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s 譯藝

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湯新楣(1923-1999) 部分



湯新楣(1923-1999)本名湯象,生於北京,上海聖約翰大學歷史學士,曾任中央通訊社編輯和駐馬尼拉特派員、香港大學華語中心教師、《讀者文摘》中文版資深 ...


小鎮/ (美)李希特(Richter, Conrad 1890- )撰; 湯新楣譯
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 › ...

小鎮/ (美)李希特(Richter, Conrad 1890- )撰; 湯新楣譯-圖書.


富裕社會
http://webpac.library.ntpu.edu.tw › st...

書名/作者(Title/Author), 富裕社會-葛爾布拉特(Galbraith, John Kenneth)著-湯新楣譯. 版本項, 初版. 出版項, 香港;今日世界社;民59. 稽核項, 292面+18公分.




湯新楣譯《戰地春夢》. On Tang Xinmei's Translation of "A Farewell to Arms". 1970 年即由香港的今日世界. 出版
懷爾德戲劇選湯新楣劉文漢譯今日世界社1976第3版

今日世界社出版的《歐文小說選》,作者是美籍的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十篇作品譯者包括了張愛玲、方馨、湯新楣等三人。

卡波特小说集英汉对照 · (美)卡波特(Capote,T)著;汤新楣,颜元权译 · 

湯新楣(1964)《原野長霄》 à「湯心明」(1981)《我的安東妮亞》(台北:正文) 8.蔡洛生(1964)《湯姆歷險記》 à「世界少年名著編譯委員會」(1981)《湯姆 ...




今日世界版本


夜未央(新版)
中文書 , 費滋傑羅 湯新楣 , 桂冠 , 出版日期: 2021-06-03
優惠價: 9 折, 270 元


《夜未央》是一部感情的小說,寫的是美麗的、哀傷的、有時是藝術上失控的感情。它確實是部偉大的美國小說,但諷刺的是:失敗竟成為這個高度重視成功的國度中一部偉大小說的主題。我們可以說這部視覺的小說,其場景暗... more
放入購物車

夜色溫柔
簡體書 , [美]F‧S‧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F.S.) 湯新楣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04-01
優惠價: 87 折, 157 元


菲茨傑拉德最嘔心瀝血的自傳體長篇小說。現代文庫評選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百部英語作品之一。小說見證了菲茨傑拉德虛度了大半生的「爵士樂時代」的幻滅,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作者本人所謂的「對人生透徹、慘痛的了解」... more


夜色溫柔
簡體書 , [美]菲茨傑拉德(Fitzgerald F.s.) 湯新楣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12-01
優惠價: 87 折, 204 元


F.S.菲茨傑拉德(台譯:史考特‧費滋傑羅),是美國著名編劇,是「爵士時代」最重要的代表人。他的每一篇成功的作品都是詩人的敏感和戲劇家的想象力的結晶,都是他的藝術才能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產物。本書是... more
試閱

夜未央
中文書 , 費滋傑羅 湯新楣 , 桂冠 , 出版日期: 2006-05-16
優惠價: 9 折, 180 元


費滋傑羅(1896~1940)敘述本書的主角狄克醫生愛上一位患有精神病的富家千金,並為她犧牲奉獻,最後終於將她的病治好,但狄克卻被對方拋棄。全書成功地描繪上層社會的現實與自私腐敗,同時對主人翁的沈淪也... more
試閱





民主在美國
中文書 , 阿勒克西‧德‧托克維爾 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 , 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 2005-10-06
優惠價: 9 折, 342 元


托克維爾處於19世紀政治變動頗為劇烈的時期,民主共和政體與君主專制政體的衝突不斷。他認為從長遠的歷史發展來看,人類社會不斷地朝著民主發展的方向前進。而當時美國可說是全世界民主發展最先進的國家,因此托克... more




民主在美國
中文書 , 阿勒克西.德.托克維爾 湯新楣、李宜培 , 貓頭鷹
優惠價: 9 折, 405 元


托克維爾處於19世紀政治變動頗為劇烈的時期,民主共和政體與君主專制政體的衝突不斷。他認為從長遠的歷史發展來看,人類社會不斷地朝著民主發展的方向前進。而當時美國可說是全世界民主發展最先進的國家,因此托克... more



台北:遠景
現代俄國文學史
簡體書 , [美]馬克·斯洛寧(MarcSlonim) 著 湯新楣譯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01-01
優惠價: 87 折, 104 元


