科克郡。曾從事教師、雕刻家,廣告撰稿人工作,後改行寫作。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大師。作品有《The Virgin’s Gift》、《A Bit On the Side》、《A Bit On the Side》等。 
(※6)^ 拉美文學熱
在拉丁美洲,優秀的文學作品自上世紀60年代起接連不斷地問世,試驗性的帶有豐富故事情節的作品,在70年代吸引了世界的廣大讀者。其中,驅使有異於西方現實主義的「魔幻寫實主義」手法創作的作品,為世界文學帶來了巨大影響。代表性作家有阿根廷的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哥倫比亞的馬奎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秘魯的略薩(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等。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some notes for 《 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 (Perfectly Reasonable Deviations from the Beaten Track: The Letters of Richard P. Feynman)



讀《 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

《 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 (Perfectly Reasonable Deviations from the Beaten Track: The Letters of Richard P. Feynman)


很好笑: 我曾買《 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二手書,要做此note時,才發現2006年11月就寫過一篇。後來發現是當年我是跟政大公企中心圖書館借的:政大圖書館通知單--即將到期通知單---這圖書館幫助我不少,不過多年前即轉型,我不知道它的書都搬去那兒了?

 《 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有篇很不錯的書評,請參考本Blog之: Freeman Dyson: The Scientist as Rebel《反叛的科學家》。

我想這本書可以寫讀後感想的,一定非常多。譬如說,上次翻看他高中老師Abram Bader 要求他在上課時自修{高等微積分}。 全懂了之後,才可以"閙課"之故事。 (pp. 284-87)

這一次我讀他很認真的讀小學的教科書,給各版本評語,也可看出費曼凡事很認真。
我看到一位威斯康辛州北部物理老師,希望安排35~40分鐘的"電話通訊討論會"來回信(332-33):費曼1966.3.15說:"真是個瘋狂的主意,一定貴死了。.......我從來沒聽過這麼棒,這麼有創意的主意(一定貴到不行!)"
我可以講幾個類似的長途電話的故事。

1950年代Herbert Simon看到他的研究伙伴經常用電話接遠方的大電腦,一接就是數小時,他覺得這樣花錢還不以為意,實在不簡單。
我1985-86年在Motorola公司服務,剛開始覺得他們動不動就開國際電話會議,每次幾乎都1小時多,看過電信局的帳單後,覺得反正為台灣創匯,貴也無所謂。
2002年我任某公司顧問,那時後的互聯網已很便宜,使得我們每次可以開國際視訊會.....
費曼的案子,有意思的是在教育界.....



Perfectly Reasonable Deviations from the Beaten Track: The Letters of Richard P. Feynman is a collection of Nobel Prize winner Richard Feynman's letters.[1] [2] [3]
The book was edited by his daughter, Michelle Feynman and includes a foreword by Timothy Ferris. The book is also titled Don't You Have Time to Think?[4]



http://hceducation.blogspot.tw/2014/09/blog-post_29.html


-----

Dear HC,
《 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 (Perfectly Reasonable Deviations from the Beaten Track: The Letters of Richard P. Feynman)
其實原書並無「不休止的」之意,我的解讀是,書名引了一個典故而略予變化。
在梭羅的《湖濱散記》裡,我最喜歡一句:
「有人的步伐跟其他人不一樣,或許是他聽到了遠方的鼓聲」(我引不出英文原句*)
後來 Jim Reeves 基於此一想法寫了一首 "Distant Drums"
"Distant Drums" is a song which provided US singer Jim Reeves with his only UK number one hit in 1964.
to march to (the beat of) a different drum(mer).



* hc:

Quote Details: Henry David Thoreau: If a man does... - The .

...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  ...


由於天下文化出版一系列的費曼的書,他們就避開他的完美的脫專業演出,凸顯他的嗜好....

off the beaten track (or path)

 in a place where few people go, far from any main roads and towns

In or into an isolated place:in a place where few people go, far from any main roads and townswe tried to find locations slightly off the beaten 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