本書主旨在於敘述並分析六十年來自契訶夫以迄二戰後俄國文學的演變,但作者認為,要明了一個時代的文學,必須也要多少了解那一時代的藝術與文化的發展情形。所以斯洛寧在本書中除去分析這一時期內俄國各文學家的造詣... more



台北遠景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中文書 , 勞倫斯著 湯新楣譯 , 桂冠 , 出版日期: 1998-02-01
優惠價: 9 折, 270 元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以驚世駭俗的文風,探討現代文明中本能與知性、溫情與威權、自然與機器的對立。是一部主題嚴肅、手法細膩的小說。查泰萊夫人和查泰萊男爵僱用的獵物管理人密勒斯在森林中相遇,他們從截然不同的... more
試閱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晚上10:58 沒有留言:

草稿:台灣的"譯藝獎"的主旨和緣起、簡史:每個人閱讀/動手翻譯的故事各不同/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自覺翻譯工作不容易、譯人朋友/共同體 (約20年):"Simon University 個人新聞台",翻譯史.......


林女士有個"大哉問":"不知道為何要頒獎給我?" 要回答這一提問,可能要search 該 blog的相關資料。得過獎的每個人的說法或許會不很相同,換成我說,我會址上:
台灣的"譯藝獎"的主旨和緣起、簡史:每個人閱讀/動手翻譯的故事各不同/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自覺翻譯工作不容易、譯人朋友/共同體 (約20年):"Simon University 個人新聞台",翻譯史.......

簡單地說, 台灣的"譯藝獎"是承認、鼓勵得獎者在各語種的翻譯作品之成績。有約一半以上的得獎者會持續聯絡、發揚光大其個人或友人/團隊的"譯業"。

台灣從事翻譯者很多,高手也不少,也有少數"翻譯獎"。我們這個"譯藝獎",選人和獎金等,只能"量力而為",評審方式"個人化而設法守住品質的標準"......




 

林皎碧

不知道老前輩為何要頒獎給我?不管怎麽說,能夠受到肯定,總是心懷感激,笑眯眯欣然接受。
https://hctranslations.blogspot.com/2022/03/2022.html......
林皎碧:2022年 譯藝獎得主:自述及主要作品
HCTRANSLATIONS.BLOGSPOT.COM
林皎碧:2022年 譯藝獎得主:自述及主要作品
姓 名 林皎碧 出 生 地 新北市新莊區 學 歷 1.私立淡江大學 東語系畢業 2.日本東北大學 文學碩士(專攻日本近代文學) 著 作 《名畫紀行—回到1929的公會堂》(2019、7允晨文化) 譯 作 1.宮本輝《避暑地的貓》(2007、5 遠...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
Feast day
OverviewVideos

Showing results for world day of translators
Search instead for world day of traslators

Main results

Date result

Friday
, 
September 30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 2022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 - the United Nations
https://www.un.org › observances › international-transl...

Sep 30, 2021 — 30 September celebrates the feast of St. Jerome, the Bible translator, who is considered the patron saint of translators. St. Jerome was a ...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凌晨12:35 沒有留言:

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翻譯官,你還將flight recorder譯成黑匣子、我認為Bloodlands 或許翻成為《血腥區域》較適當




black land 為德州等地用法



Bloodlands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 › wiki › Bloodlands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is a book by Yale historian Timothy D. Snyder that was first published by Basic Books on 28 October 2010.
Author: Timothy D. Snyder
Pages: 544
Publisher: Basic Books
Genre: History



****

洪仕翰──和 Richard Chen 

每本書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而就像某些超級英雄一樣,這些故事往往還不止有一個。《血色大地》也有很多起源故事,從作者端到製作端,處處都有戲。我想在本書上市前夕,站在編輯的角度分享一則與譯者陳榮彬老師的回憶。
那是2020年年底,成功簽到《血色大地》出版合約的我,興沖沖地找上了在台大翻譯所任教的陳榮彬老師,希望翻譯過《惡魔日記》的他,能夠接下我手上這本新書的翻譯任務。
考慮到《血色大地》這段歷史的沉重程度,我可能是丟了一個比惡魔還可怕的差事給老師。
果不其然,老師雖然很有興趣,但也有點猶豫。老師交出試譯後,坦言自己其實壓力不小,畢竟這本書的篇幅與知識量都不算少。於是,陳榮彬老師與我「約法三章」,達成某種分工上的共識:由老師在前端盡量先處理好文字敘事,而查核與歷史背景的部分,則由出版社編輯這邊來協助把關。
當然,《血色大地》並非什麼文學鉅作,它仍是一本嚴肅的歷史作品。這樣的分工,多少是出於以下兩種考量:一來,本書所涉及的歷史地理,對學者專家來說或許常見,但對絕大部分中文讀者來說實屬陌生。以本書這麼龐大的篇幅,如果再碰上拗口或艱深的文字,那麼讀者受眾恐怕就僅能停留在常見的專家學者。
二來,史奈德的文字有種魔力,除了畫面描述細膩,偶爾還帶有詩歌般的韻律,這種魅力或許來自於他早年受到東歐與俄羅斯文學與詩作的啟發。但中文畢竟是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規矩與韻律。如何把史奈德的原文字句,盡量轉化為中文語境的慣例,完全要仰仗譯者的功力。
如果說傳統翻譯工作要講求信、雅、達,那我這次特別想要跟老師強調的,明顯是「達」。原文的限制無法避免,但我們還是可以讓它們變得好懂一點。或至少,在我自己的想像中多那麼一點。
就成果來說,陳榮彬老師完全不負眾望。老師不僅在翻譯時就歷史背景做了很多功課,對文字的處理也常常能讓編輯無可挑剔。以下就茲舉一個本書序章中的例子:
"The problem with the modern society was not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property led to the domination of a class; the problem was that Jews controlled both finance capitalism and communism, and thus America, Great Britain,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answer to heartless Jewish capitalism and communism could only be national socialism, which meant justice for German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如果是我自己野人獻曝式的翻譯,很可能開頭就會變成「現代社會的問題並不是出在財產的累積會導致階級的壓迫;問題是出在猶太人同時控制了金融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因此也控制了美國、英國與蘇聯」。
但陳榮彬老師是這樣子譯的:
「在納粹看來,現代社會的問題並非出在財產積累導致資產階級得以宰制其他階級,而是因為猶太人同時控制了金融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所以無論英美或蘇聯,其實都是猶太人的禁臠。......想要破解泯滅人性的猶太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只能靠國家社會主義,也就是讓德意志民族伸張正義,就算犧牲其他民族也在所不惜。」
老師不僅幫我考慮到了上下文的脈絡,做了些增譯處理,同時更讓部分語句得以押韻,讀來更加流暢,更像是中文使用者的手筆。
老師的用心之處,可以在同一段落不遠處更明顯看出:
"While Stalin worked, Hitler inspired. Whereas Stalin was institutionalizing a revolution and thereby assuring himself a place at the top of a one-party state, Hitler made his political career by rejecting the institutions around him....... The world order was not made by capitalist imperialists, as the Bolsheviks believed, but rather by conspiratorial Jews."
「如果說史達林懂得施展各種計謀,希特勒的專長就是煽動人心。史達林把革命予以體制化,藉此確保自己能在一黨獨大的國家裡爬上權力頂峰,希特勒卻是靠對抗體制而在政壇崛起。......布爾什維克黨人認為世界秩序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帝國主義者塑造出來的,但納粹卻深信一切都是猶太人在搞鬼。」
真要讚美起來,這篇可能會寫不完,但就讓我再節錄特別有感的一段。至於其他,讀者們可以在書中一一領略:
「一九三○年初的頭四個月裡,烏克蘭就有十一萬三千六百三十七人因為被認定為富農而遭驅離流放。這也意味著大約有三萬個農舍會一個個清空,農舍主人在驚詫之餘根本沒時間或沒足夠時間做好準備,就必須邁向未知的命運。這還意味著許多農夫在聽到槍聲後,發出恐懼的叫聲,見到畢生最後一個黎明。這更意味著他們在火車上忍受凍瘡、屈辱、苦惱之餘,最後不得不認命,接受自己要前往某個針葉林地區或大草原去當奴工的命運。」
※
除了譯文本身,我與陳榮彬老師也在其他編輯細節上取得共識。好比說,我們都不喜歡在這樣一本強調敘事、又是豎排直書的中文書裡面,看到滿滿的英外語文字,因為書或頭要一直轉來轉去,不方便之餘,還會中斷閱讀的體驗。
所以我們的解決之道──或者說另一項處理譯文時的原則,就是盡量降低版面上出現英外文的比例。畢竟如果真有需要參照,總之是還有譯名對照表、註釋與參考書目的輔助。話雖如此,書中出現的這類英外文名詞仍達數百個之多,足見本書的篇幅與知識含量。
※
這邊分享與陳榮彬老師的良好合作經驗,可能是有點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但不是要說這種譯文的處理方式就是什麼黃金公式,畢竟每本書、每位譯者與編輯的狀況都不一樣(我相信我下一本書就不會做成這樣),也不是要說這本書經過這樣處理後就不會有任何閃失(全書近40萬字,我相信我在編輯時眼殘或知識欠缺而沒糾出來的事實或文字錯誤肯定所在多有)。
我只是想在新書上市前,分享自己對譯者的感恩讚嘆,同時也讓更多人知道這部分的起源故事。沒有老師這樣強大的譯者,《血色大地》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誕生,也就不會長成如今的模樣。這就是《血色大地》在中文世界的起源故事──或至少是故事的首部曲。
認識陳榮彬老師的人,都說他有個綽號叫「彬霸」。讀到老師的文字,我想我大概也能明白了。史奈德的這本書,一口氣能讓你讀好讀滿三四十萬字。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明日上市。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100Richard Chen和其他99人
4則留言
6次分享


****

  • 東航墜毀客機第二部黑匣子被找到

    儲百亮11:39
    週四,在位於中國南方的廣西地區,搜救人員正在東航5735航班墜毀現場回收飛機殘骸。

    航空官員和專家表示,兩部黑匣子都可能嚴重受損,檢索數據將很困難。當局稱已確定飛機主要墜毀地點,搜索剩餘殘骸需更長時間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A modern flight data recorder; the underwater locator beacon is the small cylinder on the far right. (Translation of warning message in French: "Flight recorder do not open".) The warning appears in English on the other side.
Cold War-era Soviet MS-61 cockpit voice recorder from a MiG-21 interceptor

A flight recorder is an electronic recording device placed in an aircraft for the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aviation accidents and incidents. The device may often be referred to as a "black box", an outdated name which has become a misnomer—they are now required to be painted bright orange, to aid in their recovery after accident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flight recording devices: the flight data recorder (FDR) preserves the recent history of the flight through the recording of dozens of parameters collected several times per second; the cockpit voice recorder (CVR) preserves the recent history of the sounds in the cockpit, including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pilots. The two devices may be combined into a single unit. Together, the FDR and CVR objectively document the aircraft's flight history, which may assist in any later investigation.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凌晨2:08 沒有留言:

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周作人譯文全集》的題外話 (止庵)

 

《周作人譯文全集》的題外話

2020-12-04 鳳凰網讀書

周作人手稿《關於路吉阿諾斯》

1965年4月26日,周作人寫定遺囑:「余今年已整八十歲,死無遺恨,姑留一言,以爲身後治事之指針爾。死後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隨即埋卻。人死聲消跡滅最是理想。餘一生文字無足稱道,唯暮年所譯希臘對話是五十年來的心愿,識者當自知之。」值得留意的是在其「一生文字」之外,特別強調自己的翻譯工作。我曾說,自1943年底揭櫫「倫理之自然化」與「道義之事功化」後,周作人就進入了「總結時期」,寫了《我的雜學》、《夢想之一》、《道義之事功化》、《凡人的信仰》、《過去的工作》和《兩個鬼的文章》等一系列文章,至1949年寓居上海時給周恩來寫信,乃吿完成。此後雖然創作上還有整整一個晚期,但正如廢名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談到周氏時所講的「老年人都已有其事業,不能再變化的」,總的來看不復有新的進境。

但幾乎與「總結時期」起始同時,周氏着手翻譯日本文泉子著《如夢記》,在自家主編的《藝文雜誌》上連載,至1944年9月登完,這距其前一部譯著《希臘擬曲》出版,已有十年之久。繼而他更明言自己行將有所轉型:「不佞少時喜弄筆墨,不意地墜入文人道中,有如墮民,雖欲歇業,無由解免,念之痛心,歷有年所矣。或者翻譯家可與文壇稍遠,如真不能免爲白丁,則願折筆改業爲譯人,亦彼善於此。完成《神話》的譯註爲自己的義務工作,自當儘先做去,此外東西賢哲嘉言懿行不可計量,隨緣抄述,一章半偈,亦是法施,即或不然,循誦隨喜,獲益不淺,盡可滿足,他復何所求哉。」(《〈希臘神話〉引言》)

然而,他翻譯的《希臘神話》只在《藝文雜誌》連載了三回即吿中止,《如夢記》亦未能如其所願以單行本發行。及至身系南京獄中,「我把一個餅乾洋鐵罐做台,上面放一片板當做小桌子,翻譯了一部英國勞斯(W.H.D.Rouse)所著的《希臘的神與英雄與人》。」「其時浙江五中舊學生蔣志澄在正中書局當主任,由他的好意接受了,但是後來正中書局消滅,這部稿子也就不可問了。」直到他交保釋放,前往上海暫住,其間將英國韋格耳所著《萊斯沃斯的薩福,她的生活及其時代》編譯爲《希臘女詩人薩波》,「改業爲譯人」才真正實現。「書編成後將原稿託付康嗣羣君,經他轉交給上海出版公司,後來鄭西諦君知道了,他竭力慫恿公司的老闆付印,並且將它收入他所主編的文藝復興叢書裏邊。」(《知堂回想錄》)早在抗戰勝利後不久,鄭振鐸就發表過《惜周作人》一文,有云:「我們總想能保全他。即在他被捕之後,我們幾個朋友談起,還想用一個特別的辦法,囚禁着他,但使他工作着,從事於翻譯希臘文學什麼的。」周氏日後感慨:「古來有句話,索解人難得,若是西諦可以算是一個解人,但是現在可是已經不可再得了。」此書於1951年8月出版,印三千冊。周作人從上海回到北平,重新翻譯《希臘的神與英雄與人》,譯本取名《希臘的神與英雄》。「譯好後仍舊寄給康君,由他轉給文化生活出版社刊行,承李芾甘君賞識,親予校勘,這是很可感謝的。」(《知堂回想錄》)此書於1950年11月出版,共印五次,合計一萬零六百冊。以上兩書均署名「周遐壽」——「遐壽」與其本名「作人」同出《詩經》之「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如果說上述鄭振鐸和巴金之舉或許多少帶有個人色彩的話,那麼,1950年1月出版總署署長葉聖陶造訪周作人請他翻譯古希臘作品,就如周氏所說是「我給公家譯書的開始」了。1951年2月24日,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的胡喬木報吿毛澤東:「周作人寫了一封信給你,辯白自己,要求不要沒收他房屋(作爲逆產),不當他是漢奸。他另又寫了一封信給周揚,現一併送上。我的意見是:他應當徹底認錯,像李季一樣在報紙上悔過。他的房屋可另行解決(事實上北京地方法院也並未準備把他趕走)。他現已在翻譯歐洲古典文學,領取稿費爲生,以後仍可在這方面做些工作。周揚亦同此意。當否請示。」毛澤東批示:「照辦。」(《胡喬木書信集》)據後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的樓適夷說:「他要求用周作人的名義出版書,中宣部要他寫一篇公開的檢討,承認參加敵僞政權的錯誤。他寫了一份書面材料,但不承認錯誤,認爲自己參加敵僞,是爲了保護民族文化。領導上以爲這樣的自白是無法向羣衆交代的,沒有公開發表,並規定以後出書,只能用周啓明的名字。」(《我所知道的周作人》)——這在周氏實際上是「以字行」,應該說是最接近於本名的了。

1952年7月至8月間,周作人的譯稿《伊索寓言》、《希臘神話》及歐里庇得斯三部悲劇被移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自此以後我的工作是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首先是幫助翻譯希臘的悲劇和喜劇,這是極重要也是極艱巨的工作,卻由我來分擔一部分,可以說是光榮,但也是一種慚愧,覺得自己實在是『沒有鳥類的鄉村裏的蝙蝠』。」(《知堂回想錄》)1953年12月,北京市法院判決剝奪周作人政治權利。他對此反應相當平靜,當天下午即起手翻譯歐里庇得斯的劇本《厄勒克特拉》。該項判決似乎並未發生效力,次年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了周作人翻譯的作品。出版社起初計件付酬,從1955年1月起更改稿費結算辦法,每月預支二百萬元(舊幣制,合二百元),自此周氏始有固定收入。1960年1月至1964年9月,更增至每月四百元。直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起,出版社停止預支稿酬。同年7月8日周氏日記云:「譯書得二紙。」是爲絕筆,最後所譯之《平家物語》未能完成。其間周氏共有下列譯著在內地出版:

《阿里斯托芬喜劇集》(與羅念生、楊憲益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年11月第1版,精裝本印四千五百冊,道林紙精裝本印九百冊。

《伊索寓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2月第一版,平裝本印二次,共五萬三千冊;精裝本印一次,三千冊;1963年1月第二版,平裝本印一萬五千冊,精裝本印一千四百冊。

《伊索寓言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3月第一版,印五萬五千冊。

《日本狂言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4月第一版,平裝本印一萬二千冊,精裝本印一千冊。

《顯克微支短篇小說集》(與施蟄存合譯),作家出版社1955年4月第一版,印一萬七千冊。

《歐里庇得斯悲劇集(一)》(與羅念生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2月第一版,精裝本印四千冊。

《烏克蘭民間故事》,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8月第一版,印二次,共一萬九千二百九十冊。

《俄羅斯民間故事》,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第一版,印一萬三千八百九十冊。

《歐里庇得斯悲劇集(二)》(與羅念生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11月,精裝本印三千六百冊。

《希臘神話故事》(即《希臘的神與英雄》),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1月第一版,印一萬二千九百八十冊。

《歐里庇得斯悲劇集(三)》(與羅念生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9月第一版,精裝本印二千四百冊。

《浮世澡堂》,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9月第一版,印五千冊。

《伊索寓言選》(注音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6月第一版,印七萬冊。

《石川啄木詩歌集》(與卞立強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1月第一版,平裝本印七千七百零五冊,精裝本印三百零五冊。

《古事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2月第一版,平裝本印五千冊,精裝本印二百冊。

而周作人已經交稿,生前未及付梓的尚有幾種。——最初當是困難時期紙張缺乏之故,繼而則如周氏自己所說:「古典文學是冷貨,所以不大印行。」(1965年4月21日致鮑耀明)除個別遺失外,所譯《希臘神話》、《浮世理髮館》、《枕草子》、《路吉阿諾斯對話集》和《平家物語》均在身後問世。

1966年2月10日,周作人給時居香港的徐訏寫信,回顧抗戰爆發後他先在北平「苦住」,終於出任僞職之事,有云:「可是我也並不後悔,不但是後悔無濟於事,而且現在這十多年來,得以安靜譯書,也是我以前未曾有過的境遇。以前以教書爲職業,沒有餘暇做翻譯的工作,現今是工作與職業合一了,我好久想翻譯的書於今才得實現,即如希臘路吉阿諾斯(英國人叫他Lucian)的對話二十篇,總計有四十七八萬言,這乃是我四十年來的心愿,在去年裏總算完成了。」雖雲「給公家譯書」,選目卻系出版社與周氏商議決定,至少他可以接受,更多則是他希望翻譯的,《希臘的神與英雄》、《希臘神話》、《狂言選》、《浮世澡堂》、《浮世理髮館》等,均在此列。而《歐里庇得斯悲劇集》、《古事記》、《枕草子》等,亦屬譯界難以替代之作。這回我所編訂的《周作人譯文全集》出版,共十一卷,七千多頁,有三分之二內容完成於1949年至1966年之間。其中最重要的是周氏一再強調的《路吉阿諾斯對話集》,他的別種翻譯具有文化價值或文學價值,此項翻譯則另具思想價值。周作人以「疾虛妄」和「非聖無法」來概括路吉阿諾斯的精神,而他亦以此自許;路吉阿諾斯旨在顛覆既有的價值體系,與周氏所說「我從民國八年在《每周評論》上寫《祖先崇拜》和《思想革命》兩篇文章以來,意見一直沒有什麼改變,所主張的是革除三綱主義的倫理以及附屬的舊禮教舊氣節舊風化等等」,在思想方向上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路吉阿諾斯對話集》有如一部「知堂晚年定論」。作爲那一年代精神領域的異數,周作人譯《路吉阿諾斯對話集》,或許可與陳寅恪著《柳如是別傳》相提並論。

周作人晚年翻譯的作品,在當時均非熱門,談不上曾經產生多大影響。周作人當年還在遺囑「唯暮年所譯希臘對話是五十年來的心愿,識者當自知之」一句後面,添加一筆:「但是阿波[羅]多洛斯的神話譯本,高閣十餘年尚未能出板,則亦是幻想罷了。」不過他畢竟譯出了這些作品,並且留存了下來。周作人的譯作,包括他所寫的分量極重的注釋,誕生於一個愈來愈意識形態化,乃至完全泯滅個人趣味、風格和思想的年代,它們卻全不沾染意識形態色彩,與他同期所著《魯迅的故家》、《魯迅小說里的人物》、《魯迅的青年時代》、《木片集》和《知堂回想錄》等等一樣,所說的都是他本人感興趣、知道而且想說的話。時至今日,它們仍然葆有生命力,皆爲傳世之作。而創作和翻譯了這些作品的周作人——雖然已在六十四歲到八十一歲之間,即一位退休老人的年齡——其實是當時取得最大文學成就的一位。相比之下,他的同代和後輩作家,如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廢名等,如今看來在同一時期都沒有留下什麼像樣的作品。

舒蕪作《周作人概觀》有雲,周作人當年如果南下,「譬如說到了昆明的西南聯大,說不定會成爲抗戰文藝中一個消極的力量,勉勉強強地跟到抗戰勝利」。之後又會怎麼樣呢?1949年之後,以周作人的政治身份,他不止是被邊緣化,簡直是被摒於邊緣以外了,然而,他也因此得以躲過「文革」之前的歷次政治運動,就連知識分子思想改造,也沒有他的份兒,根本拒絕他參與,更不要求他表態。當然周作人最終仍然未能逃脫中國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在遭到紅衛兵毒打並被趕出住處數月後,於1967年5月悲涼地死於一間小廚房中。假如周作人不是這種政治身份,或者具有這種政治身份的不是具體他這個人,那麼,「十多年來,得以安靜譯書」將會令人難以想像;又假如1949年他沒有留在大陸,而是像徐訏或曹聚仁那樣去了香港、澳門——以周作人的政治態度,不可能去台灣——雖然最後能得善終,但是恐怕不一定有條件一本接一本地翻譯古希臘和日本古典文學作品。這就是歷史的弔詭之處;儘管周作人此番際遇,實乃絕無僅有的特例。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晚上8:09 沒有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查看行動版
訂閱: 文章 (Atom)

Links

  • 品質世界 quality world
  • 漢語人行道:演變風貌
  • 英文人行道 et cetera, et cetera.

網誌存檔

  • ►  2025 (33)
    • ►  6月 (3)
    • ►  5月 (8)
    • ►  4月 (8)
    • ►  3月 (3)
    • ►  2月 (5)
    • ►  1月 (6)
  • ►  2024 (90)
    • ►  12月 (10)
    • ►  11月 (5)
    • ►  10月 (6)
    • ►  9月 (5)
    • ►  8月 (2)
    • ►  7月 (4)
    • ►  6月 (6)
    • ►  5月 (8)
    • ►  4月 (8)
    • ►  3月 (17)
    • ►  2月 (11)
    • ►  1月 (8)
  • ►  2023 (52)
    • ►  12月 (5)
    • ►  11月 (7)
    • ►  10月 (1)
    • ►  9月 (4)
    • ►  8月 (2)
    • ►  6月 (5)
    • ►  5月 (2)
    • ►  4月 (7)
    • ►  3月 (9)
    • ►  2月 (5)
    • ►  1月 (5)
  • ▼  2022 (57)
    • ►  12月 (3)
    • ►  11月 (7)
    • ►  10月 (8)
    • ►  9月 (1)
    • ►  8月 (2)
    • ►  7月 (2)
    • ►  6月 (3)
    • ►  5月 (3)
    • ►  4月 (11)
    • ▼  3月 (9)
      • 湯新楣(1923-1999) 部分
      • 草稿:台灣的"譯藝獎"的主旨和緣起、簡史:每個人閱讀/動手翻譯的故事各不同/Internationa...
      • 翻譯官,你還將flight recorder譯成黑匣子、我認為Bloodlands 或許翻成為《血腥...
      • 《周作人譯文全集》的題外話 (止庵)
      • “大翻译运动”
      •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of Wu and Yue: An Annotat...
      • 讀林皎碧女士介紹鈴木春信(1724-1770)的《平家物語 紅葉》之浮世繪(致謝)後,讀周作人和鄭清...
      • Le Voyage d'Orient (Journey to the East /The Voyag...
      • 書名有點誤解;Science Is Not Enough 非 "科學的貧乏"而是科學還不夠
    • ►  2月 (7)
    • ►  1月 (1)
  • ►  2021 (59)
    • ►  12月 (3)
    • ►  11月 (11)
    • ►  10月 (5)
    • ►  9月 (4)
    • ►  8月 (1)
    • ►  6月 (3)
    • ►  5月 (10)
    • ►  4月 (5)
    • ►  3月 (7)
    • ►  2月 (5)
    • ►  1月 (5)
  • ►  2020 (161)
    • ►  12月 (6)
    • ►  11月 (6)
    • ►  10月 (9)
    • ►  9月 (4)
    • ►  8月 (10)
    • ►  7月 (10)
    • ►  6月 (14)
    • ►  5月 (26)
    • ►  4月 (33)
    • ►  3月 (13)
    • ►  2月 (18)
    • ►  1月 (12)
  • ►  2019 (191)
    • ►  12月 (12)
    • ►  11月 (9)
    • ►  10月 (24)
    • ►  9月 (11)
    • ►  8月 (21)
    • ►  7月 (20)
    • ►  6月 (12)
    • ►  5月 (25)
    • ►  4月 (15)
    • ►  3月 (7)
    • ►  2月 (13)
    • ►  1月 (22)
  • ►  2018 (140)
    • ►  12月 (30)
    • ►  11月 (17)
    • ►  10月 (21)
    • ►  9月 (5)
    • ►  8月 (8)
    • ►  7月 (7)
    • ►  6月 (7)
    • ►  5月 (11)
    • ►  4月 (3)
    • ►  3月 (12)
    • ►  2月 (6)
    • ►  1月 (13)
  • ►  2017 (171)
    • ►  12月 (11)
    • ►  11月 (18)
    • ►  10月 (12)
    • ►  9月 (17)
    • ►  8月 (15)
    • ►  7月 (15)
    • ►  6月 (17)
    • ►  5月 (15)
    • ►  4月 (11)
    • ►  3月 (11)
    • ►  2月 (11)
    • ►  1月 (18)
  • ►  2016 (244)
    • ►  12月 (11)
    • ►  11月 (25)
    • ►  10月 (18)
    • ►  9月 (14)
    • ►  8月 (24)
    • ►  7月 (22)
    • ►  6月 (23)
    • ►  5月 (21)
    • ►  4月 (29)
    • ►  3月 (26)
    • ►  2月 (11)
    • ►  1月 (20)
  • ►  2015 (141)
    • ►  12月 (13)
    • ►  11月 (11)
    • ►  10月 (9)
    • ►  9月 (14)
    • ►  8月 (14)
    • ►  7月 (12)
    • ►  6月 (17)
    • ►  5月 (13)
    • ►  4月 (10)
    • ►  3月 (11)
    • ►  2月 (7)
    • ►  1月 (10)
  • ►  2014 (125)
    • ►  12月 (13)
    • ►  11月 (16)
    • ►  10月 (10)
    • ►  9月 (16)
    • ►  8月 (14)
    • ►  7月 (12)
    • ►  6月 (12)
    • ►  5月 (10)
    • ►  4月 (12)
    • ►  3月 (5)
    • ►  2月 (3)
    • ►  1月 (2)
  • ►  2013 (120)
    • ►  12月 (1)
    • ►  11月 (6)
    • ►  10月 (1)
    • ►  9月 (6)
    • ►  8月 (12)
    • ►  7月 (10)
    • ►  6月 (14)
    • ►  5月 (9)
    • ►  4月 (24)
    • ►  3月 (17)
    • ►  2月 (12)
    • ►  1月 (8)
  • ►  2012 (81)
    • ►  12月 (11)
    • ►  11月 (5)
    • ►  10月 (5)
    • ►  9月 (5)
    • ►  8月 (2)
    • ►  7月 (6)
    • ►  6月 (14)
    • ►  5月 (8)
    • ►  4月 (10)
    • ►  3月 (4)
    • ►  2月 (8)
    • ►  1月 (3)
  • ►  2011 (111)
    • ►  12月 (11)
    • ►  11月 (13)
    • ►  10月 (6)
    • ►  9月 (9)
    • ►  8月 (8)
    • ►  7月 (8)
    • ►  6月 (8)
    • ►  5月 (11)
    • ►  4月 (9)
    • ►  3月 (4)
    • ►  2月 (12)
    • ►  1月 (12)
  • ►  2010 (58)
    • ►  12月 (6)
    • ►  11月 (9)
    • ►  10月 (14)
    • ►  9月 (12)
    • ►  8月 (6)
    • ►  7月 (3)
    • ►  6月 (4)
    • ►  2月 (2)
    • ►  1月 (2)
  • ►  2009 (66)
    • ►  12月 (10)
    • ►  11月 (8)
    • ►  10月 (3)
    • ►  9月 (3)
    • ►  8月 (1)
    • ►  7月 (5)
    • ►  6月 (9)
    • ►  5月 (9)
    • ►  4月 (7)
    • ►  3月 (4)
    • ►  2月 (2)
    • ►  1月 (5)
  • ►  2008 (131)
    • ►  12月 (7)
    • ►  11月 (6)
    • ►  10月 (5)
    • ►  9月 (2)
    • ►  8月 (10)
    • ►  7月 (7)
    • ►  6月 (10)
    • ►  5月 (6)
    • ►  4月 (18)
    • ►  3月 (23)
    • ►  2月 (23)
    • ►  1月 (14)
  • ►  2007 (93)
    • ►  12月 (17)
    • ►  11月 (28)
    • ►  10月 (16)
    • ►  9月 (11)
    • ►  8月 (19)
    • ►  7月 (2)
  • ►  2005 (1)
    • ►  6月 (1)
簡單主題. 技術提供:Blogger.